IT家园's Archiver

hljhhwd 发表于 2009-4-10 22:30

国足选帅机会主义PK事不过三 霍顿:应听球员的想法

  国足新帅,最后关头变成了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高洪波还是沈祥福?

  对于国足的未来来说,无论选择高洪波还是沈祥福,都不能确定是对还是错——也许,国足主帅这个位置,不管谁来干,出不了成绩,就永远是个错。

  高洪波 机会主义者的选择

  高洪波的前队友们这样评价他,在球场上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在球场外他还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沿着这个思路,你可以解读高洪波的执教路线。

  1994年职业联赛初启之前,高洪波加盟了新加坡加盟新巴鲁队,征战新加坡联赛一年,获得最佳射手。那时,在中国职业联赛还不明朗的情况下,球员公派出国,加盟外国的职业联赛是最好的选择。

  1995年,高洪波回到北京,加盟国安。2年后,双方就待遇上谈不拢,1997年高洪波以标王身份投奔恩师徐根宝,在广州松日队获得甲B联赛最佳射手。31岁的高洪波已经开始为球员到教练员的身份转换做准备。1998年,高洪波已经是队员兼助理教练。1999年,33岁的高洪波成为甲A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少帅。

  此后高洪波自费前往欧洲留学3个月。留洋镀金后,高洪波回国出任国少队主教练,后出任上海中远队助理教练,徐根宝离任后,执教生涯不到5年的高洪波成功竞聘,进入中国国家队教练组辅佐哈恩。从国家队教练组出来后,高洪波受到厦门蓝狮俱乐部邀请,出任主教练,率队获得中甲联赛冠军,成功冲超。2007年他挂帅亚泰,带队获得中超冠军。在亚泰下课后,高洪波一直蛰伏在家,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来临。

  高洪波十分珍惜球员时代留下的声誉,给人一种儒帅的印象。他的前辈们习惯身着运动服在场边指挥,而高洪波一定与国外教练一样,为的是保持公众形象。这些年来,在他的人生转折点中,凡是好事,都会积极配合媒体采访,而遇到人生低谷时,就远离媒体。所以,这些年来,高洪波留给外界的印象,都是聪明、儒雅,以及积极向上。

  高洪波执教俱乐部的成绩,并非没有争议。2007年,亚泰客场击败国安队的夺冠关键一战后,国安俱乐部愤愤不平,认为足协有意为亚泰保驾护航。比赛当日足协聘请了韩国裁判,而凌晨时亚泰方面以国安教练李章洙为韩国人要求避嫌。按照程序,只有比赛中午的时候,足协才会在联席会后宣布裁判员人选,而亚泰何以当日凌晨就会知道?外界认为,这与高洪波在足协综合处工作的妻子程卫有一定关系。

  善于把握机会和局势可能造就一位英雄,而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投向机会,投机而拔尖。为什么选择高洪波?可能多年之后,抉择者会重新审视,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沈祥福 事不过三又如何

  沈祥福“根红苗正”,做球员是教练眼中的三好生,做教练是领导眼中的老实人。2001年阿根廷世青赛结束之后,沈祥福的声誉一时无两。他率领的“白金一代”被寄予很大希望。于是,便有了后来沈祥福担任国家队助理教练,出任中方教练组的安排。

  世界杯后,中国足球进入奥运会周期,沈祥福只要完成进军雅典奥运任务,就将顺理成章地转正为国足主帅。可是,2003年他兵败江城武汉,前途顿成泡影。此后,他回到北京国安,两个赛季后又执教广药队至今。

  这5年当中,国足大门先后两次向他打开,却都失之交臂。直到2008年底,国足主帅竞聘宣布之时,沈祥福认为时机成熟了,他要回到国字号教练员的位置,于是,沈祥福决定参与国足竞聘。但就是在这次竞聘中,沈祥福又遭遇到高洪波的强力挑战。虽然说事不过三,但沈祥福如果最终落选,也无话可说。毕竟,沈祥福只能接受被动的选择。

  其实,无论高洪波还是沈祥福,担任国足主帅,都不存在什么对错。因为,国足的问题,并非一个教练能解决的。米卢认为选谁都没用:“在执教理念以及技战术方案上,中国教练还确实不如一名优秀的洋帅。中国足球首先应该要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否则谁来了都无能为力。”而哈恩比较倾向于高洪波:“选择本土教练不是一个好想法,不过我也知道,在中国,很多事情并不是足协能够决定的。我认为高洪波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霍顿,则对足协颇有微词:“真正好的教练应该由队员说了算,能够评价教练好坏的应该是与他一起工作的人。但是中国足协的想法和球员不一样。”看来,选择高洪波或者沈祥福,最大的可能,就是选谁都不对——如果国足继续惨淡的成绩和未来——那么选谁都是错。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