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读人
读书与读人-
【导读】会读书,更要会读人。哪怕一颦一笑,社会学家从中寻找历史轨迹;文学家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苦乐年华;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善恶;
读书,指的是读有字之书;读人,指的是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要掌握的是科学理论;无字之书要吸收的是实践经验。读人说得似乎有些玄,其实,任何时、任何人都在读人,也被人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就是一部复杂的、难于读懂,也难于读尽,更难于读透的大书。
首先谈读书。汉代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讲的是读书的重要;德哈姆说:“读书须达到四项目的之一,四项目的是:一知识,二信仰,三便利,四快
乐。”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英国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装璜、也可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说,皆成性格。”说是是读书的好处;清代袁牧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指点的是读书的选择;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为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念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指点的是读书的方法。足见古人对读书非常重视。那么,我们处在知识迅速更替的信息时代,读书就更显重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话水来。”我们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相当一部分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思想有滋补作用。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解脱。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繁杂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能够使人们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使一切焦虑、烦恼、愁苦烟消雾散。可见,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补品,缺少了它,生活就必有缺陷,生命就必然缺钙。
世上有的人喜欢储蓄金钱,有的人喜欢搜集珍玩;有的人喜欢收藏古董;也有的人喜欢积学储宝。其实最后一种是最有价值且最安全的储存。因为“积学储宝”,一不怕盗抢、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简单,取用方便。
现在谈读人。读人最简单的莫过于婴儿。婴儿的每一声啼哭都表示着什么要求,细心的母亲自然会读懂。大音乐家贝多芬曾把婴儿的啼哭比作“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儿的笑靥,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要把人读懂就日见其难。尽管难还得读。当官的不读人怎么去知人善任;经商的不读人,怎么去区分儒商与奸商;写作的不读人怎么去塑造人物形象。即使不带功利目的,只是交个朋友,也得读人,不然你怎么知道友直、友谅、友多闻……读人是一门学问,会读者读内在本质,不会读者读表面现象;会读者读大节,不会读者,读其末节,因而因读人正误所提供的借鉴也还真不少。鲍叔牙因读懂了管仲,把他推荐给齐桓公,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诸葛亮因没有读懂马谡,让其挂帅出征,导致了街亭失守。因没读懂人而惹祸的教训也不乏其例;孙膑因没读懂庞涓,而受膑脚重刑,韩非因没读懂李斯囚秦而死。
会读书,更要会读人。哪怕一颦一笑,社会学家从中寻找历史轨迹;文学家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苦乐年华;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善恶;医学家从中判断健康状况;心理学家从中透视人物个性,尽管人生并不是一首牧歌,但首先自已得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然后,以冷静的眼光看社会、去读人。读好了人这部大书,我们就会真正地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的过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