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家园's Archiver

tomingtian 发表于 2011-11-28 15:27

女性月经是否真的会传染呢?专家在此为大家做详细的举例解答

核心提示:对经期同步,女同胞们都不陌生。在室友、姐妹、母女甚至是同事之间,或许不少人还有过“亲身经历”。别轻信“亲身经历”,在科学界,“经期同步”存在的证据薄弱,而对它的质疑不断,是否存在至今没有定论。

  “经期同步”现象,广大女同胞们都不会陌生。在室友、姐妹、母女甚至是同事之间,或许不少人还有过经期同步的“亲身经历”。不过,从最初对“经期同步”现象的揭露,到对于它是否存在的质疑,“经期同步”并不是印象中的那么理所当然。

  尽管有不少研究结果昭示“Mc Clintock效应”的正确性,但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并不存在明显的经期同步现象,加上多年以来对于它的成因一直无法确证、后续对研究方法的指摘、进化意义的不明,都给“Mc Clintock效应”的正确性打上了问号。

  疑问一:神奇又神秘的费洛蒙,我拿什么来“嗅”你?

  在形形色色的经期同步研究中,我们可以轻易捕捉到一个关键词——费洛蒙,它被认为是“Mc Clintock效应”的主因。

  信息素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性信息素。许多昆虫都会释放性信息素吸引异性,某些兰花还会模拟雌性黄蜂的性信息素来吸引雄蜂为它们传粉。目前很多研究都认为性信息素的识别主要与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VNO)有关,而非通过嗅觉上皮识别。许多哺乳动物都有犁鼻器,如大象、鼠等,它们的行为也被证明会受到信息素的影响——但是,人类没有犁鼻器。

  于是神奇的费洛蒙在人类面前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尽管普遍认为人类的汗腺(尤其是腋下)可以分泌出性费洛蒙,如雄二烯酮、雄甾烯醇,但我们到底能不能接收这种信号,长久以来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人类行为和生理系统的复杂性让研究难上加难, 直到今日也没有一种费洛蒙被明确地证实对人体有作用 。这样的争议使得一直推测是费洛蒙在起作用的经期同步现象更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证明生理周期与费洛蒙有关,1998年Mc Clintock发表了一项研究。她分别收集了9名女性在卵泡期(排卵前)和黄体期(排卵后)腋下的汗水提取物,然后涂抹在20名女性的上唇(估计这20个姑娘拿了不少补助金才肯来……),参加者除了被要求6小时内不许洗脸,其他一切生活照旧。结果卵泡期汗水使参加者提前来潮,而黄体期汗水令参加者推迟来潮,结合卵泡期体内激素促进排卵而黄体期体内激素抑制排卵的现象,Mc Clintock认为,这个结果证明不同时期释放出的费洛蒙可以影响他人的生理状况。不过这个结论稍显无力,提前和推迟来潮的天数(2天左右)有点少,甚至跟经期长短的波动差不多——这一点Mc Clintock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疑问二:研究方法问题多多

  首先他指出,之前的经期同步研究都基于一个模糊的看似合理的假设,即“在随机比较两名女性的来潮日间隔时,这个差值是随机分布的”。但Wilson用计算证明,哪怕你什么都不做,找出若干对八竿子打不着的女性互相比较月经来潮日的间隔,由于每个人的周期长短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都将趋向同步,尤其当实验人数较少统计时间较短的时候趋同现象更为显著。而大多数经期同步的研究都具有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其次,比较来潮日间隔时,如何选取日期也会使结果大为不同。假设女性A的月经周期长度是28天,她在第1天、第29天、第57天来潮;而女性B的月经周期长度是30天,她在第15天、第45天、第75天来潮。如何判断她们的月经周期是趋于同步还是趋于分离呢?如果以女性A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月经时间来和女性B比较,会发现:前一次她俩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6天,趋于分离;如果以女性A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经时间与女性B比较,就变成:前一次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2天,趋于同步。同样的数据得出相反的结论,一不小心就陷入数学陷阱。

  再者,Wilson发现很多实验存在人为排除不符合实验设计的参与者或数据的情况。有些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中发生月经不调的现象(根据统计人数比例约为25%),来潮次数与其他人不同,研究者就会在统计时将这些数据去掉,而这样做无疑损害了研究的客观性。[color=lemonchiffon]/[/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