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有哪些?
导读:自我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非常重要,但其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血糖仪的质量和使用者的操作水平。一个不准确的检测结果,常会错误的指导治疗,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的发生。未被识别的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阶段发病的1型糖尿病也并非少见,由于其症状与2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因此,常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由于这类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很快,因此,口服降糖药的疗效不会维持太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
血糖监测不利 自我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非常重要,但其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血糖仪的质量和使用者的操作水平。一个不准确的检测结果,常会错误的指导治疗,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血糖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平稳控制。只有医患合作,共同分析,找准原因,因人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血糖达到满意控制。
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是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才能有效减少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人在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餐后状态(指进餐后4-6小时内),因此,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一般来说,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经常超过11.1毫摩尔/升,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及四肢麻木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
不仅如此,餐后血糖还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空腹血糖往往不高,只表现为餐后血糖高,这时只测空腹血糖,很容易漏诊。很多糖尿病患者刚查出来就已经有了并发症,这与没查餐后血糖、确诊时间太晚不无关系。
餐后高血糖如何控制,要视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在饮食上应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药物可选择葡萄糖,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小肠内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另外,快速、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