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家园's Archiver

lljy2005 发表于 2007-6-23 13:56

历代后妃一百图(下)[30P]

[size=4][font=黑体] 071辽道宗皇后萧观音

辽帝国宫廷内,一向严禁读书,他们认为读书不但浪费时间,还会把一个人的脑筋弄得太复杂,所以皇后也大都温柔不足,英爽有余。辽国萧皇后多能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过一种“马作的卢飞,弓如霹雳弦惊”的生活。

辽道宗的皇后叫萧观音,是辽国萧后系列中的一个例外。萧观音还是属于哪种颖慧透逸,娇艳动人的女性,她的才华主要表现在诗词,书法,音律方面。”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这种才华与辽国的风俗习惯便格格不入,再加上她个性内向纤柔,对于驰马射箭,动辄鲜血淋漓的场面无法适应,便注定了她的人生悲剧。清代的朱彝尊和纳兰性德都对她这种悲剧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朱彝尊在咏萧观音的洗妆中说:
     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怀古情深,焚椒寻梦纸。
     纳兰性德写道:
     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一镜空潆,鸳鸯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绾风深夜语。

萧观音对辽道宗不顾死活的狩猎活动十分担扰,常常谏劝辽道宗停止田猎活动,辽道宗正是乐此不疲,那里听得进妇道人家的唠唠叨叨,为了眼不见心不烦,渐渐疏远了萧观音,萧观音从此深宫孤寂。在百无聊赖中,她希望以一曲《回心院词》打动丈夫的心,重拾往日的欢乐。《回心院词》共十首。《回心院词》情致缠绵,萧观音叫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音乐。赵惟一殚精虑智,把《回心院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支玉笛,一曲琵琶,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合,每每使听的人怦然心动,后宫盛传她两人情投意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利用那纷纷谣琢,恶意中伤,有意陷害萧观音。

先是,辽国皇太叔造反作乱,皇族耶律乙辛平乱有功而加封太子太傅,辽道宗长期打猎,耶律乙辛渐渐地大权独揽,朝臣无不阿附,野心便日益增大,萧观音的儿子即太子耶律睿颇为英明,耶律乙辛对他有些忌惮。于是就想利用萧观音与赵惟一之间出现的谣传予以打击,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在帐中狗头军师的参赞下,暗中派人作《十香词》,进一步构陷。

《十香词》作好之后,耶律乙辛又暗中嘱咐与他相好的教坊伶官朱鹤顶的妻子清子,再由清子拜托善弹琵琶的宫人单登,要单登相机行事,把《十香词》献给皇后,就说是宋国皇后所作,皇后若能把它抄下来并为它谱曲,便可称为二绝,也好为后世留一段佳话。

《十香同》遣词用语都十分暖昧,多少有些儿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正合孤寂中萧皇后的心态,萧观音读后,深爱《十香词》,觉得它雅丽有致,除了亲手用彩绢抄写一遍以外,还在末端又写了一首题为《怀古》的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到此,萧观音完全堕入了耶律乙辛所设的陷饼之中,耶律乙辛立即拿着萧观音亲手誊写的《十香词》到辽道宗那里如此这般的大放厥词,有了这一个“物证”,又有了过去的一些谣传,头脑简单,专喜打猎的辽道宗不由得不有些相信,这时耶律乙辛的走狗,辽国宰相张孝杰乘机就《怀古》诗进行曲解,说道:“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正包含了‘赵惟一’三字,此正是皇后思念赵惟一的表现。”至此辽道宗醋劲大发,勃然大怒。认定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敕令萧观音自尽,赵惟一凌迟处死。萧观音请求再见道宗一面竞不获准,她对道宗的一片思念落得个三十六岁自尽而死。年刚十八岁的太子耶律植也在耶律乙辛的构陷下废为庶人,不久之后也被害死。

后来耶律乙辛的夺权野心终为辽道宗知道,他逐步削夺耶律乙辛的权力,最后以耶律乙辛妄图逃亡到宋朝为由,把耶律乙辛杀死。辽道宗死后,皇太孙耶律延德继位,就是天祚帝,为了他祖母的含冤莫白,更为了他父亲的被杀,首先将已死去的宰相张孝杰剖棺戮尸,再搜捕耶律乙辛的子孙及亲旧,尽行诛戮。

天祚帝当然仍是以萧族部落的女子为皇后,可萧族女子中再没有一个长得象萧观音这样漂亮、文采才华又这样高的人了。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371364535.jpg[/img][/align]

072南宋高宗皇后吴氏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十四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高宗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击,内部时常发生兵变,吴氏身穿戎装,跟随高宗左右、英姿飒爽,颇有胆略。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从定海(浙江镇海)转赴昌国(浙江普陀)途中,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又迸封才人。此后,吴氏博览书史,勤习翰墨,旋进为贵妃。韦太后由金国还朝后,吴贵妃侍奉太后起居,太后的认可,高宗便于公元1143年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

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尊吴皇后为寿圣太上皇后。 1194年,孝宗死,光宗又尊吴太后为太皇太后。光宗因病退位,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宁宗。

吴太后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公元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八十三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504834745.jpg[/img][/align]

073金朝海陵王皇后徒单氏

是斜也的女儿,性柔顺,颇宽厚,不问政事,从而在海陵王荒**无度的情况下,保住了地位和性命。但是这位小心翼翼的夫人最后还是在后一个皇帝手中死于非命 。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7483354513.jpg[/img][/align]

074金章宗妃李师儿

李师儿虽然出身卑微,但“性聪慧,善迎圣意”,颇得章宗宠爱。章宗继位,臻于鼎盛,但在宠妃李师儿、宰相胥持国及其朋党的推波助澜下,为争权又开杀戒:世宗二子永蹈、永中被杀,一批文臣武将多受牵连被诛,或“坐除名”。章宗死后,卫绍王不满李师儿干政,赐其自尽,同时将其党羽铲除。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7485975541.jpg[/img][/align]

075南宋光宗皇后李凤娘

     宋高宗在位時,有一相士名皇甫坦,他治好了韋太后的眼疾,因而獲得高宗信任。有一次,皇甫坦來到了慶遠節度使李道家中,李道知道皇甫坦是個著名的相士,於是請皇甫坦為他的三名女兒相面。
     李道的長女與三女也沒甚特別,可是當二女鳳娘出來拜見時,皇甫坦卻說此女面相當大貴,因而不敢受拜。說道這個李鳳娘,她的名字也有一點來歷呢!卻說當年李道夫人產女前,軍營前飛來了一群黑鳳,徘徊不去。於是李道便為不久後出生的女兒取名為鳳娘了。
     皇甫坦自從在李道家遇上鳳娘後,便連夜趕回京師求見已為太上皇的高宗,說已為他找來了一名好孫媳,又提議以面相大貴的李鳳娘為孝宗三子恭王趙惇之妃。高宗一直對皇甫坦深信不疑,便作主讓恭王與鳳娘成婚了。後來,太子病亡,太上皇高宗與嗣皇帝孝宗決定以排行第三的趙惇為太子,恭王妃李鳳娘也隨即成了太子妃。後來孝宗禪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光宗,以嫡妻李鳳娘為皇后。
     不過,李鳳娘天性悍妒,雖然已為六宮之首,又早於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123;誕下兒子趙擴,可是卻仍未心滿意足。有一次,光宗在宮中洗手,剛巧留意到捧著盆子侍候在側的宮人一雙白滑的手,便自然稱讚了兩句。可是,這小事卻為李皇后得悉,結果,於同日下午,李皇后派人送來了一個食盒予光宗,光宗打開一看,赫然是當日那位宮人的一雙手,光宗驚嚇得不能言語,更因此而病了好幾天。
     對光宗偶爾遇上的宮人也如此殘酷,實在不難想像李鳳娘會如何對待光宗的妃嬪了。當時,光宗後宮除皇后外,還有黃貴妃、張貴妃、符婕妤等妃嬪。黃貴妃本是孝宗謝貴妃﹝後立為皇后?#123;的侍女,光宗初為太子時,孝宗因見他缺少姬妾服侍而把黃氏賜給他。光宗對黃氏亦算寵愛有加,即位後便立為貴妃。可是,李皇后實在不能容忍黃貴妃得寵,於是藉光宗離宮祭祀之時,派人?#92;\殺了黃貴妃。那時光宗因天雨以致臥病在床,同時聽到黃貴妃暴亡的消息,因而病得更重了。張貴妃、符婕妤兩人,也因皇后嫉妒而被下令改嫁平民,相比慘死的黃貴妃,她倆可算是幸福多了。
     當然,李鳳娘的所作所為,已為太上皇的孝宗與太上皇后謝氏也早留意到了。謝氏為皇后時,對太上皇高宗和吳太后孝順有禮,恭敬非常;可是如今李鳳娘不僅對丈夫光宗無禮,更處處頂撞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在太上皇后好言相勸時,以一句「我與皇上是結髮夫妻,名正言順,又有何不可?」回應,暗諷太上皇后謝氏非孝宗嫡妻。孝宗與謝太后自是非常憤怒,打算廢掉李鳳娘,但由於太師史浩認為立后不久便廢后實過於草率,堅決反對,致使廢后一事不了了之。
     李鳳娘不僅和太上皇關係弄得不大愉快,她還幾次離間孝宗與光宗父子之間的感情。光宗最初即位時,沒立嫡長子趙擴為皇太子,令李鳳娘忐忑不安。一次,她趁剛剛病癒的光宗在宴席上醉酒時,請求光宗立已封為嘉王的趙擴為皇太子,以幫助光宗處理政務。光宗也覺得挺有理的,但他堅持請示父親孝宗再行冊立。可是鳳娘不聽,憤然而去,又不許孝宗等人面見光宗。幾天後孝宗沒能見著兒子,便把李鳳娘召來,詢問皇帝的病況,李鳳娘於是藉詞光宗多病,要求立嘉王趙擴為皇太子以輔政。但孝宗認為光宗才即位不久,連政事也沒熟習,卻把政務都委託於兒子,實在於理不合,因而否決過早立太子的建議。李鳳娘覺得孝宗處處針對自己,於是回宮向光宗哭訴說孝宗不想立太子必定另有企圖,光宗被蒙在鼓裏,以為孝宗別有用心,於是氣得以後不再朝見孝宗。他對太上皇的決絕,令全朝嘩然。
     過了一年多,光宗身體略微好轉,重視上朝聽政,文武百官乘機請求光宗朝見太上皇,光宗迫不得已去了一次,關係算是改善了。可是接連幾次李皇后從中作梗,致使父子關係時好時壞。後來,孝宗?#123;崩,百官請光宗主持喪禮,光宗卻一直拖延著不想去,結果由仍然在生的太皇太后吳氏垂簾代行祭奠。後來大臣見光宗不理政事,請求光宗以嘉王為儲君。但處處受掣肘的光宗連皇帝也不想當了,結果,心灰意冷的光宗讓位予嘉王,退居太上皇。而李鳳娘也因而成了太上皇后。
     慶元六年﹝公元1002年?#123;,有算卦之人指李鳳娘會有災厄,於是李凤娘穿上道袍,虔心事佛。只是她也难逃此劫了。同年六月,李鳳娘病死,終年五十六歲。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512084990.jpg[/img][/align]

076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

南宋女政治家。临海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9岁册立为皇后,57岁尊为太后,65岁又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经"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谢道清胸怀豁达,顾全大局,50年间后宫一直和睦稳定。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准备迁都南逃,皇后首次参与朝政,以"恐动摇民心"劝谏皇上,说服众大臣,并率先尽力俭省,以资军需。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第二次进犯,京城官员怕死,太后命令朝堂告示: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号召全国起兵勤王。后元军临城迫降,太后誓不出走避难,沉着安排宋室后嗣,升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谈判,谈判未成文天祥被扣留,元军进入临安城,太后等被掳往大都,挂个寿春郡夫人虚衔,7年后病故,享年73岁。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515599536.jpg[/img][/align]

077南宋度宗妃杨氏

南宋末,度宗赵禥选了会稽籍杨氏入宫为美人,咸淳三年(1267年)三月进封淑妃。四年七月,杨淑妃亲属亮节等三十四人推恩进秩。五年六月,淑妃生皇子昰。七年春正月,昰授左卫上将军,进封建国公。七年九月,全皇后生皇子昺。

临安城陷之前,为避免被一网打尽,南宋军民护送度宗另两个儿子赵昰赵昺出临安,前往温州一带。临安陷落,南宋军民拥立赵昰为端宗,端宗生母杨淑妃为杨太后,垂帘听政。端宗不堪艰难的转战生活病死后,陆秀夫立赵昺为帝,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1279年,南宋朝廷被元军张弘范包围于崖山(位于今广东),张世杰拥杨太后杀出重围,陆秀夫和帝昺陷入重围。陆秀夫对帝昺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而死!德佑皇帝受辱,陛下不可再辱!”说罢背负帝昺,蹈海身亡。

杨太后随张世杰突围,听到帝昺死讯,失声痛哭道:“我忍死至今,只为赵氏一脉,今日无指望了!”随即也跳海自尽。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501785584.jpg[/img][/align]

078元太祖大皇后孛儿台旭真

孛儿台蒙古弘吉刺部人。特薛禅之女,元太祖铁木真的皇后。端庄健美,聪慧贤德。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在俘获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时,正值儿子出生,便用俘虏的名字为婴儿命名,以纪念胜利。铁木真九岁时,父亲带他 弘吉刺部到与孛儿台订了婚。铁木真暂留在岳父家,也速该在回家的途中,被塔塔儿人毒死。
    铁木真长大后,与孛儿台结了婚。孛儿台带来一件黑貂袭,送给婆婆作为见面礼。铁木真曾被泰赤乌贵族掳去,逃回后,决心投靠蒙古最强大的克烈部,他把这件珍贵的黑貂裘送给克烈部首领汪罕,并认他为义父,汪罕答应帮助他收复先父的旧部。
    孛儿台与铁木真婚后十分恩爱,度过一段愉悦的新婚生活。有一天,蔑里乞人突袭铁木真的营地,孛儿台被蔑里乞人掳去,配给赤勒格儿为妻。铁木真和扎木合共同出兵,夺回了已经怀孕的妻于孛儿台。不久,孛儿台生下赤勒格儿血统的儿子,所以铁木真为他取名“术赤“(蒙语“客“之意)。此后,孛儿台又生三个儿子。
    12O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是为太祖。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谓“海洋“或“强大“之意,“汗“意为王者),建立蒙古汗国。元朝的后妃制度,汗妻称大皇后,贵妾也可称皇后。孛几台即为大皇后。她为太祖统一蒙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蒙元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太祖死后,她的三子窝阔台即位为太宗,进一步扩展了蒙古帝国的势力。孛儿台死后,她的孙子(拖雷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追谥她为“光献翼圣皇后“,“翼“指羽翼,“圣“指太祖,即为辅助的意思。忽必烈对祖母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后入学习她崇高的品德。
    孛儿台死后的灵柩,随太祖铁木真安放于成吉思汗陵。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8314224568.jpg[/img][/align]

079元世祖大皇后察必

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居地今克旗达里诺尔)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为皇后,始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据传在其所居王宫丹墀前,她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兴业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用以告戒皇宫子孙保持崇俭风尚。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她为使忽必烈在骑马打仗或涉猎时方便又不冷,特地作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的式样是有裳无衽,后边比前边长一倍,无领无袖。“名曰比甲,一边弓马,时皆仿之”。据说现在蒙古族的坎肩,元朝的时候叫做比肩,是由察必皇后设计的“比甲”发展演变而来的。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8304081890.jpg[/img][/align]

080元顺帝皇后完者忽都

蒙元帝国,耗时二十七年,七次征讨,才使高丽臣服,成为元之东藩。两国关系之密切更甚与唐与新罗的“特殊国与国的关系”。世祖时,高丽忠烈王迎娶世祖女齐国长公主为妃,高丽成为元之驸马国,忠烈王更下令高丽全国穿蒙古服,留蒙古发髻。此后两国世代联姻,至高丽恭愍王七代均为元之驸马。高丽世子更作为吐鲁花(人质)居住大都,继承王位后,也经常往来大都。更有高丽世子在居留大都时,参与元宫政争。
    元之王公贵族乃至皇帝,多人聘娶高丽女子,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顺帝皇后完者忽都,足见两国关系之非同一般。元设立征东行中书省管理高丽,,以高丽国王世为中书省左丞相,但中书省平章事由元帝国任命,并在高丽各地派驻达鲁花赤,可见高丽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始终在元的控制之下。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8311388240.jpg[/img][/align]

081明太祖皇后马氏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太祖有答刂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子兴尝信谗,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414774067.jpg[/img][/align]

082明宪宗妃万氏

   历史上得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却谁也比不过明宪宗的爱妃万贞儿。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女人却牢牢占领了丈夫的心,并且拥有他一生的宠幸,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万妃具有与众不同、风骚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说来,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即帝位时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两宫太后为替新皇帝选择皇后人选颇费了一番心思。她们在英宗生前亲自替儿子选定的十二名淑女中,再行认真挑选,选了王、吴、柏三人留住宫中,慢慢考察。
     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命司礼监牛玉在三名淑媛中选定一人为皇后。牛玉对周太后说,先帝在时曾属意吴女和王女,我看二女姿貌相当,分不出谁更美丽端庄,比较起来,似是吴女更为贤淑。周太后便作主替宪宗择定吴氏为皇后,钱太后当然没有什么意见。
     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嫔妃万氏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她不明白,自己哪一点比不上徐娘半老的万妃,无论姿色才学还是门第修养?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龄大十九岁的万妃用什么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
     原来,大婚前的宪宗,早已同年过三十的宫女万贞儿有了私情。万贞儿原籍青州诸城(今山东益都县一带)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犯法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四岁便充入掖庭为奴,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命她在红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宪宗小时常去祖母处玩耍,贞儿带着宪宗游玩戏谑,也就日益亲近,久而便成莫逆之交。贞儿是个有心人,一心巴结这位皇太子,盼望有出头之日,对宪宗格外献媚。
     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年已十五的皇太子乘机把万贞儿要进东宫做自己的贴身侍女。尽管贞儿已年过三十,但因仍是处女,且华色犹浓,看上去不过二十左右。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使出种种狐媚手段,终于把太子勾上手,两人便瞒着宫里人,干起了风流韵事。
     宪宗即位后,唯恋着万贞儿一人。照他心思,真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以一个年龄比他大十九岁,又是微贱的宫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迫于礼制,也迫于母命,宪宗只得与吴皇后成婚,而于万氏,只能给她个小小妃嫔的名号。
     万贞儿可不甘心。她知道,此时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认为,只要皇帝下决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后宝座的。仗着皇帝的无比宠幸,她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大婚以后,皇帝经常临幸她的寝宫,与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这越发助长了她的骄气。因此,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不给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责她无理。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却对皇后恶语相讥。一次惹得吴后性起,命宫人将她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这下可不得了,万妃找到宪宗,哭闹不休。宪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万妃是个有心机之人,又故意拦住宪宗不让去闹,说道:
     “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宪宗又恨皇后又怜万妃,慢慢替万妃解开衣服,见她雪也似白嫩的肌肤上面,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不由怒从心头起,发誓道:“此等泼辣货,我若不把她废去,誓不为人!”
     第二天一早,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
     “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岂不惹人笑话?”
     宪宗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宪宗。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还把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
     万妃觊觎后位,要宪宗替她去向太后说说,但周太后嫌她年长,且出身微贱,始终不肯应允。
     过了两个月,周太后下旨,要宪宗册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为贤妃的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妃,自己更不是万妃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也就罢了。
     成化二年,万妃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贵妃也从此不再有娠。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
     此时的万贵妃不但仍宠冠六宫,而且是威行朝野,连宪宗也制掣不了她了。她内连宦官,外结权臣,太监梁芳、钱能、郑忠、汪直等,俱诌事贵妃,以宫廷采办为名,大肆搜刮,动用内帑无数,宪宗也不敢多问。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472796464.jpg[/img][/align]

083明世宗妃王氏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发生了十多名宫女参与谋害嘉靖皇帝的壬寅宫变。事后,这些宫女尽数被捕,在严刑拷问之下,很快查出弑逆主谋是宁嫔王氏。王宁嫔妒嫉端妃受皇帝宠幸,心想自己横竖是死,便把平日痛恨的人都扯了进去,硬说端妃是同谋。宫变事发后,由于嘉靖帝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言语,宫中之事全由方皇后处置,她便代出帝令,将素来与己不和的端妃及王宁嫔、杨金英等二十余人全部凌迟处死。临刑前,端妃大呼冤枉,骂王宁嫔血口喷人,王宁嫔冷然说道:“当初你在皇帝面前凌辱我,今天你也得到了报应,我总算出了这口气,让你也不得好死!”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403121921.jpg[/img][/align]

084明神宗妃郑氏

明神宗是个沉湎酒色、错愦糊涂的皇帝。其皇后无子,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神宗偶尔临幸后,王氏于万历十年生皇长子朱常洛,四年后,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儿子(福王朱常洵),神宗视若掌上明珠,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10余年,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这就是明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394737455.jpg[/img][/align]

085明光宗妃郑李氏

明光宗时,一个姓李的选侍得宠,想谋取皇后位。泰昌元年光宗死后,她住在乾清宫不想搬出,企图勾结结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朝臣杨涟、左光斗等多次上疏,力促移宫,李选侍不得不搬出乾清宫,移居仁寿殿。此即“移宫案”。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391289403.jpg[/img][/align]

086明熹宗皇后张氏

明熹宗朱由检只是个爱好嬉戏玩乐的小子,对朝政毫无建树。结果引致大权旁落,让乳母客氏及太监魏忠贤有机可乘,四处结党营私,胡作非为。
    张皇后是河南生员张国纪之女,聪敏贞静、知书达礼,身先垂范。张皇后对客氏、魏忠贤的卑劣行径十分厌恶,多次向熹宗揭露他们,有一次,皇后把客氏叫去当面训斥一顿,劝她改过自新,否则要洽她的罪。客氏、魏忠贤原本就对皇后顾忌三分,现在更是恨之入骨,屡次找机会,进谗言想施以报复手段。
    先是捏造谣言,说张皇后并非张国纪亲生,而是盗贼孙二之女,皇后出身不好,背景不可靠,有辱国家尊严,应当立即废黜。无奈熹宗对张皇后极为宠爱,根本不信谣言,坚决维护皇后。有一天,皇后在熹宗面前以赵高暗喻魏忠贤,魏忠贤得知后恼羞成怒,第二天就埋伏下武士想行刺皇后,幸被熹宗撞见,才未得逞。后来,张皇后有了身孕,这本是举国欢庆的大喜事,而客氏和魏忠贤却深感不安,暗使阴谋。客氏把皇后的侍女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布好罗网,伺机下手。一天,皇后腰痛,宫女们替她一顿捶打,几天后,皇后便流产了(胎儿已成男形)。熹宗也因此绝了后。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424685339.jpg[/img][/align]

087明思宗皇后周氏

周皇后是嘉定娄塘周奎的女儿,被选为当时还是信王的王妃,崇祯即位后,立为皇后。皇帝最宠爱貌美无双,且琴棋书画,刺绣烹调,弓马骑射无一不能的田贵妃。周皇后当然对此深感不满,时时在田面前端出皇后的架子故意使其难堪。

一年除夕田贵妃按例赴周宫中朝贺,周有意拖延不及时召见,使田在寒冬腊月里于门外苦冻了许久。待其入内参拜毕,周又久久不发一言,态度冷淡,事后田向崇祯哭诉了此事。后来帝后在闲话中“偶然”谈及,言语间起了冲撞,皇帝将皇后一下子推倒在地,拂袖而去。几日后,崇祯忽然觉得自己当日对皇后的态度有些粗暴,叫人送一件貂皮褥子给皇后并代致问候起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不久,田终因恃宠失礼,一连几个月都没有见到皇帝。一日帝后观花时,周提出是否可以请田来共赏?崇祯听后只是笑笑没有回答,算是默许。于是周将田以宫车接到,帝后,后妃,帝妃间遂和好如初。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都城,崇祯命其自裁。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2411220657.jpg[/img][/align]

088清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科尔泌贝勒蒙古思之子寨桑的女儿,名布木布泰或大玉儿。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天命十年二月,嫁给皇太极,时年仅13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孝庄文皇后一生诞育过4个孩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的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幼的福临即位,其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她对顺治精心培养,为维护儿子的帝位和大清国的大业用尽心血,但因观念不同,常与喜欢汉文化的顺治发生冲突。

顺治亲政之前,孝庄文皇后摄于多尔衮的权势,委曲求全,故有太后下嫁的传闻。而初进北京后,顺治与中原文化进一步接触,他广用汉人,对许多满族原先旧制进行改革,触犯了皇亲贵族的利益。作为母亲的孝庄这时对儿子也很不理解。而在儿子死去十年后,她与孙子康熙一起到孝陵看望顺治,她这时感到自己对儿子很愧疚,她越来越发现,儿子在满汉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比她更有远见,更为明智,更有利于清朝的巩固。此次谒陵标志着孝庄与儿子彻底和解。

1661年,顺治帝福临出痘,病逝于养心殿。顺治的第三子八岁的玄烨即位,改元康熙。自此,孝庄又担当起了培养第二代幼帝的大任。她协助康熙解决了鳌拜等四辅臣的问题,以及对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等重大活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称“两朝兴国太后”。

康熙对祖母极好,在孝庄病重的时候,他竟不顾严冬,步行到天坛为祖母祈祷,甚至请求减自己寿限为祖母添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于慈宁宫,终年75岁。康熙极为悲痛,在祖母梓宫前长跪不起,身体大坏,直至晕厥。因孝庄生前有遗言,她不愿离子孙太远,孝庄终被安葬于今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旁的昭西陵,也就是儿子顺治的身边。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52693620.jpg[/img][/align]

089清顺治帝妃董鄂氏

顺治十年八月己丑,废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十一年六月又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博尔济锦氏为皇后。十三年十二月己卯,顺治册内大臣鄂硕女董鄂氏为皇贵妃。董鄂妃系满洲宿将鄂硕之女,先嫁于顺治帝之同父异母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为妃。董鄂氏被顺治帝看中后,顺治经常以各种理由招董鄂氏进宫,不久博穆博果尔一病不起,羞愤致死。据《汤若望传》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她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所以,史学家又说董鄂妃是另一个重要将领之妻。无论如何,董鄂妃自此专宠于后宫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引来了王公大臣诸多非议。董鄂氏后生下一子,顺治出于对董鄂妃的宠爱,竟要立那尚在襁褓的孩子为太子,由此引来八旗贵族的激烈反对,朝中反对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久那孩子病死,此事才算不了了之。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05723065.jpg[/img][/align]

090清康熙帝皇后乌雅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孝恭仁皇后终年***岁。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94076302.jpg[/img][/align]

091清雍正帝皇后钮祜禄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为雍王胤祯之侧福晋。
    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乾隆帝视其为国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后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猪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万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裕陵神功圣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圣宪皇后四十二年,晨昏问侍,扶掖安辇,极尊养之,隆祝厘让,善至于终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的太后驾薨,举国致哀,尊徽谥号定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孝圣宪皇后”,葬于泰东陵。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73489612.jpg[/img][/align]

092清乾隆帝皇后乌喇那拉氏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寿八十九岁才死。这位风流天子坐享前辈挣来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视,大肆铺张。他的两位皇后富察氏和乌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关。然而他对两个皇后之死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
    乌喇那拉皇后自册立以来,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兴,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监传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争了起来,说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体统。乾隆帝本就厌弃她,自然没有好话,皇后竟发脾气把头发剪了下来。
    满洲人的风俗最忌剪发,皇后的行为大大触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师。自己奉养大后在杭城逗留几天,怒气未消,也不愿久留在外,匆匆回京。 从这以后,帝后之间视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宁宫来。皇后积郁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时,乾隆帝竟无情地离开皇后,去木兰游玩,连最后一面都不见。 乾隆帝回来后,又下诏旨说:“皇后自册立以来虽无失德之处,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时,竟不尽孝道,不遵礼法,举动乖张,类似疯迷,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论其行为,即便废黜亦不为过份。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但其治丧典礼,不必按孝贤皇后的仪式办理,只可照皇贵妃之例行事。”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01742027.jpg[/img][/align]

093清乾隆帝妃伊帕尔汗

那个来自回疆的美丽女子,那个传说浑身散发着麝香味的传奇女子。 你的美丽如同天山的雪莲,纯洁无瑕。 你迷人的香味如同草原的牧歌,悠悠扬扬,飘荡在空旷的草原上,等着我们去寻觅芳踪。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111654230.jpg[/img][/align]

094清道光帝皇后钮祜禄氏

鸦片战火骤起,英吉利大炮轰开国门,现代史家认为道光帝屈辱求降,签订和约,开始了清政府卖国的近代中国史。然而这位背上恶名的道光帝,在清代史家眼中,不失为一个忘我谦和,注重道德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起来造反,有一支教徒连结宫内太监,乘黑夜进入紫禁城,攻击东华门和西华门。这天晚上皇次子旻宁正在上书房攻读,见有人爬墙,想杀入大内,来不及召集禁卫军抵挡,便命内侍取过鸟铣腰刀来,上了梯子,从墙上朝外一看,见有人爬墙上来。旻宁便将弹药装入鸟铳枪里,瞄准对方一枪,这人就被打落坠地,随后又是一枪,又打落一个。余下的人不敢再爬,大叫“快放火”。然而老天恰在这时下起雨来,很快将火势浇灭。一场紫禁城叛乱,就此平息下去。嘉庆帝十分高兴,以为皇次子这番立了大功,封他为智庆王,每年加给俸银一万二千两。嘉庆帝本来就因旻宁是嫡子,有意立为皇储,经此番立功,更加爱重,便亲手密写立储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生了一种头痛发热病,日日加重,至八月驾崩。智庆王旻宁于太和殿即皇帝位,改元道光,史称清宣宗,册立嫡福晋佟佳氏为皇后。 佟佳氏是三等承恩公舒明阿的女儿。旻宁为皇子时,她入侍王府。旻宁的元配福晋钮祜禄氏是户部尚书一等子爵布颜达赍的女儿,嘉庆元年旻宁十五岁时册为嫡福晋,但嘉庆十三年即病死,佟佳氏扶为正室,故得以立为皇后。 然而佟佳氏也不很长寿。于道光十三年四月崩逝。六官无主,道光晋封全贵妃钮枯禄氏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又册立她为皇后。 这位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女儿,姑侄成了婆媳,亲上加亲,可见道光对太后的孝心。皇后的父亲颐龄是宫中的二等侍卫,封一等男爵。她幼年时曾随父亲上任去苏州,学成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还发明了一种七巧拼板,作为闺中清玩。 道光帝听说颐龄的女儿才貌双全,名闻遐迩,亲自下诏求选。进宫后侍奉君王,曲意承欢,大得宠幸。先为贵人,进而嫔,再进而妃,贵妃,皇贵妃,还因才、智、貌样样都全,特赐予“全”字的封号。道光十一年六月,她为皇帝产下一个麟儿。由此,更得宠幸。册全妃为后时,道光帝显得比第一次册后时更为欣喜。 帝后过了两三年伉俪情深的安稳时光。转眼是皇太后六十岁诞辰。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的寿康宫颂读驾寿。而皇后为了讨得两宫欢心,也来凑热闹,亏得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谁知宫有好事之徒,长舌妇人,把皇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搬绪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这样,她便觉得太后有意损她,不很高兴。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翁姑小看她,她不免心存芥蒂,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皇太后一贯养尊处优,又是皇后姑母,怎么忍受得了?婆媳两人竟然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嫔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只是苦了道光帝,一面是母亲,一面是爱妻,两头周旋不过来。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皇后钮祜禄氏偶然受了些风寒,躺在床上。皇太后亲自驾临坤宁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好转,她坐上风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过了两天,太后特派一名太监,亲赐皇后一瓶美酒,说是饮食后能祛风寒,舒筋活血。皇后谢恩之后把杖盏酌饮,尤觉甘美异常。谁知当夜躺在床上竟遽而仙逝了。 道光帝悲痛之余,觉得皇后死得可疑,但因家法森严,不敢怀疑慈亲,只好隐忍下去。皇太后也显得很悲伤,三次亲临奠祭,显得不同寻常。 这年冬天,道光帝封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命她抚养年方十岁的皇子。道光帝时常悼念死去的妻子,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8621418.jpg[/img][/align]

095清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

东太后慈安,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小6岁。初入宫侍文宗咸丰帝潜邸,咸丰帝登基后于咸丰二年二月封贞妃,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月16岁。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皇后随咸丰帝自圆明圆逃往热河行宫,翌年七月咸丰帝崩,此时皇后25岁。因皇后无子,便由懿贵妃(慈禧)六岁的儿子载淳承继皇位,尊皇后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为“慈安”,尊其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因慈安居住在紫禁城东路的钟粹宫,故称“东太后”慈禧居住在西路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同治、光绪两朝初年,慈安、慈禧两太后先后两次垂帘听政。慈安为人老实,咸丰帝生前曾屡劝帝不应长夜醉宴,但有时遇事也颇果断,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出京置办龙衣,安德海所乘船支顺运河南下,龙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括民财,激起民愤,山东巡抚丁保桢汇报宫中,慈安立命就地正法。此事引起慈禧的极大不满。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岁,因死时突然,故有传为慈禧所害之说。同年九月入葬清东陵普祥峪定东陵地宫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62685722.jpg[/img][/align]

096清咸丰帝懿贵妃

这是个差一点当成皇帝的女人,不过很久以来她一直行使着皇帝的权利。两个皇帝在她的阴影下过着噩梦般的生活。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65829011.jpg[/img][/align]

097清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

清穆宗 阿鲁特皇后(1857-1875),蒙古正兰旗,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迫于压力,慈禧封她为皇后。因她是“辛酉政变”中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以及她不顺从逢迎慈禧,使慈禧视若寇仇,时常刁难她,同治死后不满百日,她愤然自杀于储秀宫。1879年与同治帝同葬于惠陵。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255135711.jpg[/img][/align]

098清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

清德宗叶赫那拉皇后(1868-1913), 满洲镶黄旗,慈禧太后之弟桂祥之女,1889年被册封为皇后,比光绪皇帝大三岁,慈禧临死,为培植叶赫那拉氏的势力,规定国政交摄政王载沣,但事必须禀询她方可,慈禧死后,她不顾国库空虚耗费百万两银子办丧事,她残忍狠毒,贪权横行毫不逊色其姑,辛亥革命爆发后,她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后在袁世凯胁迫下,只好接受清帝逊位条件,1913年病死,与光绪合葬与崇陵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83983672.jpg[/img][/align]

099清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

     珍妃---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礼部侍郎长叙的女儿,清光绪帝载的妃子,性贤德,有才貌。
     他他拉氏出身名门,少时拜翰林院编修文廷式为师,粗通文史。公元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与姐姐同时应选入宫,姐姐封瑾嫔,后晋封为瑾妃;她封珍嫔,后封为珍妃。
     珍妃姐妹是西太后授意入选的,初入宫时西太后对她俩尚不错,珍妃喜欢书画,西太后派内廷供奉缪嘉惠教以书法和国画,她才思敏捷,书画有长进,尤擅於画梅和篆书。
     光绪帝由於与皇后关系不好,而珍妃的思想、爱好与他很接近,很快地便得到光绪帝的眷宠。珍妃本应居於景仁宫,常与光绪帝住於养心殿,这当然引起皇后的嫉妒。珍妃喜欢拍照又喜欢女扮男装,西太后认为太轻浮,皇后乘机进谗言,有一次,她通过太监把一只男人的鞋子放入景仁宫,妄图诬陷珍妃有**情,珍妃有一件衣料与经常入宫演戏的名伶的衣料相同,皇后也从中诬陷,使珍妃受『廷杖』。在皇后的搬弄是非之下,珍妃与西太后的关系日渐恶化。
     公元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珍妃的堂兄弟志锐与文廷式上书,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他们通过珍妃影向光绪帝,促使帝党主战,李鸿章通过后史杨崇伊进谗言,诬称文廷式支持珍妃夺嫡取代皇后,反对西太后听政,支持光绪自主朝。结果,珍妃姐妹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降为贵人,一年后才恢复妃号。
     公元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珍妃通晓大义,支持维新派,力促光绪帝变法维新。西太后对她更恨之入禺,后来西太后发动政变,再次垂簾听政,捕杀维新党,把光绪帝囚禁於瀛台,把珍妃幽禁於皇宫景祺阁的冷宫中。
     公元一九○○年(清光绪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准备西逃,称要把珍妃同时带去。珍妃表示说:『国难当头,我不走,皇上也不应该离开京师。』西太恶狠狠地说:『你死在眼前,还捐说什麽!』令太监把珍妃推下院内一口八角琉璃井中。光绪帝下跪求情,西太后骂光绪帝受她狐媚,强令太监执行。
     公元一九○二年,西太后挟光绪帝回京,为了洗脱自已逼死珍妃的罪名,竟说珍妃为了免遭洋人**污,投井自尽,给珍妃恢复名举并晋封为皇贵妃,令人收葬於西直门外田村。公元一九一五年,迁葬於光绪帝陵寝崇陵旁的崇妃圆寝,溥仪追她为『恪顺皇贵妃』。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391172356.jpg[/img][/align]

100逊帝宣统皇后婉容

婉容(1906-1946),郭布罗.婉容,达斡尔族,正白旗,1905年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1922年,已满17岁的婉容因其不仅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同年,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然而婉容的当选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与多才,而是因为皇帝溥仪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同时也就圈定了婉容凄苦的一生。与婉容同时入选的还有另外一个少女-文绣,但是由于文绣家族势力没有婉容家大,所以文绣退而居其次,成为皇妃。然而现在看来,婉容的幸运当选却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开始。

住在紫禁城的那段日子里,由于母仪天下的荣耀和新婚燕尔的欢愉,婉容过得还算惬意,她的柔情与活泼也给溥仪带来了很多快乐,而她的饱学多识,更是使溥仪视之为知己。但是婉容也有着大多数女人都有的小心眼和嫉妒心,所以文绣的存在,使得她和溥仪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张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更是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可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的身上。

等到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满洲执政府的傀儡后,他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不闻不问。同时婉容的行动也受到了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婉容越来越放纵自己,她狂躁易怒,她嗜毒成瘾、她甚至与溥仪身边的侍卫私通,总之,婉容竭尽所能地做出所有可以激怒溥仪的事情。终于,她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这段日子使她从一个娇美恬静的美人变成了一个形如槁木的疯子。到了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撇下了一大群的皇亲国戚,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在随解放军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的婉容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化作一抔黄土,结束了她曾令人羡、令人怨、令人怜、令人叹的一生。

[align=center] [img]http://forum.shm.com.cn/UploadFile/2005-5/20055201830471334.jpg[/img][/align]  [/font][/size]

TO-UP-DATE 发表于 2007-6-23 16:33

资料还蛮多的 用了点时间了 哈哈 :victory: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