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家园's Archiver

五朵金花 发表于 2007-9-13 23:13

主板做工用料辨析手册之主板供电部分

[b][size=2]CPU供电[/size][/b]
[align=center][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157503.jpg[/img]
[/align]不可否认的是,CPU、内存、显卡这三大配件直接决定了整机的性能表现。所以我们在购买主板时,也一定要考虑到为这三大配件提供一个充足稳定的供电环境。通常情况下,CPU的供电电路是由电容、电感线圈、场效应管(MOSFET管)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样的供电电路,除了能够为CPU提供更加纯净稳定的电流之外,还起到了降压限流的作用,以此来保证CPU的正常工作。现在来看,最常见的组合方案是由“N颗电容+1个电感线圈+N个场效应管”来组成CPU供电电路的一个单相(如图1)。当这样的单相出现两次时,就可以说是两相供电主板;当这样的单相出现四次时,则可以说成是四相供电主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主流的酷睿2处理器在功耗方面获得了比较好的控制。但是由于是双核产品,所以CPU的功耗仍旧不容忽视。所以主板上的CPU供电电路,多会采用三相以上的供电设计,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主板内阻及发热量。少数主板甚至还会在场效应管上安装散热片,也是为了保证CPU供电电路的稳定运行。虽然从目前来看,三相或四相设计并不完全决定CPU供电电路的好坏。但对于大多数二三线主板厂商的产品来说,三相确实要比两相供电优秀了许多。
[align=center][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224291.jpg[/img]
[/align]在单相供电电路中,电容和电感线圈的规格越高以及场效应管的数量越多,就代表了供电电路的品质越好。一般情况下,日本生产的SANY(三洋)、Rubycon(红宝石)、KZG电容比较优秀,我国台湾省的TAICON、OST、TEAPO、CAPXON等品牌的电容也可以考虑。少数高端的超频版主板还会采用化学稳定性极好,并且在顶部没有防爆浆划痕的固态电容(如图2),彻底杜绝了电容爆浆现象的发生。至于电感线圈的辨别也颇为困难,有些主板采用的线圈线径很细,绕组很多的电感线圈。有些则采用了绕线圈数较少,线径很粗的线圈。线径很粗的线圈采用的是高导磁率、不易饱和的新型磁芯,所以不需要很多的绕线圈数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磁通量,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主板生产商所采用。少数高端的超频版主板还会选用屏蔽式电感线圈(如图3),其性能也更加优秀。
[align=center][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247434.jpg[/img]
[/align][font=楷体_GB2312][size=1]小技巧:如何区分主板供电有几相?[/size][/font]
[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1][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312145.jpg[/img]
[/align][/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1]由于主板上蛇形走线的差异化十分明显,所以要想分辨主板的供电到底是几相,有时还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不过前面已经说过,对于CPU供电电路来说,每相供电都会有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查看主板CPU插座附近有几个电感线圈就可以了。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CPU供电电路部分还有一个负责“+12V”供电的电感线圈,其电感线圈的外观往往与多相电源所采用的电感完全相同。这个时候,三相供电主板就会出现四个完全相同的电感线圈,各位读者在选购时一定要加以区分。当然有些时候,主板厂商也会采用小一号的电感线圈或外观不同的电感线圈(如图4)来负责“+12V”供电,这时主板采用了几相供电就清晰可见了。[/size][/font]
[b][size=2]内存供电[/size][/b]
[align=center][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333786.jpg[/img]
[/align]相对于CPU供电电路来说,主板上的内存供电部分是很容易被消费者所忽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少数主板会在这个环节出现严重的做工缩水。通常情况下,内存的供电电路也是由电容、电感线圈、场效应管这三大部分所组成。根据内存插槽数量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目前主流的DDR2内存需要两种不同的电压供应,分别为1.8V的核心电压和3.3V的输入输出(I/O)电压。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内存的供电也就需要两部分进行供电。一般来说,内存供电部分通常被设计在内存插槽的附近,如果是四条内存插槽的主板,通常会通过主板进行供电。主板上存在着1.8V和3.3V这两组供电电路,每组的供电电路最好使用“电容+电感线圈+场效应管”的组合来保证稳定(如图5)。缩水主板则会相应地省略掉电感线圈,只保留场效应管进行供电。如果是两条内存插槽的主板,有时还会采用主板和电源同时供电的设计方案。1.8V的供电电路在主板上予以保留,3.3V的供电电路则改为电源提供。这样的设计方案对电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搭配质量稍差的电源就会出现内存供电不足的现象。
当然内存供电电路并非不能采用电源提供,特别是采用两条内存插槽的主板,这样的设计方案非常普遍。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在设计上更加简单方便,产品出现问题的几率也并不高。但是如果这样的电路设计应用在四条内存插槽的主板上,在正常运行时就很有可能出现内存供电不足的问题。即使在装机时并没发现问题,也可能在日后出现各种各样的稳定性问题。
[b][size=2]显卡供电[/size][/b]
[align=center][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414616.jpg[/img]
[/align]显卡的供电部分通常被设计在显卡插槽的上方或下方(如图6),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与内存的供电设计方案相同,显卡也存在主板供电和电源供电这两种设计方案。低端主板一般都会采用场效应管直接供电,省略掉电感线圈这个组成部分。对于低端PCI-E显卡来说,这样的设计方案还是可行的。但对于中高端PCI-E显卡,尤其是那些不具备外置电源接口的高端PCI-E显卡来说,这样的设计方案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少数PCI-E主板在搭载高端显卡后无法稳定运行,甚至出现首次开机无法进入操作系统,必须重新启动一次才能进入到系统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PCI-E显卡插槽的供电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说,要想稳定支持主流的PCI-E显卡,就一定不能省略掉电感线圈这个组成部分,否则显卡的供电就无法得到保障。
[font=楷体_GB2312][size=1]小知识:如何判定主板供电是否稳定?[/size][/font]
[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size=1][img]http://www.cce.com.cn/diy/UploadFiles_2325/200709/20070910164440562.jpg[/img]
[/align][/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1]要想判定主板的稳定性,还是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测量主板上场效应管的运行温度,无论是CPU、内存还是显卡,这三大配件的供电效果都可以通过场效应管的工作温度来判定。如果温度已经烫手,就说明了单一场效应管需要承担的负荷过多,主板的做工自然就无法合格。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人手带静电的这个因素,所以在电脑运行时用手去触碰主板上的场效应管也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我们可以使用玻璃温度计进行测量,如果温度超过了60℃以上,就要考虑为场效应管进行专门散热了(如图7)。安装散热片甚至是散热风扇,应该就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size][/font]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