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家园's Archiver

鸿雁 发表于 2008-2-3 14:58

佛教聖地五台山[80P]

 [b][size=3][color=green]龍泉寺
  龍泉寺:在五台山台懷鎮 南5公裡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宋代創建,原為楊家將的家廟。明嘉靖初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又重修。寺內建築均為清朝和民國時期的遺物。現為南山寺的下院。龍泉寺處在中台頂腳下,由九道山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並身會飲於“龍泉”因此,人們也把這裡叫做九龍崗。 龍泉寺西北裡許的山崗上,建有楊令公塔一座。塔為磚砌,三級六角,通高約十五米。塔旁有楊令公墓碑記。龍泉寺占地面積l.59萬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160余間。在平面布局中不同於五台山其它寺廟處,就是寺前並排建有三座山門,各自獨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橫向又有券洞溝通,可以互相往來,其布局結構極得地形之妙。現存影壁,台級,牌坊和三座院落。照壁上的石雕,刻工精湛,構圖巧妙,在五台山也屬一絕。影壁中間鑲嵌有一漢白玉石雕,可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廟石雕示意圖”。中間雕一棵蒼老的大松樹,樹下有一寶葫蘆形石塔,標志環圍舍利大白塔的台懷中心區廟群:中下端,雕有立體的大殿,殿額豎匾題“演教寺”三字,標志中台頂建有演教寺,龍泉寺位於台腳下,故在石壁上該寺作立體鏤空雕法理:西北角雕有盤曲山徑,通到一座殿上,殿內有扁形石窟,殿外石階上有一人跪著叩頭,標志著“佛母洞”;東南側雕有一個山洞,洞內有一從像,標志著“觀音洞”;“觀音洞”右旁,雕有下層為三眼旋洞上層為木構建築的樓閣,閣內供有彌勒佛,標志著棲賢寺,相傳楊家將曾被禁閉在這裡,後遇赦,棲賢寺俗稱“大赦”,此寺現在僅留有遺址。照壁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向北登一百零八級 台階即達山門,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小拱橋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聳於兩側,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 鬥拱到瓦頂,脊獸,無一不是精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 分布於各構件之上,玲瓏剔透。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格局。東院為殿院,依地勢分前後兩進,除山門外,中線上還有佛殿兩座,廂房配殿,塑像俱存,曲廊環繞,雙塔高聳,其中普濟禪師塔雕刻尤為精致。這座漢白玉墓塔造形別致,雕刻精細,大方美觀,是寺內的一處有特色的建築。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385.jpg[/img]
  1.龍泉寺在平面布局中不同於五台山其它寺廟處,就是寺前並排建有三座山門,各自獨立,各通一院。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391.jpg[/img]
  2.天王殿內護法神塑像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393.jpg[/img]
  3.龍泉寺的另一座山門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398.jpg[/img]
  4.龍泉寺的又一座山門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403.jpg[/img]
  5.龍泉寺的勝景,是山門前精致壯觀的石牌樓,石牌樓後側配以大石獅,兩旁配以石幡杆,後面連接石拱撟,一色的漢白玉。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405.jpg[/img]
  6.龍泉寺石牌樓後蹲著的大石獅,中間有小拱橋可以進人天王殿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406.jpg[/img]
  7.天王殿牆壁上鏤空雕刻的龍,飛騰在團團白雲之中,張著大嘴,睜著圓目,很有氣勢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408.jpg[/img]
  8.石牌樓形制剛健挺拔,通體精雕細刻,堪稱石雕建築藝術珍寶,石牌樓的中樓檐下,雕一豎匾,上題“峻凌霄漢”四字,中門橫伏間的嵌板上,題有“佛光普照”四字。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87/587409.jpg[/img]
  9.插有四根方柱的四個石礅一字排列,外邊的兩個頂端為下卷蓮瓣形,內裡的兩個頂端各雕有二十多個石獅,石獅在四周圍著,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南山寺石雕
  南山寺建築依托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致。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計有殿堂樓房窯三百多間。南山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該寺創建於元代,以現存寺內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為證,當時稱“大萬聖佑國寺” 清代末年,有一個皈依佛門的九宮道首領叫普濟,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關系密切,慈禧太後親筆題寫“真如自在”木匾賜普濟,普濟還將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來。普濟死後,寺院修建未停,建築工程浩大,規模壯觀,連續動工二十三年,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築樣式別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內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步入寺內,回欄曲徑、亭台樓閣,應接不暇,甬道深處、院落門首,多有石刻題詞、對聯,特別是各類建築物上的石雕,題材多樣,內容紛繁,游歷其中,有步移景換、多姿多彩的感覺。在寺廟中,像這樣宏觀浩大、微觀精細的群體建築是很少見的。從大殿左側的台階登高而上,便來到三座大殿高低重疊的佑國寺,這裡的石雕內容最豐富,包括花卉、動物、吉祥圖案,以及“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四長者”、“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伯牙撫琴”、“蘇武牧羊”、“牛角掛書”、“孟母擇鄰”、“朱買臣負薪”、“太公釣魚”、“吹蕭引鳳”、“三顧茅蘆”等神話、歷史故事,南山寺堪稱石雕藝術的寶庫。游人到此,如同流覽雕刻藝術的畫廊,受到極大的藝術感染和歷史文化知識的教益。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62.jpg[/img]
  1.佑國寺石階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64.jpg[/img]
  2.石雕欄杆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65.jpg[/img]
  3. 福祿壽三星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69.jpg[/img]
  4.“書畫二長者”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71.jpg[/img]
  5.“琴棋二長者”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73.jpg[/img]
  6.“穆桂英掛帥”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75.jpg[/img]
  7.石雕藝術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77.jpg[/img]
  8.石雕藝術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878.jpg[/img]
  9.石雕藝術
  羅喉寺
  羅喉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東隅。五台山五大禪寺之一。佛教記載,釋迦牟尼出家前娶妻生子,兒子名叫羅喉,羅喉寺就是為紀念他而建的。唐時初創,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崇佛法,尤崇喇嘛,多次朝台,又予修飾。占地面積一萬五千多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禪院在內,共有院落六個,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廂房,配殿,廊屋,禪院以及各殿塑像,殿頂脊飾等,計有殿堂樓房一百一十余間。寺院布局是長條形,給參觀者一種層層深入的感覺。從木牌樓到寺山門,其間有一條寬約二米、長約百米的弧變形緩坡度通道,道兩旁築有丈數高的紅土圍牆,道頂端又有一棵古松,虯枝遮罩。游人走在道上,有一種森嚴幽古的感覺。到山門前,稍覺開朗。門兩旁有石獅子一對,大且圓壯,威風凜凜,系唐代遺物。在五台山中心區,屬於唐代的石雕臥獅,就此一處。在寺院的最後一座大殿裡,有一木制圓形佛壇,壇上四周雕水濤和十八羅漢,當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蓮瓣,內雕方形佛龕, 四方佛分坐其中;另設中軸,輪盤,繩索牽伸,蓮瓣時開時合,四方佛時隱時現,名曰:“開花獻佛,”觀者稱奇。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81.jpg[/img]
  1.木牌樓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84.jpg[/img]
  2.羅喉寺大門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86.jpg[/img]
  3.天王殿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94.jpg[/img]
  4.唐代的石雕臥獅。在五台山中心區,就只此一處。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98.jpg[/img]
  5.唐代的石雕臥獅。在五台山中心區,就只此一對。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205.jpg[/img]
  6.天王殿內靠牆壁有四尊天王塑像。(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寶幢巨傘)。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208.jpg[/img]
  7.天王殿,靠牆壁有四尊天王塑像。(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213.jpg[/img]
  8.文殊塔,據說,過去這裡有一棵松樹,十分高大,曾經是文殊顯聖的地方。後人便將這棵松樹尊為“佛樹”。清代,人們把松樹做了文殊菩薩像的塑柱。為了紀念文殊菩薩,人們把這棵樹的枝梢及加工時的斧渣鋸末埋在地下,上面建了一座高約三米的磚塔,在塔的圓肚凹陷內,還塑了一尊文殊菩薩像。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219.jpg[/img]
  9.文第二座殿叫文殊佛殿 。殿內的文殊菩薩塑像和在別的青廟裡看到的不同。文殊菩薩騎坐的獅子是臥在蓮台上,而不是或站或臥在磚台地面,文殊菩薩的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兩邊還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邊放著智慧劍,一邊放著經書。
  南山寺
  南山寺建築依托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致。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計有殿堂樓房窯三百多間。南山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該寺創建於元代,以現存寺內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為證,當時稱“大萬聖佑國寺” 清代末年,有一個皈依佛門的九宮道首領叫普濟,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關系密切,慈禧太後親筆題寫“真如自在”木匾賜普濟,普濟還將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來。普濟死後,寺院修建未停,建築工程浩大,規模壯觀,連續動工二十三年,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築樣式別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內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步入寺內,回欄曲徑、亭台樓閣,應接不暇,甬道深處、院落門首,多有石刻題詞、對聯,特別是各類建築物上的石雕,題材多樣,內容紛繁,游歷其中,有步移景換、多姿多彩的感覺。在寺廟中,像這樣宏觀浩大、微觀精細的群體建築是很少見的。 南山寺堪稱石雕藝術的寶庫。游人到此,如同流覽雕刻藝術的畫廊,受到極大的藝術感染和歷史文化知識的教益。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60.jpg[/img]
  1.清水河漢白玉石橋。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67.jpg[/img]
  2.寺廟外白樺樹林。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73.jpg[/img]
  3.一百零八級石台階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78.jpg[/img]
  4.高大的石牌樓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84.jpg[/img]
  5.大鐘樓:鐘樓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88.jpg[/img]
  6.大影壁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91.jpg[/img]
  7.院落。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93.jpg[/img]
  8.山門,天王殿內,除有彌勒佛、韋陀、四大天王外,還有“哼哈”二將“和”降龍伏虎“,這是清末五台山九宮道修建佛寺的一種特殊形式。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0/590795.jpg[/img]
  9.天王殿佛像
  廣仁寺--十方堂
  廣仁寺 又名十方堂。在五台山台懷鎮北隅羅喉寺東側。是蒙藏僧侶朝拜五台山時居住之所。布局嚴謹,建築秀麗,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中殿,後大殿,配殿,廂房等皆完整。中殿本名三寶殿,四周圍廊,前設享享,重檐歇山式,內供宗喀巴,藥師,釋迦三像,四周整龕,供佛像千余尊,故亦稱千佛殿。後殿五楹,單檐懸山頂,前檐廊屋一間,內設天花藻井,殿中供彌勒佛及宗喀巴像,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和《丹珠爾》經。佛說的經律稱為《甘珠爾》,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為《丹珠爾》。因以《甘珠爾》最為珍貴。廣仁寺是喇嘛廟中主修密宗的寺廟,所以殿內還有許多銅鑄的牛頭佛、馬面佛、雙身佛(或叫歡喜佛、歡喜金剛)等。 各殿結構規整,雕刻精細,彩飾貼金,富麗堂皇,其中廊亭雕刻工藝最佳。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77.jpg[/img]
  1. 廣仁寺山門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79.jpg[/img]
  2.山門正脊上裝飾有二鹿迎頭相對,中間立著**。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82.jpg[/img]
  3..第一進院落,正面是天王殿,旁坐鐘鼓二樓。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86.jpg[/img]
  4.天王殿正脊上裝飾。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87.jpg[/img]
  5.天王殿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91.jpg[/img]
  6.第二進院落。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93.jpg[/img]
  7.第二進院落,中間一座殿是文殊殿,又叫宗喀巴大師殿,面闊三間,殿周四面出廊。殿前的抱廈,和大殿之間空出較大的距離,與其它寺廟中抱廈緊挨殿前檐的形態不同,從側面看去,這種構築方式顯得美觀。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94.jpg[/img]
  8.文殊殿前酥油燈,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98.jpg[/img]
  9.文殊殿四周圍廊,前設抱廈,重檐歇山式,內供宗喀巴,藥師,釋迦三像,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頭戴尖帽。兩壁有號稱千尊的宗喀巴小銅像,故亦稱千佛殿
  殊像寺
  殊像寺創建於元代,於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目侯)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現占地面積為六千四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五十余間。山門,天王殿為前列,廊廡配殿為兩翼,禪堂方丈室居後,寺內正中文殊閣,殿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是五台山台懷中心區最大的寺,大殿內文殊菩薩駕駿猊塑像,高約九點三米,如出神工,遠近聞名。駿猊是獅子的古稱,站在塑像前仔細觀賞,那只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卷舌,躍躍欲試,如抖擻精神,即將騰雲而行。獅子腰身和腿上呈藍底白點顏色,頸上長滿深綠色卷毛,胸間佩掛鮮紅的穗纓,顯得活脫生動。在五台山所有的文殊菩薩架獅塑像中,唯有這一只塑得最活,最傳神。文殊菩薩端坐在獅子背上,面頰豐滿,兩耳垂腮,雙目平視,雙手微舉,身後的一片黃亮,真好像是菩薩身上放出的靈光。在內蒙、青海、西藏少數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蕎面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殊像寺書的這尊塑像。神話傳說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才把這神像塑成。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牆壁上,有懸塑五百羅漢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裡倒垂下來的冰岩冰棱,支離參差,又像鏤空的大浮雕倒嵌於殿頂和牆壁,加上藍、綠、紅對比鮮明的色調,把整個大殿裝飾得更加姿彩斑斕。在殊像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結冰,水中冒熱氣,夏天卻十分清涼,喝上幾口,頓覺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據清涼山志上說,這泉叫“般若泉”。當地人也叫“萬水泉”,極言水源充足,長流不息。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097.jpg[/img]
  1.殊像寺牌樓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03.jpg[/img]
  2.殊像寺為文殊菩薩祖庭,座落在這座高台之上。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04.jpg[/img]
  3.殊像寺山門,天王殿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11.jpg[/img]
  4.天王殿兩側為四大天王像,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19.jpg[/img]
  5.文殊大殿寬五間,深四間,重檐九脊頂, 檐下鬥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邊。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123.jpg[/img]
  6.康熙御制殊像寺碑。
  顯通寺
  顯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顯通寺的前身,就是東漢永平十一年建始的大孚靈鷲寺,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策源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五台山與印度靈鷲峰相似,所以這座寺廟,初名大孚靈鷲寺。後魏孝文帝再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家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顯通寺仍是五台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寺內院落重疊,樹木交蔭,蒼松翠柏,肅穆安寧。全寺占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間,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建築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築的典型。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21.jpg[/img]
  1.去往顯通寺,鐘樓是一座下層為石旋洞,上兩層為木構建築,石洞的門楣上,刻有四個遒勁的大字:“震悟大千”。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27.jpg[/img]
  2.鐘樓上懸吊的大銅鐘叫幽冥鐘,也叫長鳴鐘,鑄造於明天啟年間(公元1612-1627年),鐘身高八尺,刻有楷書佛經一部,共有一萬多字。這口銅鐘是五台山寺廟中最大的鐘,據說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29.jpg[/img]
  3.顯通寺的山門高大,是五台山寺廟中屈指可數的。山門看上去豪雄而典雅,兩旁樹著石碑,碑身上,一邊是大草“龍”字,一邊是大草“虎”字,自由揮灑,一筆寫就,字形具有龍虎的形像。據說,佛寺建址需講求風水,除了靠山之外,總以左青龍、右白虎為佳,顯通寺山門兩側,無此二山,故立此二碑為補。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30.jpg[/img]
  4.顯通寺山門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33.jpg[/img]
  4.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文殊殿前,有兩座八角碑亭,碑亭裡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寬二尺半,立於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邊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筆。右邊的碑上沒有字,人稱“無字碑”。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36.jpg[/img]
  5.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39.jpg[/img]
  6.大雄寶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台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牆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 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台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彙集到這裡舉行禮佛儀式。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43.jpg[/img]
  7.蒼松翠柏映石碑。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2/592345.jpg[/img]
  8.遠望大白塔,
  萬佛閣
  萬佛閣是五台山主要寺廟當中的一座,它在當地俗稱五爺廟,占地面積最小,但卻是香火最旺,拜佛,許願最靈的一座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為最神聖的地方。
  五爺廟始建於明代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當時,僅有東殿(文殊殿)是塔院寺的屬廟。清代時,又增建了北殿(龍王殿),並由青廟(漢傳佛教)改為黃廟(藏傳佛教),成為獨立寺。
  寺廟坐北面南,平面正方形,占地面積2040平方米。寺內東、南、北三面有建築,共有殿堂6間、崇樓3間、僧舍20間、戲台1座、佛塔2座、明代石碑3通。
  這裡主要建築有三座,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 萬佛閣創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歷四十四年創建,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三檐歇山頂,檐建繁復,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在五台山殿建中別具一格。殿內下層原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文殊騎獅,觀音騎“朝天吼”,普賢騎像,塑像高大。塑工傳神,著彩鮮艷。現供毗盧遮那佛。殿內下層左、右、後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內或兩排或三排放滿三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二層樓上正中懸有明萬歷年間鑄的銅鐘一口,較顯通寺銅鐘略小。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制方格,內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梁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余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該寺以這座佛像眾多的萬佛閣命名。
  坐北向南的五龍王殿創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年間。重建時,在殿外又加建了一個前庭,改變了原殿模樣,在結構樣式上顯得雍容豐滿,殿正面的檐台也顯得闊做多了,殿內供金臉五龍王,俗稱五爺。五龍王是五台山特有的神像。
  古戲台在五龍王殿對面,單檐歇山卷棚頂,是專為給五龍王唱戲而設置的。傳說佛、菩薩是超塵脫世,一心去情真如之境,而五龍王卻對塵世生活感興趣,很愛看戲。多年來,每年六月大會,五爺廟大開殿門,請名角,唱好戲,讓五爺觀賞,以求五爺普濟天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66.jpg[/img]
  1.香火最旺的五爺廟(廟門外拜佛台上的大香爐)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67.jpg[/img]
  2。 五爺廟香火最旺,是拜佛,許願最靈的一座寺廟,被當地老百姓尊為最神聖的地方。傳說的五台山的五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專司智慧和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69.jpg[/img]
  3.五龍王殿。殿內供金臉五龍王,俗稱五爺。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73.jpg[/img]
  4.坐北向南的五龍王殿,殿外加建了一個前庭,結構樣式顯得雍容豐滿,殿正面的檐台也顯得寬闊。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78.jpg[/img]
  5.萬佛閣,又稱文殊殿。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三檐歇山頂,檐建繁復,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在五台山殿建中別具一格。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86.jpg[/img]
  6.萬佛閣殿下層供奉的毗盧遮那佛。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293.jpg[/img]
  7.絡繹不絕的拜佛人。
  黃廟首廟----菩薩頂
  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黃廟(喇嘛廟)中的首廟。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
  菩薩頂歷史悠久,據記載,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菩薩像,塑工來雕塑。一天夜裡,文殊顯聖,於長明燈下的藍光中展示真容,故改名真容院。北宋時重修,並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台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頂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描寫他上五台山的感受。書法圓潤流暢,結構豐滿雄健,是很寶貴的藝術品。
  菩薩頂現在占地面積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且均為清朝康熙年間的建築。全寺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04.jpg[/img]
  1.菩薩頂山門外木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06.jpg[/img]
  2.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07.jpg[/img]
  3.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正中嵌有康熙手書“靈峰聖境”。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11.jpg[/img]
  4.看木牌樓左側那只石獅子竟沒有舌頭。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這裡面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以前,菩薩頂的和尚到下面的顯通寺吃飯。可有那麼幾天,人沒有增多,米也沒少下,而飯卻不夠吃了。當家的和尚就責問做飯的和尚,做飯的回稟說:“前幾日我也很納悶。昨天早上,我做好飯,有事出去了一下,返回來,見有兩頭又凶又大的野獸,扒掉鍋蓋,一口就吃了多半鍋。”當家和尚驚詫道:“會有這等事?”第二天清早,做飯的和尚把飯做好後,那個當家和尚就手握鐵鏟,藏在鍋台下,一會兒,只聽得伙房門“嘩”地一聲碰開,果然有兩只野獸一前一後闖了進來。走在前面的那只野獸前爪搭上鍋台,扒掉鍋蓋,就伸下頭去吃粥。就在這時,藏在鍋台下的當家和尚猛一下站起來,揮動鐵鏟,照著那只野獸的嘴鏟了過去。僅一鏟,就把那只野獸的舌頭鏟了下來,那野獸“嗷”地一聲慘叫,轉身就跑,另一只也慌忙脫逃。飯後,當家的和尚上菩薩頂觀看修建工程怎樣,發現最近幾天才雕成安置的一對石獅子裡,右邊那只的舌頭沒有了。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15.jpg[/img]
  5.仔細看木牌樓右側那只石獅子有舌頭。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17.jpg[/img]
  6.工匠們在菩薩頂台階下修一座大照壁,堵住了石獅子看顯通寺伙房的視線。眼不見,嘴不饞,從此,這兩座石獅子便老老實實地蹲在那裡一動不動。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23.jpg[/img]
  7.真容院 山門兩側對稱築就兩座佛塔,須彌束腰,藏式覆缽塔。游客都以為那是舍利塔,其實,兩塔下並無葬物,只是藏傳佛教寺廟構建的一種裝飾。
  菩薩頂的山門不同於其他寺廟的構建,三開間,寬約十三米,進深五米,門為旋口,呈橢圓形,屋頂構造別致,黃瓦蓋頂,金光耀眼。拜別四大金剛,更見鐘鼓二樓呈現面前,暮鼓晨鐘在這裡敲響。
  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杆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形像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因山門前的大石階,中間不是一級一級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雕有九龍吸水。九龍翻騰,互相纏繞,真可謂“活龍活現”。人們附會道:這是像征山西舊屬的九府,九龍吸水下面的一百零八級台階,暗指山西舊屬的一百零八縣。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26.jpg[/img]
  8.大雄寶殿院 兩株不知年齡的古松枝條伸展,綠蔭一片,粗大的樹杆兩側立有康熙皇帝的御制碑石,還有乾隆、嘉慶兩位皇帝的御制碑石。如今雖已殘跡斑斑,卻依然可以窺見大清皇室對菩薩頂的器重。
  
[img]http://image.bbs.tom.com/pic/70/593/593428.jpg[/img]
  9.大雄寶殿院 寶殿前的香爐、御碑。[/color][/size][/b]

晴空万里 发表于 2008-2-4 12:49

图文并茂,介绍的很详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