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局部仍只是全图的几百分之一。它的美学的祖宗,是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论画意生猛,自不如宋,论观察的精微,描绘的详实,不输宋人。宋人近现实主义,这幅画近自然主义。我喜欢现实主义的提炼,也喜欢自然主义的繁琐。
这位徐杨先生从未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他对苏州城了然于胸,下笔巨细无遗,居然不知道这叫做”深入生活”,也不知道怎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家伙只知道他所看见的苏州城在皇上驾临那一天,正是如此。他记录了全城奔忙维持秩序的官兵,也记录了家家户户同时进行的日常生活,他在另一幅《下江南》长卷中描绘城郊数百地方官员集体跪倒恭迎皇上的仪式,在这幅《下江南》长卷中描绘了那对在庭园树阴下相对私语的饮食男女。皇恩浩荡与万民的日常,在长卷每一角落同时展开,没有想象,没有粉饰,没有取舍,没有主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