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新闻联播》30年见证改革开放30年

《新闻联播》30年大事记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

  ▲1980年11月开始,《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带来《新闻联播》初期发展史上首轮收视高潮。

  ▲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做出两项重大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1981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报天气预报节目。

  ▲1982年9月1日开始,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由原来的20点提前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第一个驻外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立,蒙古族记者包拉白成为第一位驻站记者。

  ▲1984年6月,《新闻联播》首次播发台湾新闻,此条新闻通过厦门电视台收录。

  ▲1986年1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作为《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引发世界舆论关注。

  ▲1986年3月18日开始试收欧广联新闻。

  ▲1987年3月1日开始收录美国CNN新闻。

  ▲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节目结束时,打出编播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3月15日,《新闻联播》在新址彩电中心播出。

  ▲1988年12月1日,中央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确定了采、编、播“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新闻联播》的发展。

  ▲1989年9月11日至11月7日,《新闻联播》播出系列报道《弹指一挥间》,以180条新闻的报道规模,反映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的辉煌成就。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

  ▲1991年12月19日,《新闻联播》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读器,大大增强了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在美国建立记者站。

  ▲1994年7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了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在同步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播出。

  ▲1996年元旦,《新闻联播》实现以直播方式播出,带来时效革命。

  ▲1997年至2001年,中央电视台全程报道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国入世、三峡工程等事件,《新闻联播》成为记录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华版和浓缩版。

  ▲2004年“两会”报道开始,《新闻联播》首次不延长时间,好评如潮。

从来没有哪个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发生场,除了CCTV;也从来没有哪个CCTV的栏目聚集着如此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除了《新闻联播》。在某种程度上,CCTV和《新闻联播》不仅仅是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形容词。

  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整三十年。三十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三十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天晚上7点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联播》。它是这个国家机器里宣讲系统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意识形态符号。它的永远不苟言笑的播音员,被称为国脸;时政新闻里不同级别领导人的出镜时间,被精确到秒;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59分钟”,往往意味着有重大事件发生。它也是这个国家公共话题的放大器,在朝野分际间承载着既严肃又可笑的重重揣度和质疑。无论是畏惧它,习惯它,麻木它,嘲笑它,受众最后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它,议论它。大到当晚播发的一篇次日见报的《人民日报》社论,小到主持人的发型和服饰的些微变化,它总是被频繁地解读、演绎甚至攻击。三十年间,它甚至被涂上了某种轻喜剧和泛娱乐色彩。新闻联播的意识形态符号色彩,如何练成?它交织着政治权威、垄断商业利益乃至轻度娱乐色彩的传播手段,又将走向何方?

  最早的主播:李娟、赵忠祥

  李娟: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批播音专业学员,1973年被选调入央视,1980年成为《新闻联播》的第一代主播。

  赵忠祥:《新闻联播》第一代主播,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记者。

  中途离开的主播:薛飞、杜宪、杨柳、贺红梅

  薛飞:上世纪80年代任《新闻联播》主播,1992年赴匈牙利。

  杜宪:上世纪80年代任《新闻联播》主播,2000年受聘凤凰卫视。

  杨柳:1989年7月进入央视,现为《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主持人。

  贺红梅:曾是《新闻联播》的“小字辈”。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确定由她和康辉共同主持《世界报道》。

  现任主播:罗京、李瑞英、邢质斌、张宏民、李修平、王宁

  罗京:对全国观众来说,他就是《新闻联播》最熟悉的面孔。

  李瑞英:1986年至今一直在央视新闻中心工作,现任播音组组长。

  邢质斌:进入央视主播新闻20多年,是《新闻联播》节目组资历最老的主播。

  张宏民:1982年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

  李修平:1989年由甘肃电视台上调央视,主持《新闻联播》及各档新闻节目。

  王宁:1989年被选入央视任新闻播音员。

  新晋主播: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

  海霞:2007年12月6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端庄的女主播”。

  李梓萌: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漂亮的女主播”。

  康辉: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稳重的男主播”。

  郭志坚:2007年12月9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帅气的男主播”。

  《新闻联播》发展史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是为《新闻联播》的前身。

  178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1979年9月1日,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1980年,《国际新闻》并入《新闻联播》。与此同时,《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

  1981年春天举行的青岛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央视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央视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新闻联播》由此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

  1981年10月1日,央视开始在《新闻联播》之后播送天气预报。

  1982年9月1日开始,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提前到19时的《新闻联播》发布,从而确立了这一栏目独立新闻发布机构的权威地位。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第一个驻外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立。

  1984~1987年,《新闻联播》开始派遣驻外记者,加强了国际新闻的报道。

  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节目结束时,打出编播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12月1日,中央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确定了采、编、播“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新闻联播》的发展。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

  199112月19日,《新闻联播》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读器,增强了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央视在美国建立记者站。

  1994年7月21日,《新闻联播》直播了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实现同步编排播出。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

  2008年1月24日上午11点,北京复兴路11号,央视方楼14层会议室,北京奥运会前央视内部规模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和调整正在这里宣布。室内温暖如春,但在座的从部门主任、制片人到普通编导,除了既得利益者,大部分人心中感到了一丝寒意。消息已在央视内部传开:所有的调整春节以前必须到位。他们的职位和利益,将因这个会议而改变。

  机构改革和调整的内容,大多数人之前已经陆续得知。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央视将以《新闻联播》为主体,成立一个联播编辑部,与此同时,央视在外享有盛名和最具专业水准的团队——新闻评论部,将被分拆。

  有人揣度,《新闻联播》开播三十周年之际的这场改革,目的在于重振《新闻联播》,然而,他们依旧茫然,央视与生俱来的顽疾——这个交织着政治权威、垄断商业利益乃至披上轻度娱乐色彩的中国意识形态的宣讲符号,能真正奔向新闻的大道吗?

  1980年11月开始,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在《新闻联播》陆续播出,尽管当时电视机还属于普通家庭很难拥有的奢侈品,这仍然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新闻联播初期发展史上首轮收视高峰,其时其景,唯有“万人空巷”四字可以形容。

  很少有人知道,《新闻联播》一开始并不叫《新闻联播》,它有个冗长的名字:《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这个节目从1976年7月1日开始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内容主要是各地电视台寄来或专程送来的电视新闻片。当时电视新闻都由胶片拍摄,加上路途遥远,等到胶片送到北京再冲洗出来播出,新闻往往成为旧闻。

  等到1977年底,微波线路网相继建成,实现真正的《新闻联播》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了。设计新片头的任务交给了美工组的负责人张德生,有着多年电视设计包装经验的张德生觉得原来的节目名字实在太长,打在屏幕上字会很小,与画面也很不协调,建议把名字改成《新闻联播》。就这样,从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这个名字正式启用。从最初的播音员背后屏幕左上角窄窄一块的白底蓝字标牌,到现在特技转出铺满全屏的蓝底黄字;从一座高耸着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到平铺着的中国地图,再到转动着的地球仪,《新闻联播》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

  留给历史的,是1978年1月1日那天值班编辑黄一中手写的一张节目串联单。上面载明,这一天开播的《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时长3分钟;紧接其后是两条社会新闻:“河北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时长也是3分钟;“山西平定县粮食获得丰收”,时长1分40秒。

  如果从名分上来较真,《新闻联播》其实出生在中央电视台之前。《新闻联播》开播三个半月后的1978年4月18日,据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下发的第001号文件,北京电视台才“经华主席、党中央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简称CCTV。

  “中央”二字,在政治学上也许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却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字眼。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此前和此后,还很少有媒体命名时被冠以这两个字。但无论是当时批准改名的机构,还是眼看着这个名字横空出世的那些人,都无法想象,多年以后在央视举办的一场二人转选拔赛上,来自东北铁岭的那个农民赵本山会针对这个名字,当众说出那句经典的话来:中央台的毛病就是真把自己当中央了。

  无论怎样,作为当时大陆的新媒体节目样式,《新闻联播》很快就让人们领教了电视传播的威力。1980年11月开始,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报道在《新闻联播》陆续播出,尽管当时电视机还属于普通家庭很难拥有的奢侈品,这仍然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新闻联播》发展史上首轮收视高峰,其时其景唯有“万人空巷”四字可以形容。

  翌年四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开会,这次为期一周的青岛会议首度为《新闻联播》度身量做了两大毫不含糊的特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这种地方无条件支援中央的体制一直沿袭至今,即便是在国内地位独特的上海,2007年7月以后,东方卫视也开始转播《新闻联播》。央视专设了一个与地方卫视对接的部门,即新闻中心下辖的地方新闻部。各省卫视也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和央视联系,名称不一,如广东卫视叫传京组,湖南卫视叫微(波)传(送)组,还有的地方索性叫重点报道部。这也是中央电视台至今无需在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记者站的主要原因。

  除了湖南卫视这种极少数已经靠市场生存的异类外,在各省卫视基本都成为各省“电视党报”的大格局下,各地宣传部门都把“上联播”当作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两会等重要会议期间,对上是宣扬领导政绩的时机,对下则成为各媒体单位的任务。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吴征,曾经在安徽卫视新闻部担任某职务,回忆起十余年前带着任务进京为“上联播”奔走的经历,依然感慨不已。

  青岛会议后的第二年9月1日,恰逢中共十二大召开,中央决定将重大新闻发布时间,由原来20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发布提前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自此,从1978年到1982年短短四年间,央视获得了对上的独家授权,对下的绝对支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政策垄断为表征和以政府喉舌为实质的巨无霸媒体地位。

  这个巨无霸的核心,显然就集中在《新闻联播》这一核心栏目上。在这个30分钟左右时长节目的庞大阴影下,伴随着彼时媒体传播形式的升级换代,之前风靡一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极具权威的《人民日报》社论等,都慢慢消退了影响。

  紧跟在《新闻联播》之后的15秒广告时段,其广告费是所有电视节目中最贵的。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该时段广告招标,曾经创造了“标王”的新名词。标王折射的行业变迁、传递的经济信号以及自身发展的戏剧性演变,使得这一称呼被赋予了超过其经济行为本身的内容。

  喻三龙描述他曾经送审联播的数十次经历:巨大的联播审看间里,朝西是一台同样巨大的电视,审片的时候,分管的副台长和中心主任坐在东边的两张大沙发上,送审的记者、陪审的制片人和部主任等则分坐在南北两侧的长椅上,沙发中间的茶几上有两部引人注目的电话,其中一部是可以直通中南海的红机电话。

感谢分享!

TOP

感谢分享,长见识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