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413
- 积分
- 1037
- 注册时间
- 2006-7-22
  
|
到底谁是真正的财神爷?
大约在宋代或稍早的时候,年俗中出现了请“禄马”和“财马”。古代重禄,得功名获官职,便有固定的俸禄,财富也即在禄中。财马,也就是财神的象征。到了明代,财神的职司被固定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神的身上。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关羽,“偏财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
◎“正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传》中,更由“瘟神”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和其他七鬼帅率领鬼兵,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方被册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
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一副财源茂盛的样子。
◎“文财神”范蠡
范蠡乃是春秋战国之际有名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据说,范蠡向越王辞官隐退,来到齐国,在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公爵。)
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不但成了陶地的大富翁,还散财于百姓,为天下人赞美。
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这些生意经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地位。
◎“文财神”比干
民间财神年画中,有文官打扮,头戴宰相帽,五络长须,手持如意,身着鳞袍,足蹬元宝的财神,为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谦。纣王不但听不 进去,而且愈来愈讨厌这位叔父,再加上姐姐在一旁使坏,有一次出于强谏,谏得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 心有七个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个窍,说完叫人当场把比干剖开了膛,挖出心来,看看是真还是 假。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比干是我国上古时期最早也最有名的忠臣,后代世俗将其奉为财神,当是因他心地 纯正,率直无私。民间将一些历史人物奉为具有某种功能 的神明,有时并不一定与其生平、身份有关系,多数出自民间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武财神”关公
《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中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不为金钱折腰,由此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做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
◎偏财神利市仙官
《封神演义》中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利市”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准财神刘海蟾
刘海蟾,原名刘海,五代时人,籍燕山(今北京),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得到成仙,云游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
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五毒之一,因其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神物。刘海是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在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做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
到底谁是真正的财神爷?赵公明与姚少司师徒俩是瘟神,直到《封神演义》成书的明代,作者陈仲琳才把他们作为财神,关羽、比干是忠义之臣,刘海蟾是道家方士,而只有范蠡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所以真正的财神应该是范蠡。
为什么要拜范蠡作财神呢?我们不妨简略地介绍一下“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春秋时期,范蠡苦身戮力辅佐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最终帮助勾践复兴越国。复兴之后,封范蠡为上将军。他知道越王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轻珠宝玉,带着西施乘舟远行,一去不复返。(一聚一散)
范蠡浮海到齐国,更名改姓,苦身戮力,耕于海畔,父子治产,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散尽其财,分给朋友和乡邻,带着重宝,闲行而去。(二聚二散)
行至于陶,范蠡以其智能,观察此地为贸易的要道,经营贸易可以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从父子耕畜开始, 根据时机作物品贸易,取薄利。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三聚)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长大后,朱公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朱公说:“杀人而死,该是如此,但身价千金的人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让少子去前往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三散)。朱公长子也请命想去,朱公坚决不同意。长子说:“家有长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让少弟去,是我不成器”,说完欲自杀。夫人连忙说:“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长子,怎么可以这样?”朱公不得已派长子去,命其去找庄生帮忙,并叮嘱说:“到楚国后就进献千金给庄生,听任他从事,千万别与他争。” 长子出发了,却在路上私积数百金。
朱公长子到楚国后,把信和重金交给庄生。临别时,庄生告诫说:“你赶快离开,千万别停留,等你弟弟出来后,别问是怎么回事。” 长子却没有听从庄生的话而私自留下,并把路上私积的数百金,分送给其他的自认为能帮上忙的楚国贵人。
庄生家很贫穷,但他以廉直闻名于国内,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对待老师那样尊敬他。作为信义之人,庄生对于朱公进献的黄金,并无意接受,而打算在事情办成后再还给他。而朱公长子并不知其意。
庄生入见楚王,禀告说:“我观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个位置,表明楚国会有灾害。” 楚王平素信任庄生,向他了解解决之道。庄生回答说:“只有德行可以消除。” 楚王决定以赦免罪犯来消除灾害。楚国贵人得到消息后连忙给朱公长子报信。朱公长子想,既然弟弟可以获得赦免,千金送庄生,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于是就又重返庄生家。庄生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走?” 朱公长子回答说:“我听说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来告知辞行的。” 庄生明了他的想法,就说,你自己进房内去取金子吧。朱公长子带走了金子,独自欢庆。
庄生因朱公长子的行为感到羞辱,就入见楚王说:“您想以德行消除灾难,可我听见路人都说陶的富人朱公之子因杀人囚禁在楚国,他家人用重金贿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体恤楚国而行赦免,是为了朱公之子。” 楚王大怒说:“寡人虽不德,怎么会因为是朱公之子就特别照顾?”于是令杀掉朱公之子后,明日再下特赦令。
朱公长子呢,自然是带着弟弟的死讯回到家。母亲和国人都感到悲哀,唯有朱公独笑说:“我早就知道他弟弟会被杀,不是他不爱他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呢!他从小与我在一起,见到我的困苦,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时,坐乘完备,并不知财富的来源,因而很易弃财,不会吝惜。我先前决定派少弟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丧讯传来。”
这就是财神范蠡“三聚三散”的历史故事,他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散后聚中让我们有所体会。
我们请财神,给财神烧香供养,就是为了得到财神范蠡“三聚三散”为人为事之道,学习财神能聚能散的精神,所谓奉献就是获得,只有行布施之道,才能获生财之道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