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全国城市地图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宝石蓝
fervor
jeans
uchome
fashion
greenwall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IT家园
»
人文社科
»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辽金元】[50p]
返回列表
发帖
莎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莎木
当前离线
UID
3119
帖子
549
精华
16
积分
199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3
最后登录
2009-6-23
贵宾
帖子
549
积分
1990
注册时间
2006-6-23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10-4 19: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代服饰大观【辽金元】[50p]
辽金元男子发式(图)
辽金元时契丹男子的髡发 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辽金元男子服饰(图)
辽金元 金代服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制(包括样式、色彩、纹样),都有一些特点。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此图为金代穿盘领衣的男子(河南金墓出土砖俑)
辽金元男子服饰(图)
辽金元 元、金虽然同属辫发种族,但辫发的样式并不一样。孟珙《蒙鞑备录》述蒙古族男子发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腮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旁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心史》记载尤详,其曰: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挽两髻,悬加左右肩袄上,曰‘不狼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四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综合各种记载,并参照形象资料,基本上可以了解这种发式的编制方法:先在头顶正中交叉剃开两道直线,然后将脑后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者剃去,或者加工修剪成各种形状,任其自然覆盖于额间,再将左右两侧头发编成辫子,结环下垂至肩。元代男子的巾帽,公服装多戴幞头,幞头的形制,大致与宋戴长脚幞头相同,皂隶之间,也有戴朝天幞头者。士庶所戴幞头,一般多如唐巾,脑后垂二弯头长脚,呈“八”字之式。平民百姓多喜扎巾,巾的方法,也有许多不同。另外,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也有戴大笠帽的。本图为戴瓦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子。
辽代北班服饰之一(图)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圆领袍展示图。
辽代北班服饰之二(图)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穿圆领袍的契丹族骑士。
辽代北班服饰之三(图)
辽代北班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的契丹族贵族。
辽代北班服饰之四(图)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此图为左衽窄袖袍展示图。
辽代北班服饰之五(图)
辽代北班服饰 按契丹族习惯,多做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本图为梳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皮箭囊的骑士(胡瑰的《卓歇图》局部)。
辽代北班服饰之六(图)
辽代北班服饰 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女及穿圆领袍的男子(胡瑰的《卓歇图》局部)。胡瑰是契丹族的著名画家,擅长表现人民的生活。由于他长期生长在边塞,熟悉漠北人民的风土人情,所以他所画的作品,无论是人物服饰、生活器具,或是鞍马帐幕等,都能如实地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卓歇”一词,是契丹族的俗语,意思是支起帐幕休息。《卓歇图》所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整个画面是一幅长卷,共画了几十个人物。本图为此画卷的最后一段,是契丹族游骑猎罢,回营宴饮的场面,在一块毡毯上,并排坐着一对夫妇,周围站立着带弓佩箭的侍臣,并有几个侍女奴仆持壶托盘,作跪进斟酒状。前面还有数人奏乐歌舞为之助兴。图中男子全部髡发,位尊者裹有巾帛。妇女大多梳挽螺髻,另在额上扎一道狭窄的帛巾,仅贵族一人戴覆杯式圆帽。妇女所穿服装,都是交领左衽,与史籍记载相符,是典型的契丹族装束。
辽代北班服饰之七(图)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契丹族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本图为穿窄袖袍服的契丹族男女(陈居中《胡笳十八拍图》局部)。蔡文姬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曾在战乱中被匈奴掳去,后为匈奴贵族左贤王妻。曹操念故友之情,兼惜文姬才华,派人将她赎回。《胡笳十八拍图》描绘的就是文姬归汉悲欢离合的故事。
辽代北班服饰之八(图)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契丹族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穿窄袖袍服的契丹族男女(陈居中《胡笳十八拍图》局部)。
辽代北班服饰之九(图)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契丹族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龙纹是汉族的传统纹样,在契丹族男子的服饰上出现,反映了两民族的相互影响。穿窄袖袍服的契丹族男女(陈居中《胡笳十八拍图》局部)。
辽代南班服饰之一(图)
辽代南班服饰 1971年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村里发现的辽墓,是一座汉族男子的墓葬。墓主是一个辽王朝的官吏。在他的陵寝四周的墙壁上,画满了各色人物,大多为汉族装束:男子或束发髻,或戴幞头,通穿圆领长袍;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据记载这种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本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男子(河北出土壁画)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女(河北出土壁画)。
辽代南班服饰之二(图)
辽代南班服饰 辽代称汉族服装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腰带有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弓、箭、算囊、刀、砺石等之类。在其它民族也有用蹀躞带的。此图为金饰蹀躞带(辽宁辽墓出土实物)
辽代男子服饰(图)
辽金元服饰 辽代男子或束发髻,或戴幞头,通穿圆领长袍;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据记载这种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戴交脚幞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金代贵族服饰之一(图)
金代贵族服饰 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穿戴展示图。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凝望,温文闲雅。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地金墓发现的这种图案更多,鹿的形象也各不相同,或漫步缓行,或奔腾飞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装饰特点,在衣冠服饰上也得到大量的反映,《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本图所绘的裙字图案,即饰有鹿纹。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补服,但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
金代贵族服饰之二(图)
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服饰略有讲究,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鞋。他们的形制(包括样式、色彩、纹样),都有一些特点。金代服饰有一重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本图为圆领窄袖袍展示图。
金代文姬归汉图(图)
金代贵族服饰 图为戴皮帽、穿胡服、披云肩的贵妇(《文姬归汉图》局部)。《文姬归汉图》中人物服饰也很有特点,如画中蔡文姬的形象:头戴貂皮冠,身着窄袖服,足穿高统靴,肩上还披一件装饰华丽的云肩。整套服饰质地厚实,结构严密,制作精巧,很适合于游牧民族穿着。
金代贵族服饰之三(图)
金代贵族服饰 图为戴皮帽、穿胡服的骑士(宋人《骑士猎归图》),图中骑士头戴翻毛皮帽,身穿窄袖胡服,领、袖等处还露出一寸长短的皮毛,即后世所谓得“出风”。另在腰间佩有箭囊,下穿套裤革靴,与史籍记载的女真服饰大体相同。
元代贵族便服只一(图)
元代贵族便服 图为窄袖织龙纹锦袍、瓦楞帽、云肩、缎靴展示图。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据《圆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晚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到了元代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它生活器具中也广泛使用。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元代皇帝锦袍(图)
元代贵族便服 本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元代贵族便服之二(图)
元代贵族便服 图为穿皮毛服的帝王及穿锦袍的侍臣(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元世祖出猎图》描绘的是元朝皇帝携同臣僚出外狩猎时的情景。画中皇帝穿皮毛之服,大概主体是银鼠,领、袖部分的边缘,可能是紫貂。其他臣僚则穿锦袍,锦袍上织有精美的花纹。
元代织金锦半袖(图)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袖 本图为织金锦半袖展示图。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元代贵族服饰之一(图)
元代织金锦袍与半袖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此图为此戴织金锦帽、穿织金锦袍与半袖的贵族(传世绘画)。
元代织金锦袍(图)
元代贵族服饰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本图为交领织金锦袍展示图。
元代贵族服饰之二(图)
元代贵族服饰 戴顾姑冠、穿交领织金锦袍的皇后。元代贵妇服饰特征: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顾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身上所穿的服装都是宽广松肥大,长度大多垂足,衣边扫地,以至在行走时,不得不由奴仆在后跟着托起,敦煌壁画元代供养人形象,就是这种情况。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元代男服辫线袄(图)
元代辫线袄 图为辫线袄、四方瓦楞综帽、皮靴展示图。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辫线袄的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辫线袄产生于金代,至于大规模使用则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连皇帝、大臣都穿着。
元代男服辫线袄(图)
元代辫线袄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 辫线袄产生于金代,至于大规模使用则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连皇帝、大臣都穿着。 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本图为戴瓦楞帽、穿辫线袄的男子(河南金墓出土的陶俑)。
元代蒙古族服饰一(图)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图为戴瓦楞帽、穿袍服、半袖衫的骑士;中图为穿袍服、半袖衫的男子;右图为穿袍服、围腰的侍从。
元代贵族服饰之三(图)
辽金元服饰 元代贵妇妇女服饰特征: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顾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身上所穿的服装都是衣身宽大,袖身肥阔,但袖口收窄,其长曳地,走路时要有两个女奴扶拽,常用织锦、丝绒或毛织品制作,喜欢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这种宽大的袍式,汉人称为“大衣”或“团衫”。男服除窄袖袍服之外,还有一种名为“比肩”或称“搭护”,是一种皮衣,交领,有表有里较马褂长一些,类似半袖衫的服装,常穿在袍服外面。图为戴宽檐钹笠,脑后垂辨环,穿窄袖长袍、比肩、靴的行香贵族男子及戴顾姑冠,穿红色窄袖、宽袍的贵族妇女(甘肃元代壁画)。
收藏
分享
莎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莎木
当前离线
UID
3119
帖子
549
精华
16
积分
199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3
最后登录
2009-6-23
贵宾
帖子
549
积分
1990
注册时间
2006-6-23
2
#
发表于 2006-10-4 19:17
|
只看该作者
元代供养人(图)
辽金元服饰 元代衣冠以戴笠帽为主。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本图为戴钹笠,穿云肩式大翻领窄袖衫,腰束抱肚,两侧垂金牌,脚穿靴的元代供养人(敦煌莫高窟壁画)。
元代蒙古族服饰二(图)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中图为扎巾、穿袍服、围腰的侍卫;右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着革靴的侍卫。
辽金元服饰(图)
辽金元服饰 敦煌壁画中戴折檐暖帽,穿窄袖袍,半臂、戴云肩、束玉胯带,穿络缝靴的行香贵族,腰带上所挂物件为银麟牌,身后戴钹笠、翻领袍的行香者。
元代蒙古族服饰三(图)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图为穿袍服、着革靴的侍从;中、右图为穿窄袖袍服的妇女。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之一(图)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实物 图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交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之物。上图为对襟绸上衣;中图为对襟绸短襦;下为绸夹裙(出土实物)。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之二(图)
元代汉族妇女服饰实物 图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交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之物。上图为对襟绸背心;中图为对襟绸短襦;下图为绸棉鞋(出土实物)。
元代襦裙半臂之一(图)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本图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元代襦裙半臂之二(图)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图为戴花冠、穿襦裙、半臂的侍女(陕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元代襦裙半臂之三(图)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左图为戴风帽、穿襦裙、半臂的妇女。中图为梳双髻、穿襦裙、半臂的妇女。右图为扎巾、穿襦裙、半臂的妇女。这些妇女所穿的服装,都用左衽、窄袖,有的在外面加着一件半臂(半袖),显然是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元代百姓服饰之一(图)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图为扎巾、穿短袖衫的男子(《斗浆图》局部)。
元代百姓服饰之二(图)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色彩也比较灰暗。本图为扎巾或戴笠帽、穿襦裙或背子的妇女及扎巾、穿袍衫的男子。(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元代百姓服饰之三(图)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色彩也比较灰暗。本图为扎巾、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元代百姓服饰之四(图)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平民男子服装,以长袍为主,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男女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女服的色彩也比较灰暗。纯阳殿是永乐宫中的第二大殿,殿中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吕洞宾的一生。从吕洞宾降生咸阳画起,一直画到他赴考、得道、辞家、超度凡人和游戏红尘等等,共五十二幅画面。画中人物繁多,身份各不相同,所穿服装也各有特色。对了解元代的社会风尚、生活习俗,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衣冠服饰有较大参考价值。故有“元代《清明上河图》”之称。本图为扎巾、穿左衽袍衫的男子及妇女(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元代百姓服饰之五(图)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右图为裹巾、穿袍衫的男子。(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元代官吏便服之一(图)
元代汉族官吏便服 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但官服质料有较明显的变化。在元代以前,我国衣冠服饰的材料一直以丝、麻、皮毛为主,很少用棉布。棉花产自美洲、非洲及亚洲的印度、伊朗等地经南北两路传入中国。
元代广胜寺壁画(图)
元代汉族官吏便服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圆领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元代官吏便服之二(图)
元代汉族官吏便服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但官服质料有较明显的变化。在元代以前,我国衣冠服饰的材料一直以丝、麻、皮毛为主,很少用棉布。棉花产自美洲、非洲及亚洲的印度、伊朗等地经南北两路传入中国。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元代官吏便服之三(图)
元代汉族官吏便服 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的官吏(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圆领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
辽代散乐艺人(图)
辽金元戏装 “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散乐图》是表现散乐艺人形象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一组十二人组成的表演乐队。乐师们皆头戴幞头、身穿盘领袍衫革带,面留八字胡平行站立两排,手持各种乐器神情专注地进行演奏。乐队前面,有一身材矮小、面容清秀的舞蹈者,正随着乐曲的旋律偏偏起舞,从造型上看,似一女演员。本图为戴幞头、穿圆领袍衫的“散乐”艺人(河北宣化辽墓《散乐图》壁画)。
辽金元戏装(图)
辽金元戏装 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元代服装样式以袍服为主。戴幞头、穿圆领袍衫的艺人(河南焦作金墓出土陶俑)。
元杂剧砖雕(图)
辽金元戏装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元杂剧山西稷山苗圃金墓杂剧砖雕。图中四个角色均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服。
元代戏曲壁画(图)
辽金元戏装 “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本图为幞头、穿戏装的艺人(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壁画)。殿内壁画即为著名的元代戏曲壁画。这幅壁画共绘出演员和场面人员十一人,其中四女六男。演员的服饰,基本也是元代时期的圆领或交领、宽袖或窄袖袍服。幞头也有硬脚幞头及软脚幞头。
辽代铠甲及戎服(图)
辽金元服饰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在短期内很快强盛,主要是吸收采纳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及社会制度,自然也包括军绒服饰。在铠甲方面,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本图为辽代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金代铠甲及戎服(图)
辽金元服饰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此图为金代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西夏铠甲及戎服(图)
辽金元服饰 西夏是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本图为西夏武士的铠甲和戎服复原图。
元代铠甲及戎服(图)
辽金元服饰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本图为元代武士的铠甲及戎服复原图。
辽金元男子服饰(图)
辽金元 辽、金、元三代,都是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金以女真族为主;元以蒙古族为主的政权。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原来都生活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他们同汉族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较多交流,在衣冠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北方地区寒冷,虽有布帛,但服装多以皮制为主。冬天,无论富贵贫贱,都穿皮毛服装,衣、帽、裤、袜都用兽皮制成,以档风寒的侵袭,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和气候对服饰的影响。本图为戴皮帽、穿皮毛服的男子(《文姬归汉图》局部)
TOP
返回列表
心理健康
免费资源
杀软专区
社区交易
精品软件下载
饮食健康
自然风光
企业网管
手机、数码、外设
其他系统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