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其他]
小时候
[打印本页]
作者:
死亡的戏子
时间:
2012-3-1 15:46
标题:
小时候
小时候,故乡的夏季,处处可以闻莺啼。
记忆中故乡的夏季是惬意的,气温最高不会超过35度,麦收时节,忙碌的人们在午饭之后都会到河堤的柳树下乘凉,有些人干脆端着碗在河堤上吃饭。人们在河堤上吃饭、聊天、磨镰刀,准备下午的劳作。流水潺潺地在大人们的脚下流淌,小伙伴们则光着身子,在河水中嬉戏。这个时候,许多鸟儿也会在河堤的柳树间穿梭鸣叫,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黄鹂鸟。
黄鹂,我们故乡的人们称之为“黄聒噜儿”,是一种人见人爱的美丽动人的鸟。它那玲珑艳丽的身躯上长着一个机灵的脑袋,两颗米粒大的、黑黑的眼睛,镶嵌在小脸上。粉红色的小嘴,穿一身高贵的金黄色礼服,翅膀和尾巴却装饰成一圈圈靓丽的黑色纹理,扇状的尾巴和带勾的爪子,都是那样的精致。
人们都知道黄鹂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的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非常清脆,极其优美。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古人以莺音入诗者,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莺歌暖正繁”、“暖入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黄鹂鸣翠柳”、“树树树梢啼晓莺”等。《世说新语补》载,南朝刘宁时的戴墉最爱听莺鸣,春天他常“携双柑斗酒”出游,问他去哪里,他总是回答:“往听黄鹂声”。杜甫也爱莺声,他的《斗莺》诗云:“哑咤人家小女儿,半啼半歇隔花枝。”他用拟人手法把花枝后面的莺莺,比成是妙龄少女的歌声。当今,人们常把少女的语音称为”燕语莺音”,大概就是源出于杜甫的诗句吧。
人们习惯说“莺歌燕舞”,似乎只知道它的歌唱天才,而忽视了它的舞蹈才干。其实,它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歌唱家”,也是大自然的“舞蹈家”。它的舞台是树林,常成对穿梭飞行于绿树丛中,翩翩起舞,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故此古人把黄鹂的舞蹈称之为“莺梭”。黄鹂不但鸣声悦耳动听,而且羽衣华丽,边歌边舞,舞蹈活泼可爱,让人目不暇接。
去年的夏季,我回到故乡,一天中午时分,我信步走向河堤,想起儿时这里的一切,让人惆怅和迷茫。缓缓流淌清澈见底的河水在哪里?只见河水早已干涸,河床是一片大大小小的石头沙砾。吱吱呀呀唱着千年不变的一首歌谣的水磨在哪里?只见几堵残垣断壁,依稀可见当年的磨房踪迹。河堤上的柳树林在哪里?只见稀稀拉拉剩下的几棵柳树,毛毛虫蚕食得树叶没有了翠绿。那些穿梭在树林间的黄鹂鸟在哪里?只见一只麻雀惊恐地叽叽喳喳了几声,便不知飞向哪里。
黄鹂消逝了,莺啼消失了,连同儿时的记忆。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