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萧太后治国方略
[打印本页]
作者:
yu1981
时间:
2006-10-21 20:57
标题:
萧太后治国方略
萧太后政摄政后,像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样,对各族人民起义毫不留情,她对外也发动不义之战。对她来说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她做了几件大事,都是什么事呢?她除了调整汉契关系外,又是怎样亲跨战马进兵伐宋的?
1、整顿变治 巩固政权
萧太后摄政主要在用人上作了调整。萧绰明达治事,广采纳谏,赏罚分明。她利用加官晋爵、绘像于景宗乾陵御容殿等办法笼络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将士用命。为取得人律心,大抓平反工作。
2、重视生产 减免赋税
奖励开垦,重视农牧业生产。这不仅促使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燕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有起色。同时,辽海地区也出现了“编民数十万,耕垦十余里”的景象。
3、促进民族融合
有远见卓识的萧太后,毅然抛弃了世代沿袭下来的狭隘的、陈腐的民族偏见,下令明文规定,不再分汉契而“一等科之”,即用同一法律制裁。“契丹人犯恶都,依汉律。”
4、倾向汉化 开科取士
辽代科举制度始于辽太宗会同初年。辽统和六年萧太后摄政时期,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其后定期举行。这是向隋、唐学习汉化的又一举措。由于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他们或牧宰一隅,或经帮谋或详明政术,为巩固辽代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促进了辽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5、辽宋结盟
萧太后摄政初“边防未靖”是其重要忧患之一,一直把对宋的和战当头等大事。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蓍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
作者:
allix
时间:
2006-10-22 11:50
我靠什么意思啊?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