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学生要不要做职业规划,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规划? [打印本页]

作者: 戼丫丫戼    时间: 2006-11-13 16:20     标题: 大学生要不要做职业规划,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规划?

主持人:我们还是回到这个话题,大学生要不要做职业规划,要做什么样的职业规划?
    奕丞:实际上讲大学生是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你进入学校和在校期间我觉得应该有意识的为自己的职业做一个规划。在目前的状况已经面临求职的过程,或者说你已经思考得那么久,到现在该实现的时候,你又考虑一个很长时间的规划的话,我就觉得会忽略了行动。因此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就不去做这个更长远的职业规划了。
    还有一个原因,实际上职业规划它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一件事情,它是一个理念,贯穿了整个人的终生事业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有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然后有不同的做法。从我的观点来看,就是今天大学生如果去制定一个长远的职业规划,它没有一个扎实的起点。你今天从一个完全被人安排的一个角色,转入到一个独立生存的角色的环节。你今天还处在一个被人安排的环境下安排一个未来,独立的情况下,我觉得缺乏现实的基础。

主持人:我特别同意奕丞的观点,现在有一种说法,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做长远的十年的、五年明确的清晰的目标精准的职业规划。
    有的学生想得好,一年我成为主力主管,三年经理,十年CEO。这些人可能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最后导致崩溃。我们见到有一所名校博士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从二层楼跳下去,可能跟找不到工作的压力有关系。
    还有一种就是目标明确,最后发现目标走不通,一换就要晕。我觉得奕丞老师说得特别好,当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可能对你来讲,你先规划规划,我的第一个岗位在哪儿。先不说我想干什么,我有什么样的能力,我以后要干什么。我现在已经学到手的知识,我做过的实践和实习的经历对哪个企业能够适用,人家能够聘我,这就是从需求到自己的主副官,市场为导向做当前的岗位规划。
第二我提供一个现在的现实的数字,我们调查过很多人,就现在职场上,差不多80%的人都是转过行的。为什么呢,我们职场的速度发展很快,总是有新的企业、新的岗位、新的职位出现。我们原来讲的专业对口,你在学校学的专业跟知识和需求要么是脱节,要么你学的是一个很基础性的知识和背景。出来以后你一定要在你工作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很多新的精彩的发现。

特别是像很多大学生毕业基本上是三年,三年的时间基本上会跳一次槽,工资也翻了几倍。有的甚至跳三次到四次,这是很正常的。哪里的岗位我可能虽然喜欢,但是我不擅长,哪个岗位我的能力还可以,但是我不喜欢,我开始跳出这个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磨合,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更喜欢更适合的。
    我们举奕丞老师为例,他当年是清华大学学环境工程的,纯理工科。按说专业对口出来干什么呢?去什么环保局,当然也可以做城管(笑)。事实上他的专业工作干得很少。
    就是从自然的环境转向教育环境。很快的转到现在也做得不错,他是新西兰移民,每当我们这冷的话,人家就回到新西兰打打高尔夫球,他转型就转得非常好,如果他要是按照当年的说法,我学环境工程的,我想以后要做环保,或者当公务员,或者搞技术,或者是做管理。今天也许上去了,也许人家觉得很无聊。无论怎样,转型后现在人家很成功。

  奕丞:我想对职业来说,人的身上所具备的东西要分成几个层次。一个是内在的东西我们称为职业内质。你是对人感兴趣,还是对事感兴趣,你是内向还是外向,你遇到问题是知觉重视整体还是重视细节,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考虑很多还是行动很多等等这些部分构成职业特质。在外面一层我觉得跟知识,在大学实际上学的是一样的东西,一类是你教育所涉及到的专业的领域的专业知识。你在这个专业是里不是内行,但是说到解决你不是外行的东西。通用机制在所有的职业中都是有效的,和你的职业的特质一样,它几乎是和所有的职业特质一样。我们有时候说这个人,不懂这个行业,没关系,一般在我们看来,三到六个月就能从不懂到懂。一方面是能力的提高,这个很慢。
    第二个就是因为他做这一件事情反复的重复,他熟悉了,你不会做,我手把手的教你。所以呢,我想今天涉及到专业的转行,跳槽等等这些问题,是如何运用的通用机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经常建议大学生求职的时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

从大学完全以你为核心的角色,转化到社会的组织角色中,组织不以你为转移,他只是对你提要求,你要适应他。过去叫做完全由别人为你安排好一切的一切,包括课程表都由别人来排。今天上班虽然时间定下来,你的工作等等要你自己要有很强的主动性,这么多面临的转换,在这样过程中,如果你再遇到一个专业的转换,这个就会更加的复杂起来。
    我们经常讲符合目标的难度系数已经不是一个算数的增加了,不是几倍的增加,而是一个几何量级的增加。所以我想今天就专业对口与不对口的问题,我想首先我们建议他去选择一个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今天实际上大学生面对的事情,就像我们前面讨论的更多是机会的问题。
    我一身绝技,我才华横溢,但是没有伯乐,我没有舞台去施展,今天更多的是现实机会的问题,而从长远发展来讲,你所在的城市和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你第一次碰到的企业组织都是对你未来的长远的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在面对这些因素的时候,你的专业因素到底应该摆在什么样得位置。你问我,我简单的说就是全面化,全兼顾最好,如果不能全兼顾的话,鱼和熊掌选择的时候,那么你要选择非常紧迫的资源显示的机会。微软招你来,你就不要说你是学化工的,你不能去。如果有一个留北京的指标,你本身的价值取向是留北京的,似乎北京更好,你就不要太在乎专业和收入、未来可能一段时间生活的艰辛程度。
    所以我想今天评价这个东西的时候,它是一个复杂的决策,所以复杂决策的特点解决综合来判断,个案来处理,基本上是这样。
    孙虹钢:复杂的决策就是,西方有一句话叫做摘距离你最近的苹果。我拿到一个直接可以拿到的东西,伯乐真的有很多的学生老是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是做什么的?他是选择千里马,也就是说选高中尖人才,短缺稀有的。大学生多数还不算是高中尖人才和短缺稀有的人才,所以基本上还不太需要伯乐来帮助。最好是选择放马来展现自己,先找一个雇主,然后去锻炼锻炼,多干点活慢慢的把能力培养出来,到最后肯定是千里马了,甚至有可能是汗血宝马

用人单位觉得我为什么要培养他?企业跟员工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网友:首先您的说法对大学生来说是正确的,我先找到一份工作非常必要,但是用人单位觉得我为什么要培养他,我培养他他就走了,但是我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刚刚培养完就走了。
    孙虹钢:我们不光给学生做咨询,也经常给企业讲课,这是很多企业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问这种问题的都是民营的比较小的企业。为什么呢?他总觉得我弄一个大学生来,我培养你了,把你培养了,你应该对我忠诚了,无限的忠诚,你就应该对我死心塌地,首先说这种老板他的意识是错误的,他把学生当做儿子来看待和女婿来看待。我对你有恩,你没有工作,我给你一份工作,我是有恩于你。
    错,现在企业跟员工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当初你用他,你是有一个岗位,当时你就可以用得上他的能力,人家帮你贡献价值了,随着他的能力的提升,当然有你培养的关系,也有人家学习的关系,随着你业务发展同步走的问题。人家能力提升过程中始终是在帮你做更多的贡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家的能力提升了以后,他市场上的价值也提高了,我们用人的话,如果说是一种符合市场共同交易规则的合作伙伴的关系的话,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对待这些人。你应该按照市场价格付给他市场的价格,应该给人一个公平的待遇,这个事情不是说单向的,我有恩于你,你应该怎么样报恩。

有很多的外企管理做得很到位。我的岗位是分层次的,初级职位、中级职位,高级职位,在技术上、业务上,你的能力到哪个层次就做哪个岗位的工作,我给你的薪酬是根据这个岗位在市场上的需求的情况,然后取一个值。
    特别好的公司,往往取一个中间偏上的值。除此之外,我企业给你除了薪酬和回报之外,还有组织的文化、品牌、影响、福利、资源这样的好处。作为员工他综合评估以后,我在这样工作对我最划算、最合适,所以我不走。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也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是不是你在管理上要调整,第二你的岗位的薪酬是不是一定要去和市场上接轨。第三其实再说一个,你是黄埔军校,那么说明你是一个好学校,人家都从你这儿来挖人才,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做?既然你的人才比较容易被人挖走,内部管理做得到位一点,减少人员的替代的成本。所以这是一个提升你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样的企业,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去改进你的管理,那你企业不是做得更好吗。

奕丞:从雇主和雇员关系这一块来讲,应该务实一个关系。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我们认为是商业关系是最健康的关系,不是师徒关系,不是恩人和受恩者的关系。
    商业关系最大的优点是透明、交易公正来做前提的。在这方面,老孙写过一本书,在这替他说一下,这本书叫做《工作就是生意》,这本书写了很多浅显的道理,也举了很多的小例子,看上去是一个很肤浅,很表面化的一个谈论。但是你仔细把整个的体系看下来以后,发现实际上它揭示了雇员和雇主之间的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
    网友:大学生毕业于名校和非名校,我们先从名校开始说,北大的学生毕业以后卖肉去了,清华的去拿硫酸泼了一个熊,两位觉得名校是不是没有给他们做好规划,北大、清华的学生好的都出国考研了,最次的才去找工作?

奕丞:我想首先是个案不能代表一个主流趋势。像卖肉也好、泼熊也好,我觉得是个案。毕竟对于清华、北大加起来上万人的规模来讲,我想出现这样的个案不奇怪。
    第二个讲到卖肉的事情,我有另外的一个故事来回应。有一个年轻人16岁。他开了一个米铺,开米铺的时候生意并不好做,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是晚上加班加点和他的伙计一起挑那个米,把沙子、谷壳、坏的都挑掉,使他卖的米比别人的好。有一天人家来买米的时候,他说是不是需要我帮您送到家里面去,第二他吗米送到了客户的家里,第三个呢,他送到客户家里,在客户的米差不多快用完的时候,他就有机会直接去做这个生意,在这个时候他还干了一件事,他到客户家里的时候,他首先把客户家里的陈米倒出来,再把好米放进去。他做了三件事,我觉得如果说卖肉,我想也有类似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我刚才讲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是王永庆(台湾的经营之神)。
    换句话说他是从这儿起步的,所以我不认为卖肉是北大学生的一个耻辱。我只是说如果他想好了卖肉,对于他来讲是一个什么样的起点,以及他把卖肉当成他终生事业来做的话,我认为他的选择没有问题。

   为什么要学校给你做规划呢?为什么还要等别人给你安排呢?
    孙虹钢:我对这个事有这样几个看法,这个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读大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以前我们讲读大学一定要成为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怎么能卖肉呢?还有女大学生去陪聊,还有一个研究生跳楼找不到工作。好像不是精英我就不成功,我觉得这是误区。
    现在读大学它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出来做什么职业,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就喜欢卖肉,你管得着吗?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学校没有给他做职业规划,为什么要学校给你做规划呢?你不是为了自己读书吗,你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去工作吗,你不是为了自己娶老婆,出人头地吗?你为了自己,为什么还要等别人给你安排呢?
    我最近去几所高校去做讲座,包括清华,还有上海的,我经常问在校学生的一些问题,你在大学期间你觉得你是什么角色,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给我讲我是学生啊。我说你有没有想你是社会人了?他们说当然不是了,他只是说我比高中的学生稍微自由了一点。
  他完全没有意识,其实大学就是一个社会,你现在应该已经是一个成熟、自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对自己有规划、有经营的社会人和职业人。他们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的转过来,你要从毕业的时候再去转换,再去跳,那个转换是很难的。
    如果你要从这四年开始,你把四年就当成我的一个职业教育,老师以后就是我的贵人,可能是我以后对我有很大价值圈子中的主要部门,学生可能是竞争者、或者是同事或者是老板。你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也是围绕我以后准备的工作展开。我想做什么工作,我在学校讲的,没有讲的我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的方式也能够学到手。那你找工作还会发愁吗?不会了。就把自己大学四年踏踏实实当做职业教育。
    奕丞:实际上对职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头一段时间,胡润的百富榜张茵,她做的行业用媒体话来讲是,废纸的回收,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很多人不屑一顾的行业。我觉得卖肉也罢,王永庆卖米也罢,都是迎合客户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为客户、社会创造价值,只要是这样,你做成功了,就无所谓你的起点是在哪里?

孙虹钢:所以我们现在有一句话,现在做职业规划最好是,以前是追求我心,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我们现在说做市场需要的事情,让市场去喜欢吧!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