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春运阵痛何时了,药方知多少 [打印本页]

作者: znz    时间: 2007-2-25 12:13     标题: 春运阵痛何时了,药方知多少

  春运阵痛,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失衡之痛,是进城务工者无法融入城市的社会失衡之痛。如果无法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别,如果不能让进城务工者在城里有安身立命之所,只能让他们在家乡和工作地来回跋涉,春运阵痛就不可能消失。

  每年有一个多月,大量人群集体性“短期往返迁徙”,铁道上每天都有一个数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路上”——这就是春运,让无数农民工精疲力竭、让各级政府严阵以待、让运输企业竭尽所能、让大众媒体高度关注的春运。二十多年来,春运都在定期引发阵痛——从铁路公路民航,到政府企业社会,成为中国独有的“疼痛”。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又带来流动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挤压,正是春运之痛的病源。为减轻以致根除病痛,多年来我们发明了不少药方,也尝试过不少药方,于今看来,还是作用不大。

  不管是否出于本意,春运加价曾被认为是虽有副作用却仍有疗效的药方,因为按当时的解释:票价上涨可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分流旅客。但实践表明,涨价以后供求关系依然紧张。虽说涨价能抑制需求,但“回家过年”的传统使这种需求极为刚性,价格几乎不起作用;虽说涨价能刺激供给,但运输部门不能短时间内增加足够的运力,价格也未能起到作用。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带头不涨价,既是对社情民意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涨价药方”的实际否定。可是,春运不涨价,公众拍手称快,“黄牛党”也拍手称快———炒卖的价格空间更大了。

  涨价难,不涨价也难,证明打票价的主意行不通。价格不过是供求关系的指标,供不应求才会有涨价的可能,不能涨价就会产生排队和炒卖(买票权的寻租)。正因如此,有评论指出:铁路作为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至今依然维持着政企合一体制下的独家垄断,投资基本依靠政府,而这一整套旧体制的基本特征就是供给不足,形成一种典型的“短缺经济”。

  这的确点出了春运之痛的制度病源。实际上,中国铁路目前在以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着占铁路运输总量24%的运输任务,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改革铁路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曾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铁路新线198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8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5万公里。有媒体据此认为:这一发达的铁路网初具规模,可从根本上去除春运之痛。

  改革体制、扩大供给,确实可以舒缓春运之痛,但未必就能根治。且不说铁路不可能按高峰人数设置运能而造成平时的浪费,就说10年后的铁路营运里程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而我们的人口则是美国的6倍多,因而人均水平更低,又怎能乐观地预期春运阵痛届时会自然消失?

  给春运阵痛开药方,不能只局限于供求失衡;供求失衡是表,经济失衡、社会失衡才是里。美国没有春运,圣诞也回家过节,却没有大规模的长途迁徙;因为美国没有户籍限制,人们可随时迁徙自由安家。深圳建设特区之初,每逢春节几乎都如“空城”,如今春节依然人丁兴旺生意如潮;因为深圳吸纳了众多的创业者,他们以深圳为家,甚至接内地的老人“回家过年”。

  春运阵痛,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失衡之痛,是进城务工者无法融入城市的社会失衡之痛。如果无法缩小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别,如果不能让进城务工者在城里有安身立命之所,只能让他们在家乡和工作地来回跋涉,春运阵痛就不可能消失。□伊歌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五朵金花    时间: 2007-9-9 17:18

除非外面的世界不精彩了,不然没的法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