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
儿嫌家贫,谁之过?
[打印本页]
作者:
柠檬
时间:
2007-5-6 19:58
标题:
儿嫌家贫,谁之过?
偶然从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叫陈小军的男孩,他父母依靠捡破烂为生,供养他读书。但他并没有好好用心学习,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就没有再与父母联系过,原因很简单:他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收破烂的家,想自己混出个模样来,不想再过那种被人看不起的日子!
对于这则新闻,读者反映激烈,评论如潮,对陈小军的看法褒贬不一。持反对、谴责态度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从人们心理角度来说,每个为人父母的,都不愿看到这种现象,自己含辛茹苦拉扯长大的孩子,竟然会瞧不起生养他的父母;持同情态度的人仅占了小部分,也只是呼吁社会重视贫富分化所产生的弊端。
看过后,我沉思良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嫌弃自己的家贫呢?
我想应该去找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偏颇,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从家庭这方面讲,陈小军的父母只知道对儿子的行为痛心疾首,只知道心急如焚地期待着儿子的归来,为何不知道去深刻的反思,自己在对儿子的教育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尽了哪些责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重于身教。他们有没有正确地去引导他,让他懂得“子不嫌家贫”这个道理?有没有让他从小就树立起尊重父母、尊重劳动的意识?现如今他这么冷酷,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养不教,父之过!”,他们没有尽到教育之责。
从陈小军个人来说,在学校算是白受教育了十几年,只想着自己的出生低微,只想着自己被人篾视,却没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苦心,没能体味父母心中那份难言的痛。贫寒的家境不是父母的错,父母天天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和嘲笑,忍受着寒冬酷暑去捡垃圾,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学知识,以后不让孩子再受罪,再被人瞧不起。“收废品”虽说不是什么体面的职业,但是凭自身的劳动吃饭,也绝不丢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小军不会不知这句诗的含义,他忘却父母的恩情才是最无情、最丢人的事。同时也可以看出陈小军缺乏责任感,他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吗?他难道没有责任去改变这个家的贫穷现状吗?他难道没有义务去抚养年迈的父母吗?对家庭对父母都没有责任感,那么不知他对什么事还会有责任感呢?要做事,需先做人,陈小军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是什么让陈小军在面对血浓于水的亲情时表现出这般绝情寡义呢?不知从何时起,扫垃圾、拾破烂已经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农村人的专利,城市人鄙夷地称他们为“农民工”,他们干着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却拿着最低的报酬,忍受着城里人的白眼。如此强烈的偏见,怎么能不让陈小军之类的孩子心灵上留下累累伤痕?于是缺少正确引导的陈小军,出现了行为与思想的偏差也属正常。如果社会上洋溢着不以贫穷为耻,不以财富取人,对每个人的人格无贫富贵贱都给予应有的尊重的良好风气,陈小军又怎会对自己的父母冷漠无情啊?
所以,这件事不能单纯地一味指责陈小军大逆不道,应该从根源上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瞧不起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能不让孩子产生赚家贫的念头,不能不让孩子产生羞耻感,因为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呢?
这则消息,也足以让我们每个人去深思了,如今这种社会风气无法根除,这种现象依然会延续,这种悲剧仍然再上演,让我们怀着宽容的心去看待故事中无奈的主人公吧!
作者:
憧憬人生
时间:
2007-5-8 14:47
作者:
我的森林
时间:
2007-8-5 14:38
人与人之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
只有这样才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作者:
sjq.y
时间:
2007-8-5 15:37
有句话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可见也并不是完全正确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