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贫困资助更需注重心理保健 [打印本页]

作者: znz    时间: 2007-6-16 10:14     标题: 贫困资助更需注重心理保健

  在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今天,涌现出了很多的无偿资助贫困学生的人群。这些人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用何种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怀着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能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受到资助的人能健康成长。但是,真的达到这样的效果了吗?事实面前,我们不能不对一些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


  通过一些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资助的人群,其心态是不一样的,大致分为以下4种:


自卑型


  这类人敏感、多疑,以自己的贫困为耻,认为过去的生活是一场不能也不愿再提起的噩梦和伤痛。而别人对自己的资助,自然也是那场噩梦中的一部分,是不值得回顾和提起的。无论是谁如果提及往事,那就是对自己自尊的严重伤害。同时,因为极度的自卑,所以对自己目前的现状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进行保护,那么隐瞒过去自然就成了保护自己尊严和地位最为安全的方式了。


依赖型


  此类受助者具有性格怯懦、惰性较强、虚荣等特点。一旦受到资助,就会视他人的帮助为理所应当的,认为他人和社会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自己的一切,或是应当兑现对自己曾经的许诺。同时,当受到资助而引发环境的改变时,虚荣心会被激发,而这种无须自己付出任何形式代价的、手到擒来的便利就更助长了懒惰心理,引起心理极大的偏差。这种心态对己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功利型


  此类受助者表现为一定的功利性。抱着“互惠”原则,认为资助和受助的双方是对等的交换关系。最常有的心态表现就是“我拿了你的钱,但你因我而扬了名”,认为互不相欠,各取所需,相互平等,不应该过度褒扬资助的一方。


健康型


  此类受助者的心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会极大程度地珍惜和利用资助者给他们创造的良好条件,用一种积极的行为来回报资助者和社会。


  那么,出现这几种心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在呼吁和提倡爱心的同时,是否也该关注这些受助人群的心理变化和心理保健?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由个体在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后,掌握相应的行为规范而不断形成的。当这些贫困的个体受到了某种资助时,他们的社会角色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或是转换,那么,就需要有人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相应的应该具备的行为规范并去实施,否则就会引发一定的角色冲突和矛盾,导致各种不良心态的产生。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大意就是救穷会让对方产生依赖心理而变得更加懒惰。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对处在贫困当中的人群坐视不管,而是要掌握好一个救助的“原则”。那就是,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保健,让他们的社会角色进行顺利地转变,让他们明白虽然救助行为本身是“无偿”的,但是是阶段性的、有条件的。那就是他们身上将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份责任和义务不是“偿还”给资助者什么物质的东西,而是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的努力回报那些资助过自己的人和社会。只有受助者怀着健康、积极的心态,社会人士的这些救助行为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的,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它低等动物,就是人类具有情感和理智。有恩有爱,人类生活中最灿烂、最绚丽的文明之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人类广为传颂的美德。感恩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懂得感恩也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不会感恩,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对人类神圣情感的亵渎。


  不懂感激的人,往往难以适应现实,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被所在的群体所接纳。因为他们不善发出对他人帮助或可能给予帮助的“酬谢行为”。所谓互酬,顾名思义,就是互相酬偿、互相帮助的意思。是人与人在思想、感情、行为、利益等方面进行“礼尚往来”。实践告诉我们: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来自某种交换的均等和双方的获益。没有对等的互酬,就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互酬行为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你关心、爱护、帮助我,我也要关心、爱护、帮助你。这种关系应该永远是“双向”的,否则,如果“烧火棍只是一头热”,那么这种关系就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老觉得生活没意义、没意思,似乎找不到任何人生的动力。在考察过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将心比心过他们的苦恼后,我们发现其中有的人尽享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问寒问暖的关怀,拥有如蚌含珠似的呵护。然而对这种关心、帮助、照顾,他们似乎不知感动,不知报恩。如此心枯如老井,对得到的一切觉得理所当然,激不起感谢和爱的情感,自然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意思,人生有什么动力。


  著名心理大师马斯洛晚年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与此相应,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赞同那种绝对的、不求任何回报的(包括精神回报)的对某个单独个体的“无私奉献”。因为这很容易造成对方自私的、无限又无情的“绝对索取”。须知,真正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钱,而是他的心态和性格。让我们大家在给予贫困生爱心捐助时,也别忘了心灵扶助。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