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分享]
揭穿康乾盛世的谎言 清比汉唐差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lljy2005
时间:
2007-6-23 11:58
标题:
揭穿康乾盛世的谎言 清比汉唐差在哪里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
-------周思源
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纵向的比,就是我们现在和过去比,清代和明代,和宋代比,还要横向比,横向比就是把中国和世界而且还要运用三维思维方法,因为直线是一维的,平面的,是两位的,三维的就是立体的,而且通过表面穿透性地,看到它的内在看到它的实质,我们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透过表面现象来在看到它的实质,这样的话我就感到康雍乾三朝一百三十四年尽管他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存在着非常非常严重的不足,它不能被称为是盛世,传统观点在史学界认为汉唐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最辉煌的时期。用这两个公认为盛世的朝代作为参考,我们可以比较出清朝算不算盛世。
我们从西汉来说,西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那么它的下限就是公元23年,离开康熙,1662年登基已经差了1600多年,开元盛世,天宝之乱是公元755年,到康熙登基1662年,也已经差了900年,人口当然是大大增加,而且农业发展当然也会有很大提高。
一、我们先比较汉唐与清朝的经济富裕、国家强大程度。
在唐朝开元年间,河北河南这几个国家级的粮仓里边储备的粮食总共达到了9600万石,也就是说,国家的储备粮就够全国每个人将近两石粮食,这还不算大量的储藏在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当时一斗米只要五文,五个子钱,五个制钱(就是中间有那个方窟窿眼的,那叫开元通宝),就便宜到那个程度,那个米都到了烂掉的程度,而清朝,根据记载到了比乾隆晚一点儿,乾隆后边是嘉庆,嘉庆后边是道光,到道光年间的时候,由于人口过多,跟土地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人口很多,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最重要的汉朝和唐朝的盛世,它和当时世界上其它的强国来比较,是远远领先的。汉朝的时候,和它相媲美的,只有横跨欧洲北非的罗马帝国,也就是说,如果把汉朝的中国比作美国的话,它就是欧盟,只有这两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而且有的历史学家还认为,当时的罗马帝国还赶不上汉朝那么强大。如果说汉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可以跟它相媲美的话,而唐朝的在世界上领先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唐朝的时候疆域比现在几乎大一倍,现在黑龙江以北一直到乌苏里江以东,整个黑龙江的出海口,黑龙江北面广大的土地,那个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咸丰皇帝的时候被割让的,就是火烧圆明园以后,《中俄北京条约》被割让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三个法国,北边到贝加尔湖以北,到叶尼塞河这个下游,西边一直到波斯境内,整个现在中亚西亚那一代,我们知道李白就出生在碎叶,碎叶就是现在在哈萨克还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那个时候的疆域比现在要几乎大一倍,国力非常强大,所以汉唐的盛世从比较历史学的观点来看,它的确是够得上是盛世,因为它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所以有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隋唐皇朝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我说这个结论我是同意的,它不仅强大,而且先进。
二、比较汉唐盛世与康雍乾时代的文化和精神
康雍乾时代和汉唐盛世它的主要差距还不仅仅在于经济,不仅仅在于它的强大,尤其是不仅在于它的经济,而是文化和精神。汉唐之所以一直被公认为盛世,并不仅仅由于它高居世界首位的物质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是汉唐的精神生产和精神面貌。
我们知道,汉朝的皇帝,一般都比较注意纳谏,你就像刘邦,刘邦没多少文化,这个人比较粗鲁,爱骂人。刘邦称帝以后,陆贾跟他老讲《诗经》怎么说,《尚书》怎么说,这个刘邦就骂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乃公:你爷爷,自称你爷爷,你爷爷居马上而得之,我是靠马上打天下,在马上打天下,而得这个天下,刘邦说“安事《诗》《书》”哪用得着《诗》、《书》,陆贾就说,他说你靠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你怎么能够靠武力来治这个天下,而且他说汤武,商汤和周武,商朝的汤王和周武王,逆取而顺守之,逆取,他们用武力反抗暴政,但是呢,以文治天下,他说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就面愧色,他说:好,那你把你说的那个都写出来。结果陆贾写一篇,刘邦看了以后,就拍案叫好,他连写了12篇,那就是有名的《新语》十二篇,后来就成了刘邦的施政纲领,刘邦就是这么个人,脾气虽然不好,他看不起儒生,但是他能听取意见,而且他的大臣就敢当面顶撞他。
唐太宗更不要说了,魏徵有时候提意见提得很厉害,有一次把唐太宗气得都几乎想杀他,所以在汉唐的时候,很重要一点,它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些大臣们,都敢提意见,君主也能够比较虚心地听取大臣的建议,即使比较尖锐,他也能够接纳。
杜甫有一首诗非常典型,杜甫赞美李白,咱们都耳熟能详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里酒家眠。在长安街上哪个酒家上喝多了,睡着了,天子呼来不上船,子称臣是酒中仙。天子派太监来下诏了,李翰林你进宫去,皇上召见你,李白酒还没醒,皇上召见我才不去了,我是酒中之仙。就举这么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汉唐的时候比较宽松,政治环境比较宽松,所以杜甫就敢写这首诗来表扬李白。
我说如果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康雍乾时代,那不仅李白要灭族,连杜甫也没跑的,谁家藏了这个诗都杀了。我们知道,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仗剑去国,辞家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看看李白是多么自豪,多么自信,那么豪迈,我们在清朝两百多年,能找出一个李白这种豪迈,这种自信的诗人来吗,整个清朝没有一个文人有这样一种自信,因为什么呢,整个民族精神都被扼杀了,我们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才在一些诗歌当中,看到了一些豪放的感情,不过那是因为一些文人看到中国面临列强瓜分,吐露的悲愤之情。
总之,汉唐之所以能够成为公认的盛世,最重要的是它有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而这些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品格和财富。
三、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历史性错误---为什么不能叫“盛世”的原因
彻底扼杀民族精神,是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历史性错误。
盛世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国家统一的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这确实是康雍乾三朝的最伟大的历史贡献,要正确评价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把它放在世界历史的总坐标当中来观察。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当中,上卷是是公元1500年之前,下卷是1500年之后,他把公元1500年做一个分水岭,他说公元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当中,而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迦马绕过好望角,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1520年麦哲伦从大西洋来到了太平洋,环绕地球一周。因此,直到1500年前后,各个种族集团就是各大民族,各大洲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所看到的,研究世界史的学者,一般都是这么看,都把这个看作是一个转折点。
中国有一位着名的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个平常的一年,那一年发生了几件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然后他做了个案分析,理出来明朝政治的腐败,和走向衰落的原因,很深刻。但1500年离开1644年清兵入关还有一百多年,就是说在明代中后期,中国当时本来已经相当强大。
比如郑和下西洋,郑和当时的舰队是全世界最大的舰队,最强大的舰队,比后来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纳尔逊率领的那个无敌舰队强大得多。但是中国到过那么远的地方,到非洲、阿拉伯等国家,就是没有留下一个总督,没有留下一个士兵,没有要一个殖民地,因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明朝那时候确实很强大,手工业非常发达,经济很繁荣,思想非常活跃,只可惜后来由于明末的动乱,政治的腐败,清兵入关等等,中国本来有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消失了。
但是,1644年,清兵入关以后,在康雍乾三朝的时期,中国仍然有可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至少是不会像后来那么衰落,遗憾的是康雍乾三朝由于重大的政策性失误,使中国丧失了一百多年追赶的机会。
在康雍乾时期,特别是在清朝初年,中国在整体实力上在世界上仍然是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我们在商业革命科学革命方面,在自然科学这方面已经不如西方了,因为西方它在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它一直在不断地前进。但是之后康雍乾一百三十四年把中国耽误了,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期,而且很长,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康雍乾三朝耽误中国追赶西方的最大失误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
虽然闭关锁国,重农轻商,轻视科学,是自古以来就有。比如重农轻商,起码从先秦就开始了,两千年来中国一直重农轻商,商人一直没有地位,这是中国之所以没有能够进入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中国在宋朝,特别是南宋的时候商业非常发达,那在全世界绝对是第一。南宋甚至一直到了差不多明朝,欧洲当时最大的城市威尼斯米兰这些城市商业很发达,还有荷兰那些城市,它那个人口才十几万,而中国在南宋的时候,杭州已经一百万了,中国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已经好多个了,商业非常发达,要不然马可波罗怎么到中国以后到了杭州,就觉得真是到了天堂一样?所以重农轻商在中国它是历史悠久,中国商业繁荣,但是商人没有地位,所以这都是老问题。
闭关锁国也不是清朝开始的,清朝所特有的,是以严厉的文字狱为代表的禁锢思想。当然了,文字狱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历朝历代也有,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历朝情况不一样,明朝有一段时间也很严重,但是历朝历代,有过禁书,有过有某些文人由于文字而被杀。但是,像康雍乾三朝,一朝比一朝厉害,文字狱的时间这么长,规定这么苛刻,处置如此得残忍,那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我们知道,雍正他上台靠的是两个人的力量,一个是他舅舅隆科多,一个就是年羹尧。年羹尧是大将军,年羹尧被处死理由之一也是文字。雍正上台的第二年,有一次给年羹尧的折子上是这么批的,他说:从来君臣之遇合,自古以来,皇上和大臣的交往关系,私意之相得者有之,就是私人感情挺好的,也有,一般都是公事公办的,君臣是公事公办的,但是私人感情比较好的,也有,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久矣,可是未必有咱们俩好的那么时间长,等等等等,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榜样,咱们两人那么好,要做千古君臣的榜样,感情那么好,底下那句话,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让那个天下后代的人□慕咱们,钦佩咱们,钦佩得流哈喇子吧。
过了几个月,雍正三年二月,当时天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天文现象,好像大概十年前咱们有过一次,一个是就是太阳还没下山的时候月亮就出来了,这个还比较常见,最难得的是什么呢,太阳还没有下山月亮出来了,而且正好赶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连珠,这种现象大概要一两百年才可能赶上一回,所以历来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当时百官是纷纷上书,上表祝贺皇上这是咱们皇上英明,天降吉祥。年羹尧当然也不例外,他上书里边有一句话用了一个词---“夕惕朝乾”。这句话是出自《周易》,《周易》里本来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整天都是非常勤奋努力,到了晚上,他还总是想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适,明天是不是做得更好一点,勉励自己明天争取做得更好一点儿,这样的话就无咎,以后就不容易犯错误。
这是《周易》里面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后来就变成--朝乾夕惕,它一般的用法是朝乾夕惕,因为朝是白天嘛,夕是晚上。但是这是一个并列结构,这个结构它是可以互相换的,咱们成语里面很多,你比如说三教九流,咱们一般说三教九流,你说九流三教也行,柳暗花明咱们说花明柳暗这种四字结构挺多的,因为它是并列结构,不是偏正结构。年羹尧把常用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让雍正给抓住了,雍正上谕里边就说,他认为他是有意倒置,他说他有意倒置,心怀叵测,他说下面是他的原话,他在上谕里面说,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他不把“朝乾夕惕”给我,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而未定也,本来早就定了,这是他最大的功劳,现在那不算了!为什么,因为他不给我这个,结果呢,年羹尧被捕回京,罪名总共是九十二条,其中有三十二条都是斩罪,后来年羹尧在监狱里边他上书哀求,他说:留下这犬马,把我这条狗,把我这匹马留下,慢慢地给主子效力,最后是雍正恩准他在狱中自尽,恩准,他的儿子被斩,其他15岁以上的子孙都发到边疆充军,所以清代一个文字狱的案子,它影响了往往就是几十人,几百人,而它的影响,它的间接影响,那就是整个县整个州整个省,那么清代一百六十多起文字狱它的影响就是在全国,就是在全国的几百年。
乾隆朝,历来被认为是康雍乾盛世的鼎盛时期,而这个时候呢,清朝建立已经快一百年了,因为乾隆是1736年登基的,1796年他禅位给儿子,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按理说满族这个时候统治已经巩固了,这个文字狱可以不要那么搞了,可是恰恰相反,文字狱在乾隆的时候,是最严重的,最厉害的,整个清朝文字狱大案一百六十多起。
其中在乾隆朝,有一百三十多起,占80%,一不小心就会被处死,河南有一个民人叫刘峨,他刊刻了一本(书),那本书是卖给考生的,那本书干吗用呢,就是告诉考生,你这个考试千万要注意避讳,什么字不能写,什么字不能写,你想他这本书本身就说避讳的,他当然就得说比如说当今皇上叫弘历,对不对,那个弘字你可不能这么写,他得举例子,咱那圣祖爷那个玄烨,那“玄”字我告诉你怎么写,你那个点得去掉,还有怎么个写法,他得举例子,坏了,他举好些例子,那你说还有好吗,是不是,所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作者:
llzsgtw
时间:
2007-6-24 17:49
谢谢楼主发帖分享。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