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注网瘾 拯救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五朵金花    时间: 2007-9-13 22:27     标题: 关注网瘾 拯救孩子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在我国已经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多方关注。

关注网瘾 拯救孩子

刘江


  据报道,就读于成都市城东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张星以学校组织学
生到农村锻炼两天为由,向父母索要了50元生活费。到校后,张星对
老师谎称自己生病,要休息两天。
  下午,他来到一家网吧开始上网,这一上就是整整25小时。第二
天下午6时,张星突然眼前一黑,右眼便什么也看不见了,恐惧使他“
哇”地大哭起来,网吧老板把他送往医院,并通知了家长。当家长赶
到医院时,张星已经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类似的悲剧不时在我们身边上演,令人心痛。网络成瘾在生理、
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我们必须理性
地去了解网络成瘾并拿出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

  网瘾表现出的五种形式
  网络游戏成瘾。这种形式是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患者不分昼夜
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
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并到了成瘾的程度。网络交际成瘾又可分为交
友成瘾和网恋成瘾两种。交友成瘾者多在现实生活中有孤僻、自卑等
极端性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极不合群,只能在网络中谈心、宣泄自
己的情绪,长此以往网友成为自己心灵的寄托。与网络交友成瘾不同
的是,网恋成瘾者交谈的双方通常是异性关系,并在网上确立了恋爱
关系,不可遏止地越陷越深。这类群体多是失恋者或未曾恋爱者。网
恋可发展成现实的恋爱,但往往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
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
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强迫信息收集成瘾。这类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
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这种现象与以强迫性物品收集为
主的强迫症类似。他们下网后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即使
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总想查看或者下载到自己的电脑
中。
  网络技术成瘾。这类人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
不能自拔。这与电脑程序员的工作不同,网络技术成瘾的人往往没有
目的,没有计划。

  网瘾由轻到重的四个阶段
  目前判断网瘾轻重并无一个特别准确的标准,研究者根据网瘾不
同程度的表现,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并有四种相应的“脱瘾”方法。
  ■程度一
    依赖网络症状:老师布置的作业,不靠自己动脑思考完成,而是
全部依赖互联网。
  对症下药:家长和学校除了正确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互联网的
优势和危害,预防和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外,还要在网络的使用、坐姿、
上网时间上进行指导,特别是生理上的健康指导,比如上网的时候注
意眼睛的健康,维生素的正常摄入等。
  ■程度二
    迷恋网络症状:一天不上网就觉得难受,但是在外界的干扰下还
是可以控制的。
  对症下药:家长要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进行控制和干扰。必要时请
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把孩子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2个
小时以内,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避免亲子关系的恶化。可以为
孩子安排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与孩子一
起旅游、参观,用体验式的现实活动来控制孩子对互联网的过度沉迷。
  ■程度三
    网络成瘾症状:意志力已经被网络摧垮了,不上网就失魂落魄,
再怎么干预也没用。
  对症下药:进行封闭式心理治疗,必要时由临床医生加以诊断。
同时对电脑进行控制,比如对电脑进行防火墙的设置。家长与孩子约
法三章,限制孩子的上网内容、时间和地点。同时转移孩子的兴趣,
在培养自信心等方面鼓励孩子。在营养上也要加强,因为沉迷网络常
令孩子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身体机能也受到破坏。
  ■程度四
    完全沉迷症状:孩子全身心沉迷到网络中,每天上网超过10小时
,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对症下药: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带孩子到专业医院或网络成
瘾治疗中心进行封闭式治疗,初见成效后还应该在社区、学校的帮助
下长期进行辅助配合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学校在此阶段应
该配合家长,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有兴趣、有地方、更广泛
地学习,愿意与人交流。比如可以运用团体治疗的方法,从网上拉到
网下,让孩子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江

  链接一:什么是网络成瘾
  在医学上,成瘾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成瘾物质所引起的依赖性和行
为冲动甚至失控,但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IA)实际上是
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
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应该称其
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而不是网瘾。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戈德伯格(Goldberg)提出,随后
,金伯利·杨(KimberlyYoung)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杨倾向于将
网络成瘾视为如同赌瘾那样不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障碍。金伯利·杨
在网瘾研究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网络依赖者与普通网民之间划上
了一道清楚的界限,她发现网络依赖者具有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
的人际交往等特征,并具有较强的抽象思考能力,不喜欢遵守社会习
俗,而且在个性上往往更为敏感、谨慎,崇尚个人主义。

  链接二: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通过对网络使用者的调查研究,金伯利·杨为网瘾制定了一套诊
断标准,共10条。她认为如果受试者肯定的回答超过5项,就可以被
诊断为网络成瘾了。国内很多网瘾研究者使用的诊断标准,也源于此。
  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
  2.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3.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4.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
适从。
  5.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6.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7.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学业或朋友关系。
  8.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
  9.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来劲儿。
  10.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作者: znz    时间: 2007-9-14 18:13

消除网瘾,是否该以改善人际关系开始.
作者: qhmzxylzq    时间: 2008-7-24 23:46

关注网瘾 拯救孩子
作者: 牙牙    时间: 2008-11-2 09:00

可能我已经上瘾了。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