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严肃的问题:选择谁做你的基金经理?
[打印本页]
作者:
H2000
时间:
2007-11-19 14:09
标题:
一个严肃的问题:选择谁做你的基金经理?
一个严肃的问题:选择谁做你的基金经理? [原创 2007-11-19 13:18:53 ] 发表者: 明宪
中国的投资管理界经常诞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几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债券基金居然忘记了处理到期的可转债。一家特别著名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明星经理因为老鼠仓被抓,导火线则是他和来自某名牌大学的实习生睡觉。某人自称中国巴菲特,用几千元赚到了六亿元,然后借助他的名声开了一个私募基金。现在,更多有趣的事情正在不断考验我们的神经。
某个在大中华区比较知名的、曾担任过顶尖投资银行研究职位的经济学家,在转为独立经济学家之后开设了自己的基金公司,主要为私人客户管理商品和海外股票投资。另一个自称经济学家的人也打算开设私募基金,做的也是热门商品投资。不知道他们的实际投资能力如何,不过由于开设的是私募基金,无论成败利钝,局外人都只能略知一二而已。
由民间经济学家或者民间股神来开设私募基金不是什么太离谱的事情。如果你去翻翻知名公募基金的经理档案,就会发现许多人从业居然还没满五年。最奇妙的是从业三年即担任基金经理——刚好符合中国证监会的硬性规定。从业三到五年的人有可能出现格雷厄姆、巴菲特、林奇和兰伯特,但是显然更有可能出现不懂可转债交易规则,也不会按照新会计准则分析财务业绩的人(当然,他们可以指责托管人没有提醒他们,并宣称自己已经雇佣许多会计大师帮自己看财务报表,并称之为中国特色)。
爱德华-兰伯特是我所知的唯一能够在五年之内成为基金经理的天才——他在高盛的兼并套利部工作了四年,并且受到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的超级交易员罗伯特-鲁宾的指导,这种运气几乎是百年一遇。除了这个可能成为巴菲特第二的天才之外,我们查看乔治-索罗斯、沃伦-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简历,都会发现他们做了很多年枯燥无味的投资分析,才获得自己管理大笔资产的机会。林奇所在的富达投资规定所有的分析师必须定期更换行业,不在所有行业之间轮换一次是不能当基金经理的。在其他的大基金公司,例如Capital Group, T.Rowe Price和Franklin Templeton之流,你会发现无数优秀的投资人才一辈子都当不上基金经理,告老还乡的时候还是分析师。
培养基金经理的难度比培养政治家、经济学家或战斗机飞行员更加困难,因为投资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最残酷的行业。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最灵敏的耳朵和最善于发现的眼睛都在为投资者管理资产,寻找资本市场的定价失误。成功的基金经理不一定要有MBA, CFA或其他专业认证,但是一定得通过漫长的实践证明自己的确是既聪明,又勤奋,还守纪律的人。世界上最强大的投资机构任命这些人充当基金经理,而我们却在任命只有三年经验、不懂什么是可转债、或者自称不看财务报表的人充当基金经理。对我们的投资者来说,这种竞争一点都不公平。
两位独立经济学家打算组建自己的私募基金,进行自然资源股票、黄金和其他热门商品期货的投机。或许他们的聪明程度超过平均水平,但是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的交易柜台,有数千名层层选拔出来的全职交易员在盯着屏幕,为客户或公司自己的账户进行商品交易。在这些年轻人的狗咬狗交易中,大约有几十人会脱颖而出,成为掌管几亿到几百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经理或自营交易主管。当年的索罗斯和罗杰斯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爬上来的,所以他们一上来就是老兵。有一句歌词叫做“老战士永不死”;新战士当然有机会成长,但如果新战士不幸一开始就当了基金经理,不阵亡就没有天理了。
当香港与内地的资本壁垒逐渐降低的时候,无数私募和公募基金经理看到了希望所在,并豪气冲天地宣布:“我们要争夺港股定价权,把高盛和美林赶出香港。”聪明人当然欢迎这些傻钱进入香港,因为这些人居然连高盛和美林究竟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它们是经纪商,不是投资者,所以把它们赶出去毫无用处,只能降低机构投资者获得的服务质量。如果从大陆进入香港的基金,是由一些连英文研究报告都看不懂的人来管理的话,它们的覆灭只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你使用的银行不幸倒闭,根据法律和政策需要,国家将向你偿还大部分存款;但是,如果你投资的基金经理是个菜鸟或蠢货,导致你在市场上输掉了钱,没有人会向你偿还本金。这就是你必须对基金经理格外小心的原因。这就是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天才分析师最终都没有成为基金经理的原因。这就是我不赞成由一些从业经验低于五年的人,或者自以为是的独立经济学家来管理百亿规模的基金的原因。现在你可能不赞成我列举的原因,但等到你亏掉足够多的钱之后,你总会赞成的。
作者:
风月
时间:
2007-11-20 09:27
没钱,选择不起啊!
欢迎光临 IT家园 (http://bbs.it99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