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硕士当城管”是社会进步吗???

上海徐汇区城管大队从今年4月起开展了6年来首次基层执法队伍招聘,在“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报名要求下,报名者中出现了3名研究生和2名“海归”。(《长江商报》2006年9月13日)

  这条新闻被很多网站和报纸转载并发起了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些肺腑的话要说。

  当然我首先不赞同“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报名要求,这绝对是“高学历运动”的极端表现,剥夺了平等就业权。教育部今年5月份的时候曾直言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我们很多同学都是很生气的。当然我们可以对以前“天之娇子”的称呼继续期望,其实更多只是回忆罢了。我们却不可以因为是大学生、硕士生而使我们思维模糊,不要忘记,就业形势困难是不可能一时半会儿改观的。

  如果将大学生、硕士生的头号与社会地位、工作属性、工资收入混为一谈,那这种期望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就像上海徐汇区招城管的案例一样,作为城管的硕士们今后也只是城管中的一员。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人失去一份工作只是微小的事件而已;但如果对于一个人而言,他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失去保障,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当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做城管或者做别的看似大材小用、甚至曾经不屑一顾的工作至少解决了就业,解决了生活,作为一种个人选择是合情合理的。当然我们也不需鼓励大学生都做城管,但我相信做城管也好做别的也好都可以获得一种宝贵的工作经历和生命体验,这对我们80后一代是非常的重要,这也是我们今后找到理想工作的磨练之一。

  我想上海出现硕士、“海归”当城管也有这座城市的特殊性的,因为想留在上海的人太多了。如果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毕业后或者回国后无法在任何地方立足,更不用说上海了。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谁将这个事件非要提升到什么什么的高度上去,或许是在对一个伪问题的伪辩论。除了获得感官上的快感、赢得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民粹思想的赞同,特别是大学生的支持之外还有别的意义吗?就业依然严峻,工作依然难找。

  在笔者看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阻挡和批评硕士们、“海归”们去应聘做城管,作为个体的公民,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是他(她)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就业选择,做城管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务实做法,是明智之举;作为一种职业和工作形态,我们更不能因为硕士做了这样一个工作就任意批判,其实质还是对城管及别的相对文化需要不高的工作的歧视,是对公民权的歧视。就像美国的小学教师大多高学历,大学知名教授大多做过中小学老师一样,那难道叫大材小用吗?接受硕士做城管吧,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