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34
- 积分
- 205
- 注册时间
- 2006-2-15

|
人一出生,大概只会本能和欲望,随着成长和成熟,这两样东西被越来越多的理性所代替。于是,人们习惯了循规蹈轨,习惯了不越雷池半步,习惯了循照一定的模式。比如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走,约束于心,没有例外。假如有人胆敢在红灯的时候飞身出去,很可能就会撞个头破血流,甚至发生人命事故,所以,这样的人很少。但,假如真有这样一个人,并且在飞身而出时又毫发无伤,安全抵达对面,如此,那些规规矩矩等待绿灯的人,肯定流露出无限艳羡,艳羡之余会想,我能不能也冲一回红灯呢?
骨子里,人也许是向往冒险和叛逆的,适当的时候,或者说有适当的环境空气和土壤阳光,这样的个性就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是一种强烈的、超出常理的诉求和表达。而这样的表达,常常是以失掉为代价。但是,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又足使人忘掉失去的一切,而陶醉在自己得到的东西里。于是,他们奋勇直前。比如《钢琴课》里的爱达,一个靠柔顺手语联系外部世界的哑女,一个冲出家庭和风俗桎梏,敢于张扬个性和欲望的美丽女子。
曾看过一些评论,说《钢琴课》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女性性的觉醒”。我以为,这性,不仅单指性欲,更多的是指人性,包括人的一切感情、性情、悟性、秉性、禀性。女性的形象从来和顺从柔弱连在一起,古金中外莫不如此。我们有句俗话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犸骝随山走”,这句话放大为理论来说,就是从一而终。于是,象爱达那样已经结婚的女子,按理是没有再选择婚姻和爱情的权利了,更不用说以一种超出伦理之外的行为来享受人性的一切快乐。但是,爱达偏偏做了,她发现与贝因在一起是多么快乐,为贝因弹奏的琴声是那么美妙,做爱是那么美好,发现离开她的丈夫天是那么高海水是那么蓝,于是,一切都变了样。
整部影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当爱达的丈夫狂怒下砍去她的手指时,爱达在极度痛苦和悲愤中已经处于一种昏乱状态,但仍然趄趔着走在贝因家的路上,直至昏倒。看到这里我震惊了,如果说,在这之前,爱达还有一点点的顾虑和念及的话,那么现在,她已经了无牵挂,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她的爱了。丈夫的暴虐,更激活了她用生命去寻求捍卫心中燃起的激情和勇气,她会得到一切的。在这样的姿势面前,所有的语言和动作都是多余的,我,只能深深叹息。
看着别人冲红灯而羡慕不已,当然是一种危险的情绪,也是一种很有挑战性的向往。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原地等候绿灯。意识里的危险因子,只有在一定温度适当空间里,才有催生的可能。就象爱达,假如她丈夫没有对钢琴的无情和冷漠,没有无视甚至亵渎爱达心中神圣的音乐,没有在夫妻关系上的居高临下,没有疯狂工作而导致的精神萎顿,爱达,她不会冲红灯的,我敢肯定。
昨天看到台湾一位畅销书作家写的文章,大意是,婚姻破裂时,人们都习惯地指认第三者破坏的结果,其实很多时候,即便没有第三者,婚姻也会在貌似平静的状态下解体的。因为,那些风雨摇摆的婚姻本身,就存在着导致破裂的因素。所以,当那些爱情良民们竟相出走冲撞红灯时,我想,那不叫破坏规则,不叫红杏出墙,也不叫始乱终弃,当然也不是叛逆,他们终于关注到自己的感情,想到自己的需要,终于有了关于自身的觉醒。那。也许就是回归,人性中最美好的回归。
对于《钢琴课》这样的影片,我是既爱又恨。然后,似乎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对于人性的自然流露和回归,我们当然持的是赞同的态度,对于爱达那样的女子,我们赞赏的是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我恨的是,《钢琴课》以一种赤裸裸的揭示和表露,将人心底的欲望和情感结合得那样天衣无缝,使你还来不及一丝的羞愧,就彻底地陷了进去,直到完全熔化,一点抵御的力量都没有。
《钢琴课》不可不看,不能多看。因为它会让你又爱又恨。很多人读了此文,一定要反问我,那要是丈夫不像爱达的丈夫那样粗暴的,而他的女人为什么闯红灯?!是的,我也曾满腹的疑惑,为什么还闯红灯?!扪心自问,答案说到底,除了自身的觉醒外,那就是无休止的欲望让人脱离了本身原有的生活轨道,引领着女人的内心去硒身那片未知阴晴的天,去冲那没有生命安全保障的红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