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郭沫若有一首鲜为人知的遗诗,题为《怀梅溪》。

那是抗战第二年的夏天,郭沫若悄悄地从日本避难归来。在武汉的留日同学得知郭老到来,欣喜若狂,设宴欢迎。郭沫若也很客气地掏出两元份子钱,特表参加聚餐之意。在人群中,有个叫张觉人的,是江西安福人,与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有先后同学之雅。当时郭沫若并未特别注意他。不久,郭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张觉人也偶然进入政治部第二厅做事,同学又共事起来,接触频繁,两情甚洽。是年8月,武汉战事吃紧,政治部先撤湖南衡山。躲入山中,大家极感无聊。于是张觉人邀郭沫若,到他的家乡安福县的梅溪游玩,郭沫若欣然同意成行。

梅溪位于赣西武功山下。村中居民姓张,是唐宰相张九龄的后裔,南唐时避乱,从广东韶关迁来。明代时,这里曾一连出了5个翰林,其中以太子少保张敷华最为有名。虽处山沟,但村里的人把这个地方装饰得很有派头。村子前后约一二里地方,建了3个庵庙,村前小溪上,还筑有3座两孔的石桥,在离石桥约二三里的山坡上,修有一座“望风亭”,从亭上往下眺望梅溪村的小河,别有一番风景。由于末事声张,当地老表只知道张老爷家来了个戴眼镜的“教书先生”。寻幽访胜,无人打搅,郭沫若在梅溪的两天里,玩得很开心。

梅溪一别,张、郭天各一方。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的一次宴会上,两人不期而遇,陈铭枢也在座。席间,郭沫若忆起梅溪旧事,如数家珍,张觉人趁机请郭沫若写点什么留念,郭便在张觉人的笔记本上龙飞凤舞,写下《怀梅溪》一诗:

梅溪自古水淙淙,

三桥鼎立绿杨中。

望风义冢今可在?

狮林冤魂哭无终。

鱼形山上绿葱葱,

石鼓潭水响叮咚。

破川庵里敲暮鼓,

莲花山寺响晨钟。

“梅溪十景”中的佳胜,都入了郭沫若的诗中。其中“望风义冢”句,说的是张觉人父亲之墓,葬在望风亭侧。张父曾单身直访土匪头子巫德明,保全梅溪村,免于“玉石俱焚”,故诗中有此说。

梅溪韵事,不见史诗;梅溪诗作,未见收录。《怀梅溪》即席之作,郭沫若恐怕忘了,但张觉人奉为至宝,秘不示人。直至逝世后,家人整理遗物,郭老梅溪之行及《怀梅溪》遗诗才为世人所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