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5
- 积分
- 124
- 注册时间
- 2006-12-10
|
安成古县与它的子孙们
安成古县与它的子孙们
姚义兴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果隋赢蛉,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饿之患。”这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的中国南方,当然也包括古安福在内的蛮荒之图。
这些“饭稻羹鱼”的安福原住民,他们姓什么?居住在安福的哪块地方?翻检历朝历代的各级各种地方志,或者各姓各种版本的安福民间现存族谱,都不见他们的踪影。破译了这个历史之谜,古代赣西史的某些史实,甚至有些重要的史论将要重写。
安福自古有“刘半县”之称。宋杨万里曾写道:“余自绍兴间,从学安成清纯先生八年,一时同游者不下数百,而刘氏子过半焉。何安成之多刘哉?”(《安成水部刘氏族谱·序》)接着,杨万里引述了老师刘清纯先生的叙述,发出由衷的感慨:“呜呼!天何独厚于刘耶?”
“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却是东都六代孙。”(唐·肖尧《登定王台》汉景帝封其第7子刘发为长沙王。当时的长沙国,在西汉人看来,是一个落后的卑湿野蛮之地。刘发生母唐姬地位卑贱,因此刘发最不受父皇的宠爱,所以被封到落后的长沙做蕃王。长沙国是在汉初异姓诸侯王吴芮所建的长沙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刘发的长沙国面积最初只有吴氏长沙国的1/3,所辖的只有临湘、汩罗、益阳等13个县。公元142元,即汉景帝后元二年,刘发从长沙回长安,与各位王兄为父景帝祝寿。景帝觉得亏待了刘发这个儿子,于是下诏将武陵、零陵、桂阳等地也划给了刘发的长沙国管辖。这样,长沙国的辖区,便又扩大到包括湖南全部和湖北南部以及江西西部、两广北部地区。
长沙定王刘发子女众多,见于史书的就有儿子16人。汉元朔元年(前128),汉武帝诏诸侯王分封其子弟邑。刘发的次子刘苍被封为安成侯。刘苍于汉元朔六年(前124)七月已受封,汉元鼎六年(前111)逝世,谥号:思,意为子孙后代能追思其祖源于长沙。在位13年。第二代安成今侯刘当(自当),汉元鼎元年(前116)受封,在位亦是13年。第三代安成节侯刘寿光,汉武帝大初二年(前103)受封,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国除,在位29年。3代安成侯共存续55年。
但历代安成侯究竟葬于安福哪里呢?
现存的历代《安福县志》无记载。
现存的安福刘氏各支族谱无记载。
难道《汉书》及县志关于汉安成县的记载有误?
6月5日,经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所专家和莲花县博物馆专家及当地上百名干部群众20余天的奋战,位于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罗汉山老虎坳的一座汉代古墓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古墓中不但发掘了金、铜、铁、陶、瓷、玉六大类上百件文物,而且还出土了一枚极为珍贵的刻有龟纽印文“安成侯印”四个字的金质印章。专家们考证这枚金质印章时意外发现,这座汉墓的墓主就是汉景帝之孙刘苍或第二、三代安成侯!
这是一座带墓道的大型土坑穴墓,坐西朝东。墓室长10.39米,宽8.9米,深1.5米。
侯墓座落于莲花县西郊的工业园区的罗汉山老虎坳上。墓室四周留有二层台,二层台宽0.5~0.9米,在二层内有一周积炭木,积炭木宽0.3~0.4米,墓室底部铺有0.1~0.2米厚的积炭木,棺木及尸骨腐朽无存。
墓室中挖出上百件随葬品。
该墓室的随葬品主要摆放在二层台与排水沟之间。墓室中部也有少量随葬品。这些随葬品摆放有规律,都放在墓室后部两侧,并且分类摆放,但大多数较为贵重的铜器、金器、铁器等随葬品被盗。据不完全统计,在墓室里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金器、玉器、铁器等超过100件,目前这批珍贵文物都已封存入库。
出土的一枚刻有龟纽印文“安成侯印”四字的金质印章。专家们指出,这个金质印章不仅反映了此墓主人身份的尊贵,也为研究赣西地区汉代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那么,立县治于今安福县境的西汉古县的历代皇室后裔为何葬于莲花县郊?
历史还要从头说起。
安福县是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置安平、安成二县,所演变合并而成的。到汉景帝后之二年(公元前前142年)景帝加封长沙定王刘发。此时安成隶属长沙王国。
而长沙定王刘发的子女众多,史书上记载儿子16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其余15个儿子均被封为诸侯。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诏诸王分封其子弟邑,亦称汤沐邑。
西汉元朔六年(前123)七月,长沙定王刘发的次子刘苍被封为安成侯,安成侯刘苍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殁,谥号:思,意为子孙后代能追思其祖源于长沙。
安成侯刘苍,字礼,号从远,他的事迹,由于巳历二千多年,现所知不多。据清.郭棣《重修汉安成侯坊记》:刘苍“仕汉,勋伐在国,膏泽在民,而尤好学,通经雅,得经书之传。”这个纪念坊,在安福洋溪,现无存。
刘当,又名自当。西汉元鼎元年(116)封为安成金侯。
自当生子寿光,武帝大初二年前(103),为安成节侯。
刘寿光袭侯不久,昭帝元平六年(前74),便被撤销爵位。寿光隐居今安福寮塘谷口的梅坑,仍以县内钦凤、永嘉二乡为食邑。
三代安成侯袭爵不到百年,其后裔便为庶民。
因此,在莲花县郊的墓主人应是汉高祖刘邦四代孙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苍及其后裔,被封为安成侯。
另外,该墓葬的方位是坐西向东,而按通常的安葬,除有特殊情况,一般是坐北向南,而这座墓葬,背靠湖南,不葬在安成县治所在地,而葬到安成边陲,升坊麻石罗汉山呢?除了这里的风水好外。最重要的印证了墓主人,十分思念祖源长沙之缘故。
这座墓葬的形制、结构之大,随葬品丰富,且制作如此精细,而摆放都非常讲究,为江西省内所不多见,这也反映了当时安成县的经济十分繁荣、文化商业交流非常活跃,并非蛮荒、贫脊和闭塞之地。
而从出土的器物上看,此墓主人身份级别较高。按照汉代的礼制,九鼎为天子,七鼎为王,五鼎为侯,三鼎为大夫。但专家们发现,墓室里的器物至少有七个瓷鼎,且其造型、彩色十分豪华,而这些东西只有侯爵门的刘苍辈才能享受得的。
参与此次发掘的各级文物专家还一致认为,到目前为止,这是我省乃至江南地区发现的最大一座西汉古墓。
“安成古为郡,介于吴楚之间,虽非通邑,而山川城廓,壮伟宏大,犹有故郡之遗风。其西地最远,广袤数百里,崖壁峭绝,而水锵然出于洞穴中,江流盖发源于此,而汇于凤林。”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庭珪,对安福历史地理简略的介绍。
那么,宋以前的安福是个什么样子呢?南朝时,安福人王孚,曾写了一本叫做《安成记》的书,是江西省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后来著名地理学家顾野王在写《舆地记》时,曾征引该书不少有关古安成的史料。可惜,经历代动乱,该书早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安成记》,只是辑引的一篇不到500字的文献。
。“县古长沙国,西荒接楚乡。”(明·张鳌山《山居杂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马蹄曾急凤暴雨般掠过安福这片土地。《明一统志》载:“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灭楚,虏负刍(楚王),明年置庐陵、安平、新淦三县,属九江郡。”这个安平县,县治先后在今竹江乡洋口、矮屋、城田一带。九江郡一部分至汉时为豫章郡,辖18个县,其版图为今江西省大部分。因此,不少报刊都称江西为18个文明古县。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远的不说,就说安福,秦时这块土地上,就有两个县,一个是安平,一个是安成,并且安成在今县内的辖地为大部分。只不过当时安成,归属湖南长沙郡管辖而已。
安福,是江西省最早设县的文明古县。从22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建县以来,曾多次在此设郡建州(即地区一级的行政单位所在地)。安福之名源于唐武德七年(624),这一年废安复州,改安复为安福。
那么,安福之前的县名,为什么叫“安复”呢?这是因为县境是由“安成”和“安平”两县合并而成的。这两个县打头的字,都是“安”,合在一起就成了“安复”,取谐音“安福”为县名,表达了县人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古安平县境,大致是泸水河下流包括陈山河中下游一带。安成、安平二县大约存在了500年。
至三国吴宝鼎二年(267),朝廷下令,将安成、安平、宜春、萍乡、新余、永新6县合并,设立安成郡,首府设在安成县(又名平都县),归属扬州管辖。这是安福历史上管辖最大,建置规格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其疆域几乎囊括了整个赣中西部。隋朝开皇九年(589),废除安成郡建置,将安成郡大部分领地归属吉州。这时的吉州成了以后吉安地区的雏型。吉安,实即吉阳(庐陵)与安成两郡合并而得名。安成郡撤销后,安成与安平合并为一县。
自唐武德七年设置安福县后,安福一时为县,一时为州,但安福之名始终未变。清朝乾隆九年(1744),清朝政府考虑到,从安福县治平都镇至县西部边界界化垅(与湖南茶陵交界),达240多里,一旦有事,防不胜防,于是决定划出安福上西乡12个都(即今莲花县的路口、湖上、闪石、坊楼、高洲、六市等乡),与永新县的一部分,设置莲花厅,即莲花县,上世纪末期,经国务院批准,划给萍乡市。
接下再说一说安成郡的事。
西汉末,王莽篡权。此时安成侯为张普,与豫章太守贾萌大战于安成侯国。此次争夺地盘的战争,历数年,结果以贾萌的失败而告终。在战乱中,数代安成侯的子孙纷纷外逃。有的数百年后,又从外地迁回安成故邑茨溪。
安成侯刘氏的后裔至唐朝后,子孙繁衍,在县境内分为冈口、郡马、水部、柘溪、东冈、白石、东圃等重要派系,其县内县外裔孙,现达数百万之众,散布大江南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