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169
- 积分
- 2580
- 注册时间
- 2007-3-18
 
|
沙中现干尸疑似彭加木
沙中现干尸疑似彭加木
本报讯 6月初,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罗布泊附近拍照时发现一具干尸。综合发现者、当地媒体、曾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王万轩等的说法,这具干尸的五处特征与失踪前的彭加木相似。
这具干尸身长约170厘米左右,其上身穿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衣,还有一件黄色的手工编织的毛背心,下身穿蓝色长裤,左手边的沙土中有一块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机械表。
为保护现场,几位探险者没有翻动干尸及其周边的沙土,他们根据干尸的风干程度和其身上物品特征做出判断:死者遇难时间至少在25年以上,其死亡时间指向了上世纪80年代。刘先生想到了1980年穿越罗布泊时神秘失踪的彭加木。他依稀记得,彭加木的身高在172厘米左右,走失时好像就是这样穿着。
6月15日,刘先生找到了《新疆都市报》,希望记者协助查清这具干尸的身份,他说:“我觉得他有很多特征与彭加木先生极为相似。”
结合刘先生的描述和照片,当地媒体提供的资料,和曾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的说法,这具干尸的五处特征与失踪前的彭加木相似。这些相似之处分别是干尸发现地、身高、上衣、下衣和手表。
干尸特征
白衬衣蓝长裤,手戴上海牌机械表
白衬衣已不完整,蓝色长裤比较完整
干尸发现地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6月2日,刘先生等人正在此地拍照时,发现了这具干尸。
干尸仰面朝天平躺着,1/3还埋在黄沙中。野外探险者们走近细看:此人体形偏瘦,高鼻梁,紧闭着双唇,眼眶深陷,面朝罗布泊方向,尸长约170厘米左右,脸部和裸露的双脚皮肤完全焦黑,薄薄的一层贴在骨骼上,双手只剩白骨,无异味。
其上身的白色的确良衬衣因为年代已久已不完整,但上身穿的一件黄色手织毛背心和下身的蓝色长裤还比较完整,皮带头为老式的插扣式,左手边的沙土中有一块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机械表。
媒体寻访
彭加木失踪前穿蓝裤子、戴手表
彭加木的司机确认干尸几特征与彭加木相似
22日,当地记者带着干尸照片的打印件,找到了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老人,就疑问进行求证。
老人接过照片打印件看过后,详细问了发现干尸的地点和特征。在听记者说了大概方位后,他说基本上是一个方向,但没有那么远。
他还说,彭加木先生走失时,罗布泊温度很高,因此他不记得彭加木先生穿了毛背心,但他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和外衣,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
对于手表这一细节,老人说,彭加木先生肯定是戴了手表的,但具体是什么牌子的,他不知道。
王万轩老人提醒说,这两年,常常有人在寻找彭加木,也有人说找到了他的尸体,但最终都被否定了,希望寻找行动慎重些。
专家说法
哈密大风可能刮出尸体
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称,沙丘的移动可能带动干尸移动
如果是彭加木,为什么几位野外探险者这么轻易就找到了呢?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介绍,以硅化木为例,许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经过山体的生长、沙丘的移动和风蚀等原因,它们就可能会暴露在地表。而今年哈密地区出现了几场大风,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尸体,完全有可能在风将沙子吹开后重新暴露。
魏文寿所长也表示,要确定这具干尸是不是彭加木,确认发现地点非常重要,但沙丘的移动可能带动干尸移动,移动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同时,魏所长还表示,如果确定了地点后,最好还是进行DNA鉴定,从而确定干尸身份。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时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据《新疆都市报》
五大相似
相似点一:罗布泊附近
当年,彭加木的走失地点,在库母塔格沙漠罗布泊镇附近以东,而此次野外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则在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相似点二:170厘米身高
在有关彭加木的特征描述里,有这样的文字:他生前为宽额头,身高172厘米。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宽额头。
相似点三:白衬衣
王万轩回忆: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衬衣,一件白衬衣。而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确良衬衣,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相似点四:蓝裤子
王万轩老人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这与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特征也是一致的。
相似点五:上海牌手表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但是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块手表的表带是金属的还是皮革的了。而在这具干尸身上,恰恰有一块上海牌手表。
新闻链接
六寻彭加木无果而终
1980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在罗布泊一去不返。此后六次大规模寻找,都未发现彭加木。
第一次寻找是在1980年6月18日、19日,亦即从彭加木失踪的翌日开始。寻找者沿着彭加木脚印追寻的时候,遇到了坚硬的盐壳板,脚印消失。
第二次寻找是1980年6月20日至26日,空军出动12架飞机进行地毯式低空搜索。
第三次寻找是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飞机29架次,搜索范围达4000多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69人、18辆越野车,总共搜索41天……
笫五次是在2004年4月6日,包括中国记者一行10人。
第六次则是2006年4月,搜寻者为一支科学探险队,这支科学探险队由专家、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组成,共3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