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唐代绘画概论

唐代绘画概论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的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如长安佛寺中于阗画家尉迟乙僧的作品。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如吴道子的壁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创造了莼菜条的线描和淡设色的吴装样式。周□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崭新形象,都为后代所遵依,又显示出外来佛教绘画样式形象走向民族化的成熟。
    唐代人物画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辇图》;也描绘了功臣勋将,如《凌烟阁功臣图》;相邻民族,如《西域图》、《职贡图》;皇室贵族,如《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文人雅士,如《醉学士图》;也有少数画家表现田家生活题材的绘画创作。

    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得到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对青绿山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吴道子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又因一日之内能在大同殿壁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王维、张□也以水墨山水著名,可见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专门山水画家日益增多,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阶段。
    随着社会的需求,花鸟画也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由于武功隆盛和贵族游猎的风气,使鞍马等题材也成为绘画专科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
    唐代绘画不仅大胆汲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当时大食都城中有中国画工献艺,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曾在中国以高价收购名画家作品,中国绘画通过中日两国的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王维



  王维,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5)叛军安禄山军陷长安,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前期也写过一些以边塞任侠等为题材的诗篇。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不衣文采”的创作思想,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很大。晚年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景。常以“破墨”写山水松石,曾绘《辋川图》。后人谓山谷郁盘,云水飞动,笔力雄浑。明董其昌推为山水画“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雪溪图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无款。有宋赵佶标题“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此《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此画无款。右上角有赵佶题字“王维雪溪图”,故长期以来认为是王维唯一的山水作品流传至今。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维的水墨山水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音乐、诗歌、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后因事被贬,张九龄执政后,被任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周子谅进谏被当场打死,之后,靠山张九龄被罢相,对他的影响都较大。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入蜀,王维当时五十六岁,和吴道子、张璪、杜甫等人被陷京中,后杜甫逃出,王维被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被迫做了“伪官”。叛乱平息,因他写了一首“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再加上他的弟弟请求削自己的官职为他赎罪,才贬为太子中允,其他陷“贼官”者,十八人被斩,七人赐自尽,余则杖刑,王维惭愧得无地自容,引以为耻。肃宗乾元二年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终年六十一。
  王维中后期与佛教徒往来频繁,最终成为南宗禅的信徒。《五灯会元》中多次借王维之诗论道,佛家经典《神会禅师语录》也记载着神会与王维讨论佛道。王维的字“摩诘”,便来源于《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又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维心中的楷模。



《长江积雪图》局部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表现为“山水”,而“山水”,则由王维开创了新生命。王维首先采用“破墨”新技法,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破墨”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效果的用墨技法,此法所作山水,叫做“破墨山水”,最早见于南朝萧绎《山水石松格》。
  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遂集二人之法,形成劲爽又柔美、随意又自然的线条。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无论作画还是吟诗,多山林小景,自然平淡,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而其平远的构图,也最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
  王维好画雪景,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历代名士的渴望,也是王维的向往。



《江干雪霁图卷》局部
  王维曾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后世的推崇,这种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艺术处理,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现手段,也进一步深化了“意在笔先”的思维方式。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王维的画在唐朝的地位虽然很高,但高不过吴道子和张璪。唐人张彦远对王维的评价就不高,张彦远把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每品又列上、中、下三等,王维仅列妙品上。直至北宋,文人画兴起,王维才在画坛上备受推崇,其地位已经超过了“画圣”吴道子。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王维的画风对后世的影响,更在于其中的思想。他虽是半官半隐,实则是隐士的思想。后世的文人画家大多如此,他们或者对国家和人民不抱有责任感,或者干脆屏弃功名利禄作画只为自娱,或者失意于官场而退居诗画……共同的思想基础,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审美情趣,而他们的代表人物则是王维。


历代大家集评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局部
  宋 沈括:如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淩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阳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詠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画也。(《梦溪笔谈》)
  宋 苏 轼: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平陆,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霭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形尽矣。(《跋宋汉杰画山》)
  宋 韩 拙:唐有王右丞,杜员外赠歌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山水纯全集》)
  元 汤 垕:王右丞维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画罗汉佛像至佳。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网、晓行、捕鱼、雪滩、村墟等图。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者也。盖胸次潇洒,意之所至,落笔便与庸史不同。(《画鉴》)
  明 董其昌:画家右丞,如书家右军,世不多见。余昔年于嘉兴项太学元汴所,见《雪江图》,都不皴擦,但有轮廓耳。及世所传摹本,若王叔明《剑阁图》,笔意类李中舍,疑非右丞画格。又余至长安,得赵大年临右丞《湖庄清夏图》,亦不细皴,稍似项氏所藏雪江卷,而窃意其未尽右丞之致。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大年虽俊爽,不耐多皴,遂为无笔,此得右丞一体也。(《画眼》)
  明 董其昌: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画眼》)
  明 董其昌: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画眼》)
  明 徐 沁:南宗推王摩诘为祖,传而为张藻,荆关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忠恕米氏父子,元四大家,明则沈周唐寅文徵明辈,举凡以士气入雅者皆归焉。(《明画录》)
  清 布颜图:王右丞与友人诗酒盘桓于辋川之别墅,思图辋川以标行乐。辋川四面环山,其危岩叠巘,密麓稠林,排窗倒户,非尺山片水所能尽,故右丞始用笔正锋,开山披水,解廓分轮,加以细点,名为芝蔴皴,以充全体,遂成开基之祖,而山水始有专学矣。从而学之者,谓之南宗。(《画学心法问答》)
  淸 唐 岱:王右丞山水诀云:“闲云切忌芝草样”,今人画云钩勒板刻,往往犯此病。(《绘事发微》)
  淸 方 薰: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人谓摩诘诗中有画,未免一丘一壑耳。(《山静居画论》)
  清 钱 杜:柳亦颇不易写,谚云:“画树莫画柳”,信然。然山水陂塘间,似不可缺。前人所写亦有数十种,王右丞能作空钩柳,其法柳叶须大小差错,条条相贴,逐渐取势为之,自有一种森沉旖旎之致。(《松壶画忆》)
  清 邵梅臣:客沅州时,雪中见芭蕉,鲜翠如四五月,红梅一枝,横斜其间,楚楚有致。以是知王摩诘雪中芭蕉,殆以造物为粉本,画工推为南派之祖。(《画耕偶录》)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唐中宗神龙年间,吴道子在当时著名学者韦嗣立门下当一名小官,并随之来到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通过对蜀国山水细致深刻的观察,吴道子,成功地创立了一种笔 简意远,近于粗放的“疏体”蜀道山水画法,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楼观背景的附庸地位,使山水画终成为一独立画种。因此,吴道子又被后人尊为中国山水画的祖师。
  吴道子生性放纵不羁,为了追求更深艺术境界,他辞官离蜀,来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唐代的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同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浓厚的艺术气息,精湛绚丽的奇观壁画,使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得以升华。创作了大量的宗教绘画。仅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两地就有300壁之多。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
  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原因:一是毁于兵乱水火。比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及到肃宗李亨回到长安,"不惜名迹",将宫内残留下来的画随便赏赐给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就鬻于不肖之子"。因此,不少名画流散民间。当吴道子的艺术生涯正值辉煌时,天宝十四年发生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兵溃入京城,僖宗李儇逃往四川,溃兵及市民涌入宫中抢掠,"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生性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吴道子誓死不与乱军合流,随即在画坛销声匿迹。以后历代更迭,名画都有散失。 明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皇室竟用内府名画折抵官吏奉禄,使许多名画流入贵族官僚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皇宫的书画又被外国人大量掠走。二是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
  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千古“画圣”吴道子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著成就,是祖国古代艺术殿堂中永远璀璨的一颗明珠。



吴道子作品赏析



吴道子  《维摩诘像》
    《维摩诘像》是以吴道子绘画风格描绘维摩诘形象的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画中维摩诘手执麈尾坐于胡床之上,身子前倾,凝神聚眉,思虑深邃,成竹在胸。画家以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确有“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敦煌壁画)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
  吴道子“下笔有神,是张僧繇后身”。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在画史上久负盛名、有“百氏画圣”之称。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就有三百余间,卷轴画亦不少,被称为“吴家样”,但早已失传,而摹本很多,北宋米芾说:“伪吴生见三百本,余白首止见四轴,直笔也”,分别为苏轼、王防、周种和赵令穰所藏。今天,我们只能依据现有摹本和史料及流派传衍,对“吴家样”进行研究。吴道子画的人物,“早年行笔言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传彩行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带当风。” 《八十七神仙图》人物动态、神情各异,活灵活现。堪称“以形写神”和离时于空的一大杰作。


 
六尊者像 吴道子(唐)  属人物工笔淡彩类



吴道子:孔子行教像



吴道子 关公像


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



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此作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土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这是一部分内容。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这是又一部分内容。就这两部分来看,激烈与平和,怪异与常态,天上与人间,高贵与卑微,疏与密,动与静,喜与怒,爱与恨,构成比照映衬又处处交融相合。
  天女捧炉、鬼怪玩蛇、神兽伏拜的另一部分内容,则将故事的发展表现出了层次,通过外物的映衬将主要人物的内在心态很好地表现出来。画卷中人物神情动作、鬼怪、神龙、狮象等都描绘得极富神韵,略具夸张意味的造型更显出作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此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
  《天王送子图》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吴道子壁画原作已不可见,现存纸本是后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颇可观。


历代名家集评吴道子

  唐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历代名画记》)
  唐 张彦远: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脈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宋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
  宋 苏 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
  宋 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蓴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 汤 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蓴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明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
  明 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
  明 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資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清 方 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
  清 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芥舟学画编》)
  清 沈宗骞: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


吴道子艺术上的特点
  
根据历代文字记载可知吴道子艺术上有如下特点。
  一、巨大的创作热情——吴道子一生曾作壁画三百余堵,《宣和画谱》犹著录九十二幅卷轴画,可见他一生作品数量是很大的,这就说明吴道子的过人的旺盛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
  二、真实的描写——长安菩提寺佛殿内有吴道子画维摩变,其中舍利佛描绘出转目视人的效果。赵景公寺画的执炉天女,窃眸欲语有动人的表情。这都说明吴道子的宗教画很有生活的真实感。而且有记载,他在长安千福寺西塔院画的菩萨就是画了自己的形貌。由此可知他的艺术创造是有生活基础的。
  三、大胆的想象能力——吴道子画的变相数量既大,变化也多,如:净土变、地狱变、降魔变、维摩变等,具有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气氛。变相中的人物,据说是“奇踪异状,无一同者”。吴道子不仅描绘出各种不同的情景,而且创造了丰富的充沛着力量的人物形象,被誉为“奇踪异状”,他画的人物又被描写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巨壮诡怪,肤脉连结”,可知是激动的,充满了力量的形象。
  吴道子的变相图画中最有名的是地狱变相。地狱变相原为张孝师所创,吴道子用了同一题材,而进行了自己的创造。他的地狱变相“图中一无所谓剑林、狱府、牛头、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种阴气袭人而来,观者不寒而栗。”图中并未描写任何恐怖的事物,然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绪上受到震动。据说他在长安景公寺画的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因而屠夫和渔夫都为之改业,怕因为杀害了生命,将来会在地狱中受制裁。这一地狱变相的画面我们知道得虽不具体,但是从这些描写和记述中可以知道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想象能力的。
  吴道子的地狱变相是宣传佛教的,然而其中表现了“或以金胄杂于桎梏”的景象。这就是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的高官显宦有权利作坏事,而是认为他们作了坏事同样也是有罪的,他们在最后的道德的审判之前应是和任何人一样受到惩处的。
  四、默画及解剖知识的谙熟——吴道子大都是在兴奋的时候对壁挥毫,技术熟练而造型生动,人们认为他一定有“口诀”,即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没有人知道那口诀如何,也就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能够那样自由的挥洒。例如他画丈余的大像,可以从手臂开始,也可以从足部开始,而都能创造出很有表现力的形象,可见他的默画的高超能力和对于人体解剖知识的谙熟。据说吴道子画直线和曲线不利用工具,“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完全是空手描出。又有记载说他作佛像,最后画圆光的时候,“转背浑墨,一笔而成”,“立笔挥扫,势若风旋”,而引起观众的喧呼,甚至惊动了几条街道。
  五、技法特点——吴道子在笔墨技法上的特点主要的有三点。他描绘物象不是很工致的,所谓“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很绚烂的,所谓“浅深晕成”,“敷粉简淡”,而被称为“吴装”,甚至有不著色的“白画”(景公寺的地狱变相)。他在早年作画线纹较细,但后来所用的线条是“蒪菜条”,可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顾恺之等人所擅长的)能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和书法中的草书更接近。
  六、线纹的激壮的律动的表现——吴道子用以组成形象的线纹一向以富于运动感和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评论家的特别注意。他的线纹的表现或被描写为“磊落逸势”(唐·李嗣真),“笔迹遒劲”,“笔力劲怒”(唐·段成式)或被描写为“落笔雄劲”(宋·郭若虚),“气韵雄状”,“笔迹磊落”(唐·张彦远)。线纹是表现手段,而其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助于形成吴道子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所特有的风格。这种线纹本身所产生效果,不应该强调成绘画艺术的唯一的表现目的,然而予以适当的注意也会加强艺术的感染力量。吴道子就是结合着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在运用线纹上也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由以上所引述的各点,可以知道吴道子在作品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和极度紧张的感情的力量。
  吴道子在进行创作时陷入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的状态。传说吴道子嗜酒,往往是在酣饮之后动笔。从吴道子观裴将军舞剑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开元年间裴将军死了母亲,邀请吴道子在洛阳天宫寺画几幅壁画为其母祈福。吴道子要求他表演舞剑作为报酬,于是裴将军脱去了丧服,换上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挥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而后举起了剑鞘,剑直落入鞘中。据说观者有数千人,都为之惊栗。于是吴道子“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吴道子从裴将军舞剑中得到了灵感,而激发起创作冲动,这就说明吴道子在进行创造前是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思想感情。
吴道子的弟子以及对后世之影响
  
  吴道子有一些弟子为他作壁画时充当助手,吴道子自己描线,他的弟子或其他工人替他着色。翟琰和张藏都是经常为吴道子画着色,而色彩浓淡效果良好。吴道子的壁画,据记载也有经过不甚高明的工匠着色而受损的。
  吴道子和他弟子的关系也不只是简单的合作。弟子们也独立的作画,如弟子中最有名的卢棱伽就善于学习吴道子,吴道子并曾授以“手诀”。这些弟子学习吴道子也有些变化,例如杨庭光下笔较细,但也是吴道子门下的高手,他曾把吴道子的肖像画在壁画中间,而引起吴道子的叹服。
  吴道子把“手诀”传授给弟子,而且在绘制壁画的实践工作中以合作的方式使弟子受到训练,吴道子又以各种个人独创的图像样式吸引着周围的画手,所以吴道子在唐代宗教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佛教图像的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吴家样”也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样”的影响的支配,而成为与之对立的样式。”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的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所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宽而松的衣服,后者紧紧贴在身上),也指出线纹表现的不同(前者是运动立体感较强的蒪菜条,后者是传统的铁线描)。曹家样和吴家样的分野也在雕塑艺术中存在。
  吴道子自己也擅长塑像。和他一同学习张僧繇而在雕塑方面发展起来的杨惠之是古代最享盛名的雕塑家。吴道子的弟子中也有雕塑家,如王耐儿,张爱儿。
  吴道子的影响不限于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他的画风在宋代仍为很多画家所追摹向往。北宋初年的宗教画家如王瓘、孙梦卿、侯翼、高益、高文进、武宗元等人都没有完全超出吴道子的范围。而在绘画史的发展上,宗教画自宋代以来,就没有出现重大的改变。可以说中国风格的佛教绘画在吴道子的手中是最后的形成了,直到近代民间画工仍旧奉他为祖师,而且保存着绘塑不分的传统,都不是偶然的。
  卢稜伽是吴道子的弟子中最有成就者,但据说只能勉强达到吴道子的水平,而就力竭而死了。他的作品比较细致,现存的《卢稜伽罗汉图》,只残存三幅。其中降龙的一幅,罗汉端坐石上,双手握杖,置在膝上,全身力量集中在双臂,虽无大幅度动作,但有无穷的镇慑的力量。这是借描写神态,从内在的精神的力量中表现出强大的威力。
  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图》是至今流传的一幅重要的唐代绘画,梁令瓒是精通天文学的道教徒,他的作品据宋代李公麟说很象吴道子。这一幅画是想象中的诸星辰神祇的形象,有的是动物的形象的人格化的变形。

唐代画家阎立本

 

      阎立本(?-673)〔唐〕, 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对绘画﹑工艺﹑建筑都很擅长。祖籍榆林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兄立德,俱擅绘画、工艺和建筑,太宗时任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初兄死,阎立本继承家学﹐尤长绘画﹐而且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阎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曾在长安慈恩寺两廊画壁﹐颇受称誉﹐《宣和画谱》所载宋代内府收藏阎氏作品﹐道释题材占半数以上。他又工写真﹐不少肖像画是为了表彰功臣勋业而创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绘《秦府十八学士图》系表现秦王李世民属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写真﹐图其形貌﹐画卷中对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贞观十七年(643)又奉诏画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烟阁﹐成为继汉代麒麟阁﹑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唐代凌烟阁画像早已不存﹐北宋元佑五年(1090)游师雄曾据流传粉本摹勒上石﹐现尚有少部分石刻画像流存于陕西省麟游县﹐计存萧璃﹑魏征﹑李绩﹑秦叔宝4像﹐皆为全身执笏肃立﹐惜面部形像残毁﹐据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咏及凌烟阁肖像为“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秦琼)﹑鄂公(尉迟恭)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可知是非常传神的。阎立本还曾奉诏为唐太宗画像﹐后经人传写于长安玄都殿东壁﹐一时传为名迹。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曾画《魏征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征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现存传为阎立本作品多为摹本。但从中依然可看到他在绘画上的风格特色。《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故宫博物院)是现存阎立本的重要作品。系反映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唐王朝典章制度﹐派禄东赞到长安通聘﹐要求通过与唐公主和亲而永结和好﹐受到唐太宗赞许的重要事件。作品描绘了唐太宗召见禄东赞的场面﹕一侧画太宗坐步辇上﹐前后由众宫女抬护拥随﹐另一侧画禄东赞在典礼官导引下谒见﹐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太宗的睿智与喜悦和禄东赞对太宗的敬仰之情﹐对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现得真实得体。全图不画背景﹐手法简洁﹐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上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盛举﹐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还有描绘汉至隋代13个不同帝王形像的《古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描绘边远民族及国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萧翼赚兰亭图》(此图有两卷﹐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虽然这些作品与阎立本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时期绘画的风貌。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1

步辇图2
    《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它表现的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作者不遗余力地给以生动细致的刻画,他笔下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全图不设背景,以摹绘人物为主,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从细部描摹来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欲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着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阎立本作品欣赏



帝王图1


帝王图2
  《历代帝王图》简介:绢本设色,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作品描绘的是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帝王之像。画家既注意各帝王的形象,又注意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画中人物皆以铁线描勾画,线条匀细挺拔,布设以朱、黑、白三色对比搭配,晕染柔和,体现出南北朝人物画的脉络体系。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宝藏之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存世有二本,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据专家考证,一为北宋摹本,一为南宋摹本。辽博藏本卷后有明代画家文徵明长跋,定为真迹。此卷不论从内容或形式看,都较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此图从画风分析,也较符合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所说的"博陵之笔缜细"和米芾《画史》中陈述的"皆着色而细"的记载。据此,这幅作品虽定为宋人摹本,但以此来衡量阎立本的艺术成就,以及鉴赏中唐以后的人物画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舫


  周昉字景玄(景元)大历年间(766一785年)任越州长史。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曾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把赵纵的性格和谈笑的神情,都画了出来,他画佛壁画,改变了千篇一律的“三尊式”,创造了“水月观音”形式,较为活泼。但他仍以“绮罗人物”画著称,和张萱一样,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
  现存的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都是唐式仕女图画的典型风格。张萱和周昉开创的绮罗人物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至晚唐仍在盛行。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贵妇人宴游生活片断,与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丽人行》相呼应,一诗一画,均概括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炙手可热的场面。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并有直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题材,如《明皇纳凉图》、《杨妃出浴图》、《明皇斗鸡射鸟图》、《太真教鹦鹉图》、《明皇夜游图》、《明皇击梧桐图》等。



周舫作品集


挥扇仕女图

老子抚琴图卷

演乐图轴



簪花仕女图作品欣赏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仕女画的一次高峰。从画面上作比较,在人物穿插之后,多了一些也许是并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背景。有仙鹤、小兽、湖石、花草。虽不象顾恺之《洛神赋图》那样描绘一个可行可游的实际环境,似乎只限于园林盆景那样的情调,但在现存唐代人物画中却是极难得的处理。仙鹤与小犬的描绘,毛发渲染与梳理十分周到。仙鹤通体皆白,仅颈上间以一丝黑墨,鹤翅排列从虚到实,由内向外,显出画家运用线条的手法既简单又准确。考虑到中晚唐花鸟画已经萌起,象薛稷、边鸾等人的鸟类画在画坛上已颇有盛名,则周昉对仙鹤、走兽描绘得如此丝丝入扣,似乎有个花鸟画兴盛伊始的时代背景在起作用。
  《簪花仕女图》更大的成功还在于它对人物服饰的描绘。在张萱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而在周昉的画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工笔画的特殊技巧,如仕女发髻很高,乌黑光亮。对黑发的渲染肯定是件不太容易做好的事,工笔画的要求是黑而不躁,深而且厚。周昉的渲染正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这一魅力。此外对于仕女披纱的透明效果,服饰的花纹装点,还有深色纱袖中沿边线而勾勒的白线,都是以前工笔画中极少见的特殊技法,即使是一麈拂尾、一柄团扇,也无不精心刻划,精致周密,堪称是件一丝不苟的珍品。至于图上主要人物与侍女形象大小的安排,似乎也是基于突出主要角色的绘画目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