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分享] 孔子与孟子的丧家与绝粮

先说李零的《丧家狗》。这书注定一面世就要受到特殊待遇,孔子再怎么落魄,也轮不到你李零来称其为丧家狗。李零不得不接招,一度搞得比孔子还狼狈,不过李零的还是自个儿赚稳,书畅销了。不像孔子,仕途磕磕绊绊,四处颠沛流离,苦了自家,富了后人。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大家都明白了,其实“丧家狗”之称,不是李零“奖赏”给孔子的,而是一个不知姓名的郑国人向孔子的弟子子贡说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最要命的是,孔子听了子贡转告的原话,居然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人家自己都承认了的事,咱也没必要再争了吧。我佩服李零的是,一篇《孔子世家》,一部《论语》,他偏偏就相中了“丧家狗”这三字,为他的书打扮起来,果然得了好彩头。

  郑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时,正是孔子带着弟子去卫、过曹、适宋之后,孔子本在一棵大树下面与弟子讲礼仪之学,没想到宋国司马桓魋要杀孔子,连那棵树也不放过,派人把它拔了。这种情形,孔子还敢留下来吗,赶紧带着众弟子往郑国奔逃,途中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孤家寡人地立于东郭门,郑人看到他那付疲于奔命的样子,自然就会想起丧家狗。

  其实孔子最落魄的时候应该是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居陈三年,离开陈国,经薄,适卫,在卫国不得重用,到陈,又由陈迁于蔡,居蔡三年。吴伐陈,楚救陈。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聘请孔子。陈、蔡的大夫们怕孔子到楚国后对自己不利,就设计将孔子困死于陈蔡之间。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陈蔡不能用的,你们楚国也别想用。最阴毒的是他们打算就这样灭了孔门,孔子一行被迫绝粮断炊,病的病倒的倒。经常挨孔子骂的那个天性最为直率的弟子子路愤怒地说:“君子亦有穷乎?”我想,子路绝不是因为饿了肚子而愠怒于他的老师,而是愤愤不平于像老师这样了不起的人也会遭遇如此的境遇。可是既便是这样的状态,孔子还是“讲诵弦歌不衰”,可见他真是不坠志向,不辱斯文。

  说起孔子的丧家与绝粮,也会想起孟子的丧家与绝粮之事。孟子与孔子一样,在各国之间游说,口干舌燥地讲“仁政”,三番五次地推行他的“仁者无敌”论。他也不瞅瞅那是个什么时代了,国君们要的是武攻而不是文斗,一个国家要生存,还非得自己的拳头硬。要说不识时务,孟子更甚。孟子偏偏又是个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你要他逶迤顺世,谄媚权贵,那他是宁可选择“以身徇道”的。如此情况,焉得重用?孟子离齐,在书县宿三日,原本是希望齐王能够真心挽留,结果齐王派了个什么不起眼的人来劝孟子留下,孟子看出齐王的不真心,终于心情郁闷地离开了。他那个心情不爽,连弟子充虞也看出来了。孟子的书县之困,与孔子的丧家之困,几乎就是一个翻版了。

  最不利于孟子仕途的事,还有他那个过于直率刚烈的个性,这给他惹下了不小的麻烦。《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一件事情,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吏牺牲了三十三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死难的。杀了他们罢,杀不了那么多,不杀罢,他们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去救,真是可恨。该怎么办呢?”孟子却说:“您的百姓可得着报复的机会了。”那意思不是说,那个不爱民的长官,不是死得活该么?正因为孟子如此的逮着事就不依不饶地痛批,邹穆公翻脸了,不再给予孟子馈赠,孟子被绝粮了(应劭《风俗通•穷通篇》)。看来侍奉君王,时刻会有衣食无保之忧。好好的一个男子汉,受这般腌臜气,也真够丢面子的。

  《孔子世家》的文尾有一句话,司马迁说自己到鲁国,“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我读到这里时,还真是莫名其妙地洒了几颗眼泪。这要么是孔子的经历令人感叹,要么是司马迁太会煽情了,要么就是本人太多情了。与失去理想国的孔子一样,孟子最终也只能与弟子们一起做些文献整理和著书立说的事情。孔子和孟子,能被称为“圣人”,我以为这并不见得是他们的学说如何了得,而是他们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学说寻求着实践的道路,并且百折不挠地固守自己的理想和为人的准则,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当今很难出圣人,因为今人早已学得无比乖巧,对于今人来说,君子固穷,那是扯淡!还不如早晚一两小酒,一左一右两妞来得实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