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家长体罚孩子易引发仇恨

家长体罚孩子易引发仇恨
●“孩子被打,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起不到纠错的作用”
    ●“与孩子好好沟通最重要,要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如果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可选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孩子是父母的财富、私有产品,自古就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说法,直到今天体罚孩子仍是许多新莞人教育孩子的 “法宝”。
    本报上周六刊登了一篇报道:虎门镇一家长,把12岁的儿子小胖反绑在街边的电线杆上示众,原因是孩子偷了钱,称这是“家法”。有群众报警,后经治安员劝说,家长才把小孩放了下来。(详见3月29日A05版)。
    究竟体罚孩子是不是恰当的教育方法?会否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为何家长那一代被打成才了,同样的方法用在这一代却不灵验了呢?我们该如何教育引导孩子……?记者就此采访了东莞市东华医 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任兰振。
    “孩子被打,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起不到纠错的作用”
    “我们很能理解家长迫切教育孩子的心情。但是用打的方式去教育小孩,不可取。尤其是小胖父母这样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在家里私下打要更严重。这种示众的惩罚,是侮辱孩子人格的做法,可以说是粗暴、不文明的做法,不但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违反法律。
    “孩子被打,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反而起不到纠错的作用。”任医师说,像小胖这个年龄,12岁正是第一生理反抗期的阶段,即使不挨打,也会容易对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要做。假如家长做得太出格,比如把他捆绑示众,小孩的逆反心理就会更严重,甚至会引发仇恨情绪。所以小胖被体罚后,‘不肯跟人说话,双眼泛红,怒视着前方’。“孩子不反抗只是觉得暂时没有力量对抗父母,但这种伤害造成的阴影很可能在他长大后爆发。”
    “与孩子好好沟通最重要,要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打孩子真的不好,“但有时孩子怎么说都不听,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一位深有体会的家长有点无奈地说。任医师说,作为父母,常会遇到孩子做错事的情况,此时特别需要冷静对待,不能说脾气一上来,想怎样就怎样。
    “着急,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我们能理解,但是教育孩子前,要想好该用什么方法。因为纠正孩子的错误才是最终目的,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教育,效果才会好。”
    “要与孩子好好沟通,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任医师说,孩子犯错了,比如拿了家里的钱,或在学校表现不好挨了批评,父母不宜有过急的行为。要跟孩子多沟通,假如用自己的方法不行,可寻求周围的人来帮忙,比如孩子的朋友,和他们谈谈,了解孩子的想法,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
    “如果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可选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不少家长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虽然想尽各种办法,对孩子还是束手无策,跟孩子的关系甚至恶劣到无法对话的地步。这种情况下一旦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就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学坏,也容易出现早恋。专家建议家长此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而不是用极端的方法教育小孩,更不能一味放任自流。
    “为啥家长那代被打成才了,如今这一代却不灵了?”
    许多中国家长存在这样的问题:把上一代用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方法直接复制到下一代,所以挨打长大的父母,很自然地会给自己的孩子体罚教育,而且觉得这是最好最凑效的办法。但实际上,体罚已经起不到上一代或更上一代那样显著的教育成效了。为什么呢?
    “主要是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如今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孩子的要求也高了。特别是在东莞这样富裕的地方,孩子有优越感,追求自由的心态更强一些。而且孩子间会互相比较,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心理医生,“我们不反对家长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长需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更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欧美国家体罚孩子属违法行为
    欧美等发达国家,不但反对体罚孩子,更颁布了相关法律,禁止家长体罚孩子,否则家长除了可能遭到牢狱之灾外,甚至会失去孩子的抚养权。英国2005年生效的一项新法案规定,允许父母对子女温和地惩戒,但如果体罚子女过重,家长将面临最多5年监禁的刑罚。 英国教育部一名女发言人说,以前很多英国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过家长用藤条或皮带的鞭打,因此留下心理阴影。在一些寄宿学校,体罚学生更为常见。如今,“虐待(子女)应该受到制裁。我们不再容忍对儿童使用暴力的犯罪行为,”她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