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一剑 当前离线
管理员
罗琦个人资料: 中文名:罗琦 英文名:Qi 生日:6月6日 血型:AB型 星座:双子 身高:165cm 出生地:江西南昌 最受启发的音乐: Jon.Bonjovi 最喜爱的音乐类型:好听的 最崇拜的男艺人:Steve Tyler-Aerosmith 最崇拜的女艺人:太多 最尊敬的人:每一个人 最喜欢的电影:能感动我的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 最喜欢的食物:中餐 最喜欢的服装:好看的,个性的 最喜欢的装饰品:眼镜 最喜欢的动物:猫(但怕动物) 最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站在舞台上 最何厌的一件事:讨厌是一种负面的感觉,试着不去想它 经历: 1991年“指南针”乐队成立罗琦担任主唱 1993年“指南针”推出首张专辑《选择坚强》其中包括罗琦最具有代表性作品:《选择坚强》、《我没有远方》、《回来》 1994年 罗琦离开“指南针”乐队谋求个人发展。 1996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快乐机器》 1998年1月17日星碟公司为她录制完成了《新天》、《让我自己来》、《昨夜有梦》3首新歌,名为《新天》的合辑。 1998年罗琦赴德国 1999年推出专辑第二张专辑《新天》 2004年3周正式签约北京金克木文化 同年3月26日首次亮相人民大会堂,十年经典颁奖晚会嘉宾 同年4月走进五大城市,为戒毒事业义务倡导 同年4月江苏音乐台十年盛典颁奖晚会嘉宾 同年5月26日北京“时光隧道演艺广场”,罗琦歌迷见面会 同年5月底将推出回国后的首张单曲《永恒的一天》 曾经一度担任过Channel[V]非常中国的主持人 罗琦获奖情况: 1994年获中国原创歌曲十大金曲奖、同年获广乐岭南新歌十大金曲奖 1996年获上海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奖《回来》 2004年获江苏音乐台十年盛典,十大金曲奖《回来》 阔别了内地舞台6年之后,在2004年3月26日晚罗琦北京重温昔日的辉煌。 ■13岁时,因为着迷霹雳舞,罗琦被勒令退学,然后还是因为霹雳舞,她又辞去了服装厂的工作,开始演出 ■17岁时,她在北京成名,被封为“中国摇滚第一女声” ■18岁时,她与人发生争执,对方用碎酒瓶将她的左眼刺破。从此,一块纱布成了她的符号 ■20岁时,她受人蛊惑,开始吸食海洛因;1997年,她毒瘾发作被带到派出所,一时间,全中国都知道了她的吸毒丑闻 ■后来,她嫁了个德国老公,在国外过起了巨美的小女人生活,可是有一天陡然发现:失去自我了 ■现在的她,重又站在了舞台上 所以我们都能承担 我一直对女人唱摇滚存有偏见,不说别的,光体力上就觉得够呛。以前曾跟着男生顺便听过罗琦的歌,就因为她是女人的缘故,我从没认真喜欢过她。包括去年开春,见到罗琦时,我也没把她当成什么星。 那时,我刚来北京,还喜爱着北京的晚上,那些幻象般阑珊的灯火,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机器里,渺小虚妄地飘荡着。正好那天罗琦对我说:“这些东西总有一天都会成为过去。” 和罗琦不同,我们这样的人一向是咬着牙齿装乖的孩子,坐在课堂上都要背着手。可能也有过自己的小理想,比如偷抄《五人诗选》,偷听刘文正的《三月里的小雨》曾经是我和小姐妹之间的重大秘密,那时候,我们红着脸地喜欢着这些东西。 罗琦却是那种13岁就为自己做主的人,当然,我不会去设想“如果我13岁就能替自己做主会咋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有时我更相信冥冥中的安排。一位长辈也曾对我说:最好不要给自己做主,因为到头来你会发现,那些自己的选择都会莫名其妙地改变方向。长辈们说过的话,大多被我忘记了,就像我会忘记自己给自己总结的很多人生经验那样。有时候,猛然想起一些话,仿佛生活已经不是真实的,只有这些话才真实地存在过一样。 现在能想起来的不多的几句话都是我爸说的,他说:你要记住了,千万别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还说,每个女孩子年轻时都会有寄托的资本和机会,所以你要警惕。说的时候,他老人家额头青筋暴现。 我发现,如果老天爷给人什么样的性格缺陷,也会顺便给他一种承担这些缺陷的能力。所以,不会再害怕寄托会成空。我相信,罗琦的经历一定不是最凄惨的,只是她经历得比我们多些、重些而已。 那些罗琦的故事,那些我们的故事,似乎都被称量过,恰好是我们自己可以承担的。 罗琦,1975年6月6日生于江西南昌,13岁离家独自闯荡。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一上台就拔G调,富有金属般的穿透力。 17岁在北京成名,被封为“中国摇滚第一女声”。由她担任主唱的“指南针”乐队迅速崛起。 18岁在朋友的生日派对上,与人发生争执,对方用碎酒瓶将罗琦左眼刺破。翌日,左眼球摘除。从此,“一块纱布”成了罗琦的符号。 19岁“指南针”乐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选择坚强》。歌曲《回来》等登上各大音乐排行榜榜首。 20岁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快乐机器》,当那个“戴墨镜的坚强女孩”形象被人们所熟识的时候,受人蛊惑,罗琦开始吸食海洛因。 1997年,罗琦在南京演出时毒瘾发作,被出租车司机带到派出所。一时间,全中国都知道了罗琦吸毒的丑闻。罗琦说:“我不知道歌迷们会怎么想,一想到再不能唱歌了,死的心都有。”那一年,她22岁。 三个月的法定戒毒结束后,罗琦以旅游者的身份去了德国。到德国不到两个月,与德国人罗洋(丈夫随罗琦姓)结婚。罗琦回忆道:“那段小女人的生活,巨美。可是一天陡然发现:啊!失去自我了。” 于是她立志从头开始,在德国杀出一条音乐的路后,罗琦回国,重新寻找自己的舞台。 2004年,罗琦重新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那晚上,参加演出的净是周杰伦、朴树、韩红这样的一线明星。罗琦说:“那天我真害怕啊,怕谁还会认得我啊。” 那晚她是发着抖唱出第一声的:“打开这深夜抚摸寒星光……”当她唱到高音部分的时候,听见了台下的掌声…… 自称双子座、AB型血、四重性格 她斜背着个花挎包,穿条牛仔裙,粉绿衬衣,一头乱发,说:“你想问啥就问吧。不想回答的,我就照直说。” 我和摄影记者在罗琦家楼下给她打电话,强烈要求她打扮得性感点来拍照。她答应着,收拾去了。 10分钟左右,罗琦斜背着个花挎包,穿条牛仔裙,粉绿衬衣,一头乱发,脚下一双“三叶草”,人像安着个弹簧的样子走了过来。 此前我们已经把一个穿黑衣服的成熟女人当成罗琦,冲着她喊了两遍名字,不见搭理,然后回身继续等。 真罗琦来的时候,老远就摇着手和我们打招呼。“嘿嘿”一笑,春天来了。 先问:“是什么星座的?”罗琦答:“双子座、AB型、四重性格。”再问:“这头发是真的吗?”罗琦答:“有真有假,自己猜吧。”数了数罗琦的裙子有六七层,头发有三层。说话间,罗琦把我们带到了她家附近的餐厅。一落座,就把手伸过来要名片。 罗琦问:“是不是我说什么你们就写什么,然后再写些说话时我给你们的印象?”答:“没错,你很专业。”“眼睛的事情,戒毒的事情可以聊吗?”我问。罗琦说:“你想问啥就问吧,不想回答的,我就照直说。” 罗琦告诉我,她13岁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唱《路灯下的小女孩》的时候,台下的人都乐了,把她当个小童星,那时正流行秀兰·邓波儿。对面的她笑着说着,嘴角闪出两个窝,依稀是20年前那个混在大人中间,在各式各样小城镇的小舞台上唱歌的小童星。 “真快啊,像做了一场梦。”罗琦说。 13岁,跟着草台班子四处走穴 因为着迷“霹雳舞”,她被勒令退学,还是因为痴迷“霹雳舞”,她又辞去服装厂的工作,开始走穴演出,跳舞、唱歌…… 9岁那年,罗琦的父母离异。按照法院的判决,罗琦由母亲抚养,但其实她一直跟着外婆过。 13岁的时候,因为迷上“霹雳舞”,成天用课本挡着,在课桌下研究那个“过电”的手势是怎么做出来的。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厉害,按照罗琦自己的说法就是“很快就成了个‘小坏头儿’”。校长劝罗琦退学,她就签字了。签字完毕才去跟母亲讲。母亲知道时,已经晚了,想:“闺女大了,总得会门手艺,讨口饭吃。”于是就将罗琦安排在自己工作的那家服装厂,罗琦干的活是负责缝袖子。 没缝几天袖子,罗琦一想:“唉,我退学是为了跳‘霹雳舞’,要是退学就是为来缝袖子,岂不是亏大了?”然后,趁母亲放松了警惕,就“腾”一下逃跑了。那时有很多视罗琦为“榜样”的小伙伴,一致认为罗琦干的事情是他们想干而不敢干的,就罩着她,收留她带她回家住。罗琦母亲来问:“可见着我家小罗琦?”一律说:“没见着,没见着。” 最后,母亲说:“行,那你转告罗琦,她赢了,叫她来见我。”“然后,我就光明正大地跳起了‘霹雳舞’。”罗琦说着,摇晃着肩,比了个蒙古族舞蹈里摔跤的动作,“小坏头儿”的模样立刻活现出来。 不久,罗琦小学时的小班长,介绍她去一个走穴的演出队。从此罗琦跟着这个草台班子,从南昌坐公交车再转乘小巴士,去到了一个小县城,安营扎寨开演。一天就3块钱,一个月后,见到白米饭就咽口水。 跳了几天“霹雳舞”,罗琦觉得唱歌的人更神气,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台口学别人怎么唱。终于,那天,那个歌星病了,罗琦就去找团长说自己也可以唱。就这样,她发着抖站到了舞台上,对着话筒唱了生平第一支歌《路灯下的小女孩》。 16岁攒钱到北京,自荐唱摇滚 罗琦冷不丁听到了邦·乔维,一下就爱上了摇滚乐,然后就一门心思攒钱到了北京,还毛遂自荐找到了崔健的经纪人。 后来,罗琦跟着两个朋友到了福建,在各式各样的歌舞厅里唱歌,慢慢地感到了心慌。 一想到每一天都将重复昨天的那些歌,“我祈祷……什么的,都快哭了”。一天,在一个朋友那里冷不丁听到了邦·乔维的歌,罗琦并不知道这种歌叫“摇滚乐”,但知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那个朋友告诉罗琦:“这种音乐叫‘摇滚乐’,摇滚乐只有北京才有。”然后,罗琦开始攒钱,准备来北京。那段时间,大家都在帮罗琦攒钱,通常是她在舞台上唱,哥儿几个就在台下帮罗琦拉花篮,拉点歌。朋友们说:“要帮帮小罗琦,她想攒钱去北京。” 一年后,罗琦揣着一万块存款,拎着个包就来北京了。来的时候没有一个熟人,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只是在心里嘀咕:“我跟你死磕了,我就是要留在这里!” 1991年的元旦晚上,罗琦摸进马克西姆餐厅的崔健的party。她说:“当时一下子就被吓呆住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老外。”镇定之后,罗琦问身边的人:“怎样才能像崔健那样?”身边的人告诉她:“找崔健的经纪人王晓京啊。”“哪个是王晓京?”罗琦继续问。 然后,她走到王晓京面前,毛遂自荐:“你可能不知道我,我是从南方来的歌手,你有兴趣听听我唱的歌吗?”王晓京摸着鼻子,看了看罗琦说:“明天下午到我们公司来吧。” 第二天,罗琦站到了王晓京、王迪、梁和平的面前唱了她的“成名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当时,正好有个从成都来的乐队,缺个主唱,王晓京安排罗琦跟这支乐队合一下,一下就合上了,这就是后来的“指南针”乐队。这时罗琦只有16岁。 罗琦很怀念那几年这个圈子的氛围,说王晓京的时候,仍然叫他“晓京哥”。罗琦说,晓京哥很不容易,组了个乐队,眼看要火了,又发生了后来的事。 18岁,她失去了左眼 罗琦不打算用眼睛假体,她发现她还可以继续唱歌,而且人们并没有因为她眼睛的缺陷而不喜欢她。 罗琦说的“后来的事”,就是不久后发生在朋友生日那天的事。那天,罗琦和别人发生争执,那人用一只碎酒瓶,刺向了罗琦的左眼。第二天,18岁的罗琦在同仁医院实施了左眼球摘除术。说起这件事,罗琦已经很平静了,因为她相信“时间会治愈所有创伤”。 罗琦说:“眼睛没有了,生命还在。一切都会过去,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我可能用的时间不算长。”当罗琦发现,她还可以继续唱歌,而且人们并没有因为她眼睛的缺陷而不喜欢她的时候,她便相信自己可以用嗓子来让人们忽略她眼睛的残疾。 很长一段时间,罗琦以“一块纱布”的形象站在舞台上。她说:“我其实是在训练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后来,即使是有了眼睛假体,罗琦也没用,她总觉得自己的身体里没必要有一个假的东西。“我的身体是自然的。当自己接受这个缺陷之后,人们就自然地接受了我。我要老缩手缩脚的,人们也不会用正常眼光看我的。” “说糙点吧,就是爱怎么样怎么样。”说完,罗琦换了个话题。 无论如何,吸毒都是错的 吸毒的人最不能面对的是周遭的歧视,罗琦说:“我们只是生病了,非常需要别人拉一把。” 是否因为眼睛的缘故,才沾染上毒品的?对于这个“借口”,罗琦不做任何解释。她说:“年轻的时候尝试了一些不该尝试的东西,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都是错的。”罗琦相信去德国对她戒掉毒品非常关键。在那里,她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她的人。她说:“身体的瘾并不难戒,难的是心。吸毒的人最不能面对的是周遭的歧视,在大多数人眼中,吸毒的人连杀人犯都不如。”所以罗琦坚信:“我们只是生病了,非常需要别人拉一把。” 罗琦告诉我,一个德国医生在知道她没有医疗保险的情况下,愿意替她治疗。很多人对她说,你只是走迷了路,要自己走回来,你要相信我们会帮助你。 在这样一些“源源不断的爱和鼓励”下,罗琦一天天好起来,最终彻底戒掉了毒瘾。 回国后,罗琦向公司提出想到“南京戒毒所”看看。因为对罗琦来说,“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地方”。在罗琦看来,这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但公司却进行了炒作。 至今,罗琦仍为这件事感到伤心。她说:“当时,有30多家媒体在盯这件事,去南京前一个月就被炒得沸沸扬扬了。” 后来去的时候,看到那个场面,到处是鲜花和标语,罗琦一下子就心酸了起来。我问她:“是不是因为看到了他们(戒毒的人)的原因?”罗琦很自然地把“他们”纠正为“我们”。她说:“是因为我们觉得你们玩完就走人,我们还得继续呆下去啊。”所以,罗琦相信,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们的好,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呆着,自己慢慢去想明白挺好的。 她说,她不介意当“戒毒大使” 有媒体策划要让罗琦和当时扭送她到派出所的出租车司机见面,感谢人家,罗琦对此很鄙视。 现在回想起来,罗琦发现“南京时期”好笑的事太多了,她哭笑不得地说了两件: 其一:“因为我,南京戒毒所被评了个一级单位哩。” 其二:居然有媒体策划要让罗琦和当时扭送她到派出所的出租车司机见面,叙叙旧,外加感谢。 对第一桩事情,罗琦随便一说。第二桩事情,罗琦狠狠地笑了一顿。因为,她并不像某些媒体吹的那么“高大”。罗琦说:“一听这个叙旧的主意,我就怒了,说,谁要这么干,我跟他急。这戏导得也忒假了。”罗琦很鄙视地撇着嘴说,那个司机把她送进派出所后,领了两千块奖金就走了。而且司机是偷偷地把她诓进去的。罗琦一再强调:“我要戒是我自己的事,他为了两千块奖金把我塞进去,是人品问题。” 于是,对那出想让罗琦与司机叙旧的戏,她实在不能奉陪了。 罗琦说,她并不介意当“戒毒大使”,虽然她更看重自己是一个音乐人的身份。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愿意当这个例子,告诉年轻人:“有些东西可以尝试,但有些是一定不能试的。” 这些想法,是她在德国期间一点一点想明白的,罗琦说:“当年,从戒毒所走的时候,拎着一蛇皮口袋歌迷的信。那些信,我在德国看了一年。” 干不成事业,就回家当小女人 罗琦的老公是德国人,两人一见钟情,第二次见面罗琦告诉他自己正在戒毒,第三次见面,他就向罗琦求婚了。 罗琦的老公是德国人,是她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起吃饭时认识的,基本属于一见钟情。第二次见面罗琦比划着,告诉他:“我正在戒毒。”第三次见面,德国青年就向罗琦求婚了。罗琦说:“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我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女孩吧。” 嫁给这个德国人后,罗琦开始慢慢适应德国的生活。刚开始,经常迷路,打电话向老公求救,电话那头的那个人比划着问:“你在哪里?”电话这头的这个人比划着喊:“我要知道我在哪里,还求什么救!” 慢慢的对柏林的所有马路熟悉之后,罗琦就开始想唱歌这件事。老公罗洋遂将罗琦的唱片刻成很多碟,陆续寄给唱片公司。最终,她找到了制作人,然后还开始含着筷子朗诵英文歌词,再突然把筷子拿掉,这样就能打开口腔,唱出没有口音的英文歌了…… 罗琦在德国的第一场演出,是当制作人汉诺的“神秘嘉宾”。说到那次演出,罗琦有些激动,事实上,说到任何演出,罗琦都有些激动。她说:“当时在场的没有第二个中国人,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的过去,当我用英文唱出第一声的时候,我知道,我可以重新开始了。” 现在,罗琦回国快两年了,她和老公都有各自的事情,所以只能飞来飞去,有时她去德国,有时她老公来中国。 罗琦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张新专辑,但是她说:“如果干不成事业,就回家当小女人。” ■印象 一切都会过去 一 去年冬天,在窦唯和“不一定”的演出现场,见到罗琦。 那天晚上,罗琦即兴地唱了一首无词歌,刚开始她和着音乐低声哼唱,后来就开始走高音,直到高音阶段才让台下的人认出了她。身边有几个人开始谈论着“罗琦”这个名字。 唱完后,罗琦下来和我聊天。记得那天她说:“当了明星不见得就幸福,这所有的都会过去。” 当时我知道了一些眼前这个女人经历过的事情,但却不知道她会这样地说,她说一切都会过去。在我看来,这是一句比任何伤心的话更叫人伤心的话。 二 后来经常遇到罗琦,说了很多话,说的都是些和音乐无关的东西,我甚至忘记了她是一个明星,只觉得她是个有些敏感的普通人。 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不同的人,他们打量着罗琦,仿佛是在打量一件陈年往事;他们谈论着罗琦,也只是像谈论一个符号一样地念着这个老名字。罗琦身边有时有很多的朋友,有时只是一个老熟人和她一起喝酒,这样的时候,生活看上去有些寥落。 一天,和单位的一位老同志聊天,这个老同志说他对“摇滚”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只知道个罗琦,喜欢她的那首《回来》。 上周四,开完部门会议后,我和同事打一辆出租车回家。一上车,听到了久违的罗琦的声音,出租车司机放着“指南针”的《随心所欲》。 司机告诉我们,他一直喜欢罗琦的歌。我问:“如果写她的故事你感兴趣吗?”司机笑着“嗯”了一声。 于是我决心顺着罗琦经常去玩的那几个地方找她采访。 三 罗琦相信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理由是:我人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是独立选择的结果,所以无论自己有钱没钱,都是幸福的。总结下来,她坚信人的幸福取决于:一,人一定要活得特明白;二,女人一定要独立。 四 我问罗琦想到过还会有那么多人记得你么?罗琦笑着点了下头。然后她说:“我想拜托你通过你们报纸谢谢他们。”这句话她说得很艰难。 采访结束后,罗琦约我上她家去听她的新歌。经过楼下院子的时候,她指着一座五颜六色的儿童滑梯告诉我:“晚上我会来玩这个,白天不敢。” 罗琦打开电脑,先上了QQ,只要她在家,就会挂在QQ上。音响里放起了英文歌,罗琦提醒道:“快听,是我。” 我没有远方 词:洛兵 曲:周迪 迷失在高楼大厦钢筋围墙 找一点遗漏下来的阳光 没有天空我恍恍惚惚 眼中闪过一片一片都市的疯狂 那么多彼此缠绕相同欲望 都急急忙忙把我来阻挡 追逐着我所有恐惧目光 冷冷嘲笑我那些无助的惊慌 看看感觉一天天在苍老 看看城市不能不流浪 只想去到梦中停留的地方 看看我的模样 我要远方(你不能去远方) 我要远方(这是你的天堂) 还我翅膀(我想要去飞翔) 脚下就是远方 那么多彼此缠绕相同欲望 又同样出没在那土地上 驱赶着我那些恐惧目光 冷冷嘲笑我那些无助的惊慌 我要远方(哪里才是远方) 我要远方(哪里才是天堂) 还我远方(无处躲藏) 世界都一个样
huangpeihua 当前离线
家园秀才
TOP
风儿 当前离线
家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