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茶文化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茶的传播

茶在我国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
  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左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左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朮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叶向国外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
  
土耳其茶叶加工厂
土耳其的茶农在为茶树剪枝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茶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请参见下图。
  
由陆地传播的“CHA之路”
广东 cha
北京 cha
日本 cha
蒙古 chai
西藏 ja
伊朗 cha
土耳其 chay
希腊 te-ai
阿拉伯 chay
俄国 chai
波兰 chai
葡萄牙 cha
(注:后面的为茶在当地的读音)
 
由海上传播的“TE之路”
福建 te
马来 the
斯里兰卡 they
南印度 tey
荷兰 thee
英国 tea
德国 tee
法国 the
意大利 te
西班牙 te
丹麦 te
芬兰 tee
(注:后面的为茶在当地的读音)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茶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 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 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 《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 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 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日本,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 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 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 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唐 代 名 茶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9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王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顾诸紫笋又名顾诸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其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楠木茶又木茶,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廪茶最著名,其次还有林茶。
邕湖含膏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蒸青散茶,仙人掌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郡(现陕西安康、汉阳)。
紧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寿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天目山荼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姚)。
歙州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
仙茗产于越州余姚瀑布泉岭(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鳞)甲、蝉冀产于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温江灌县一带),属著名的蒸青散茶。
州茶产于邛州的临邛、临溪、思安等地(现四州温江地区)。出产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散茶。
泸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沪州纳溪(现四川宜宾泸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产于汉州广汉(现四川绵竹)。
界桥茶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茶岭茶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建南平)。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元 代 名 茶

  
据元代马端陆《文献通考测其他有关文史资料记载的元代名荣计有40余种。
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产于建州(现福建建既)和剑州(现福建南平)。
泥片产于虔州(现江西赣县)。
绿英、金片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早春、华英、来泉、胜金产于歙州(现安徽歙县)。
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产于潭州(现湖南长沙)。
大石枕产于江陵(现湖北江陵)。
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开卷、生黄翎毛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
双上绿芽、小大方产于澧州(现湖南澧县)。
东首、浅山、薄侧产于光州(现河南潢川)。
清口产于归州(现湖北秭归)。
雨前、雨后、杨梅、草子、岳麓产于荆湖(现湖北武昌至湖南长沙一带)。
龙溪、次号、末号、太湖产于淮南(现扬州至合肥一带),均为散茶。
茗子产于江南(现江苏江宁至江西南昌一带)。
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产于饶州(现安徽浮梁、贵池、青阳九华山一带)。
龙井茶产于杭州,属散芽茶。
武夷茶产于福建武夷山一带。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明 代 名 茶
   

  
明代因开始废团茶兴散茶,所以蒸青团茶虽有,但蒸青和炒青的散芽茶渐多。据顾元庆《茶谱》(1541年)、屠隆《茶笺》(1590年前后)和许次纤《茶疏》(1597年)等记载,明代名茶计有50余种。
蒙顶石花、玉叶长春产于剑南(现四川雅安地区蒙山)。
顾诸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碧涧、明月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火井、思安、芽荼、家茶、孟冬、夷(原字左有金旁)甲产于邓州(现四川温江地区邓县)。
薄片产于渠江(现四川从广安至达县)。
真香产于巴东(现四川奉节东北)。
柏岩产于福州(现福建闽候一带)。
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
阳羡茶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举岩产于婺州(现浙江金华)。
阳坡产于了山(现安徽宣城)。
骑火产于龙安(现四川龙安)。
都儒、高株产于黔阳(现四川泸州)。
麦颗、乌嘴产于蜀州(现四川成都、雅安一带)。
云脚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绿花、紫英产于湖州(现浙江吴兴一带)。
白芽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
瑞草魁产于宣城了山(现安徽宣城)。
小四岘春产于六安州(现安徽六安)。
茱萸寮、芳蕊寮、小江团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先春、龙焙、石崖白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绿昌明产于建南(现四川剑阁以南)。
苏州虎丘产于江苏苏州。
苏州天池产于江苏苏州。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
皖西六安产于安微六安。
浙西天日产于浙江临安。
罗介(原字左有“山”)茶又名介(原字左有“山”旁)茶,产于浙江长兴,与顾渚紫笋类同。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
云南普洱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
歙县黄山又名黄山云雾,产于安徽歙县、黄山。
新安松罗又名徽州松罗、郎(原字左有“王”旁)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北乡松罗山。
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产于浙江余姚。
石埭茶产于安徽石台。
瑞龙茶产于越州卧龙山(现浙江绍兴)。
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荼产于越州(现浙江绍兴)。
石笕茶产于浙江诸暨。
分水贡芽茶产于浙江分水(现浙江桐庐)。
后山茶产于浙江上虞。
天目茶产于浙江临安。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
雁荡龙湫茶产于浙江乐清雁荡山。
方山茶产于浙江龙游。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清 代 名 茶
   
  
   清代名茶,有些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有些是新创的。在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产生了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茶叶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国至今还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
清代名茶计有40余种。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产品统称“奇种”,是有名的乌龙茶。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
自徽州松罗又名郎(原字左有“王”旁)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属细嫩绿茶。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杭州,属扁形炒青绿茶。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有普洱散茶与团荼、饼茶等,前者居绿茶,后者属后发酵黑茶。
闽红工夫红茶产于福建省。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一带,属工夫红茶。
婺源绿茶产于江西婺源,属炒青眉茶。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石亭豆绿产于福建南安石亭,属炒青细嫩绿茶。
敬亭绿雪产于安徽宣城,属细嫩绿茶。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属圆螺形细嫩绿茶。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属单片形细嫩绿茶。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太平,属细嫩绿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紫阳毛尖产于陕西紫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舒城兰花产于安徽舒城,属舒展芽叶型细嫩绿茶。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属扁芽形炒青细嫩绿茶。
泉岗辉白产于浙江嵊县,属圆形炒青细嫩绿茶。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属细嫩绿茶。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属针形黄芽茶。
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一带,属著名乌龙茶。
苍梧六堡茶产于广酉苍梧六堡乡,属著名黑茶。
屯溪绿茶产于安徽休宁一带,属优质炒青眉茶。
桂平西山茶产于广西桂平西山,属细嫩绿茶。
南山白毛茶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思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属细嫩蒸青绿茶。
天尖产于湖南安化,属细嫩芽茶。
政和白毫银针产于福建政和,属白芽茶。
凤凰水仙产于广东潮安,属乌龙茶。
闽北水仙产于福建建阳和建瓯,属乌龙茶。
鹿苑茶产于湖北远安,属细嫩黄茶。
青城山茶、沙坪条产于四川灌县,属细嫩绿茶。
名山茶、雾钟茶又名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名山,属细嫩绿茶。
蛾眉白芽茶产于四川娥眉山,属细嫩绿茶。   务川高树茶产于贵州铜仁,属细嫩绿茶。
贵定云雾茶产于贵州贵定,属细嫩绿茶。
湄潭眉尖茶产于贵州湄潭,属细嫩绿茶。
严州苞茶产于浙江建德,属细嫩绿茶。
莫干黄芽产于浙江余杭,属细嫩绿茶。
富田岩顶产于浙江富阳,属细嫩绿茶。
九曲红梅产于浙江杭州,属细嫩工夫红茶。
温州黄汤产于浙江温州平阳,属黄茶。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现代名茶
   

  
        中国现代名茶有数百种之多,根据其历史分析,有下列三种情况:
有一部分属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思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祁门红茶等;
         另一部分是恢复历史名茶,也就是说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生产或已失传的,经过研究创新,恢复原有的茶名。如休宁松罗、涌溪火青、敬亭绿雪、九华毛峰、龟山岩绿、蒙顶甘露、仙人掌茶、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蒙顶黄芽、阳羡雪芽、鹿苑毛尖、霍山黄芽、顾渚紫笋、径山茶、雁荡毛峰、日铸雪芽、金奖惠明、金华举岩、东阳东白等等.
              还有大部分是属于新创名茶,如婺源茗眉、南京雨花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天柱剑毫、岳西翠兰、齐山翠眉、望府银毫、临海蟠毫、千岛玉叶、遂昌银猴、都匀毛尖、高桥银峰、金水翠峰、永川秀芽、上饶白眉、湄江翠片、安化松针、遵义毛峰、文君绿茶、娥眉毛峰、雪芽、雪青、仙台大白、早白尖红茶、黄金桂、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八仙云雾、南糯白毫、午子仙毫等等。
             近年来,全国各茶区十分重视名茶的开发研究,新创名茶层出不穷,加之全国各地各种名茶评比活动,诸如评比会、斗茶会、展评会、博览会、品尝会等等,更促进了名茶生产的发展。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中国茶坊的文艺复兴

数年前在京沪等地遍地开花的大众化茶坊已经大部分消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为白领小资所钟情的高档茶坊。
  木制的浅色矮桌,带竹柄的茶匙,盖在上面的银色布盖,低缓优雅的传统音乐,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一份精致。门口挂着红灯笼,上面用传统书法写着“茶”。“樱花三月”茶坊以其高雅的格调,清新的设计博得了北京白领新贵们的欢心。下班后,约三两知己,泡一壶好茶,聊聊天,这对于在职业场上辛苦拼杀的白领们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形式。又或者把生意伙伴约到茶坊,边品茗边谈公事,没有饭店的喧闹,既有品位又轻松自在。高档茶坊的出现无疑吻合了小资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精致有品位。
  “清心居”的侧重点放在--茶是种健康饮料。这种在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饮料意味着清心寡欲,健康和长寿。“清心居”的店员说:“我们的顾客都希望重新体会传统,尤其是年轻的顾客。”
  能常在此类茶坊里坐坐的绝不是像王大爷那样的退休工人,一壶普通的绿茶要40到120元人民币,一壶特级的乌龙茶要价1680元,这样的消费一般的工薪阶层是无法承受的。王大爷说:“我一个月只有800元的退休金,今天的茶坊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太贵了。”王大爷和他的老伙伴们回忆起老式的茶坊:“那时我们泡五分钱一壶茶,就可以整天在那里打牌,下棋聊天。”文化大革命后重新开张的第一个茶馆是为了纪念著名作家老舍。那时人们在那里可以欣赏京剧,魔术,杂技和相声。
  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开始复兴,也渐渐走向世界。位于德国南部的曼海姆的路易森公园自去年开始也有一个中国茶楼,仿古的建筑,明清是的家具,加上中国庭院式的小桥流水,吸引了很多德国客人。茶坊提供各种来自中国的茶和点心,并出售中国工艺品,据称每日进出公园的游客大部分会到这个中国茶楼品茗休栖,体会一下来自遥远的中国风情。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3、“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