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全国城市地图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宝石蓝
fervor
jeans
uchome
fashion
greenwall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IT家园
»
人文社科
» 北京故宫馆藏猿猴造型图案的文物[74P]
返回列表
发帖
莎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莎木
当前离线
UID
3119
帖子
549
精华
16
积分
199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3
最后登录
2009-6-23
贵宾
帖子
549
积分
1990
注册时间
2006-6-23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10-7 22:38
|
只看该作者
北京故宫馆藏猿猴造型图案的文物[74P]
前 言
猴是与人类最有亲缘关系的动物,自古以来,猿猴就以其灵活机敏而深得人们的喜爱。享誉天下的美猴王孙悟空寄寓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意志和勇敢斗争的精神,他神通广大,除魔降妖,体现了佛、道二宗思想的结合,是家喻户晓的猿猴形象。在中国古代十二生肖中,猴为其一。以12种动物纪月的古历见于《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即属猴。至于以12种动物计一日之12时则始自前汉,与申猴时对应的是15~17时。又因为“猴”与“侯”谐音,猴便成了加官进爵的象征,如以鹊、鹿、蜂、猴组合寓意“爵禄封侯”,以老猴背上驮一小猴象征“辈辈封侯”等。猿猴生性可爱,活动敏捷,又通人性,这一聪明顽皮的动物形象也一直是工艺装饰素材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
凡此种种,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便有了我们今天可见到的各种以猿猴为造型和图案的文物。我们从故宫博物院陶瓷、绘画、玉器、竹木牙角、钟表等各类以猴为题材的文物中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47件,从宗教、生肖、民俗、装饰四个角度作一展示,祈愿大家金猴献瑞幸福吉祥!
先民的信仰—猴与佛、道二教
猴的体态轻盈,行动敏捷,在古人有关登天的想象中,猴是最重要的对象。三峡一带民间传说古时有马桑树,其根植于地,梢耸于天。一日群猴攀树采果,竟至其顶升天而去。这可能是人类寄托于猴身上的最原始的对于得道成仙的向往。道教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宗教,其著名的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之第六宿觜宿以猴为象征,第七宿参宿以猿为代表。佛教的猴王本生故事,讲的是一位为了使百姓免遭屠戮自动让位于暴君隐居山林的国王,在猴王的帮助下救回妻子重登王座的故事。西藏有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体现了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据说有一只猴子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与山中女妖结婚,生下小猴,经过观音菩萨的帮助最终变成了人。在更为活跃的民间的“百神庙”中,最著名的是有关孙悟空的传说。故事的原型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后经一系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经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的流传,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孙悟空聪明勇敢,无所约束,表现出追求自由的意志和勇敢斗争的精神,先与道教的玉皇大帝、二郎神等无畏抗争,后又进入佛教神殿中为唐僧取经护驾,一路与妖魔鬼怪拼杀。可见,猴一直是佛、道二教借以宣教的形象。
佛传造像龛 18世纪 内地 黄铜质 高23cm
造像龛中心为施触地印的释迦牟尼佛。此龛雕刻了释迦牟尼一生的若干故事,包括腋下诞生、树下成道、降伏魔军、初转****、忉利天说法、舍卫城神通、降服疯象、涅槃等事迹。其中龛外最下一尊佛垂足坐,双手托宝瓶,表现佛受猴王施蜂蜜的故事。龛楣外有施各种手印的坐佛和立佛形象,表现的释迦牟尼成佛后在菩提树下用不同的姿势继续观想了7个星期的场景,这六尊佛代表佛在不同的星期之间的形象。
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三尊像 12世纪 西藏西部 黄铜质 高31cm
居中的文殊菩萨右手举剑,左手牵莲枝,莲花上置般若经卷;左侧的金刚手菩萨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铃;右侧的观音菩萨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牵莲枝。文殊菩萨的背光顶上为金翅鸟形象,两侧为摩羯鱼。三主尊立于莲花枝干上,两卷枝上各站一鸟,主干和左侧旁枝上各有一只猴子嬉戏攀援,令人联想到西藏有关藏族起源于观音化猴的传说以及佛本生中猴王本生的故事。无论这个画面是否与这两个故事有关,但是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在佛教金铜造像中较少而多见于唐卡中。三位菩萨发髻扁平,身体瘦长,姿态僵直,线条拙朴,是藏西艺术的早期特色。
青玉带碧玉座雕猴鸟听经佛山 清 通高14.3cm,座高8.3cm
山子以青玉制成,下带碧玉座。山子正面雕佛祖坐于蒲团上讲经说法,一弟子旁立,山上的大鹏及猿猴皆面向佛祖作聚精会神听经状。此作品描绘释伽佛在灵鹫山说法、万物聆听的情景。碧玉座雕成海水江涯形。
青花西游记人物炉 清康熙 高15.8cm,口径19.5cm,足径15.4cm
炉敞口,束颈,鼓腹,宽圈足,足内绘一叶形花押款。外壁绘西游记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图。悟空、八戒、沙僧各持兵器,表情严肃,摆出战姿,欲对付面前白骨精的3个化身,唐僧则背对他们默念佛咒。空白处以山石、树木、花草点缀。此炉青花浓淡有别,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孙猴镶料米珠点翠头花 清 长15cm
这件头花挺为银质,簪首为用铜丝、红珊瑚珠、绿色料珠制成的手执金箍棒、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形象,灵巧生动,别具情趣。这种以神话人物为造型的头花在清宫琳琅满目的头花中别具一格。
纪时的标识—猴与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亦称十二时。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竹简《日书》中记载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十二生肖,只不过与后来通行的并不完全一致。考证十二生肖的渊源,当和周代驱除疫鬼的大傩礼仪相关,《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驱疫。其仪……十二兽有衣毛角……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自此十二兽见于文献。东汉时期,伴随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人们逐渐开始用十二生肖来代表古代历法上的十二地支,组合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既表示干支纪年,又说明某一年份的属相。至于以12种动物计一日之12时,自前汉始,其法为分别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对应一日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申猴时则为15~17时。这种以动物纪时辰的方法也流行于藏、苗、彝、纳西、哈尼、羌、黎、土家等民族的古历法中,可以说是古代汉藏语族的一种通例。
青石十二生肖--猴 唐 高37cm
猴首人身,圆头,双眼圆睁,尖嘴,张口,两腮微凹,直立于椭圆形台上。身穿袍服,衣袖宽大,几乎覆盖了整个身体的前部。石质生肖俑目前所知不多,在陕西唐肃宗建陵及北京曾有出土。
陶十二生肖--猴 唐 高24cm
猴首人身,眼睛向上,尖鼻,张口,长颈,身穿窄袖衣,腰中系带,双手拱于胸前,下身著裤,直立在方板上。表情滑稽,惹人发笑,猴子顽皮可爱的神情被刻划得淋漓尽致。
陶十二生肖--猴 唐 高20.5cm
猴首人身,圆头,尖嘴,瘦颊,身穿宽袖大衣,直立。按照唐朝典章制度,九品至一品官员死后都可以随葬十二生肖,其排列以子鼠居北,自北向东转向南再折向西,鼠、马成子午(南北)线,申猴位置于西南。十二生肖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合在一起,起避邪镇墓的作用。
白玉十二辰--猴 清 高4.3cm
猴呈坐姿,着宽袖大袍。左手持棒,右手拿环,表情怪异,形象生动。猴在十二生肖中居于西南方,属申位。
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铜铸猴首(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 通高45.7cm,重6.55kg
此为圆明园海晏堂西洋楼大水法十二时生肖像中代表申时的猴首铜像,每天15时至17时喷水。铜兽首采用宫廷中专用的铜铸制,色泽深沉,制作极为精细。猴首上的绒毛等细部皆雕錾而成,清晰逼真,特别是表现皮毛的细线雕与为表现皮肤磨出的光面产生出既有明暗对比又富质感的效果。眼部的处理亦甚得法,目光炯炯,精气逼人。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大水法图册 清 铜版画 纸本 20开 纵55cm,横78cm
此套铜版画册描绘的是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画册采用全景式构图,运用了西洋的焦点透视画法和中国传统画不拘于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方法,场面宏阔,构图复杂,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富丽豪华,表现了这座西洋楼宏伟奢华的格调,为后人了解焚毁前的海晏堂提供了极好的资料。其中喷水的十二生肖雕像更是形态各异,代表申时的猴像手持一棒,令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雍正款青花十二生肖鼻烟壶 清雍正 景德镇制造 口径1.7cm,高6.6cm
鼻烟壶方唇,直口,短直颈,长椭圆腹,矮圈足。整器施亮白釉,足跟露胎。外壁正中以青花绘十二生肖图案,颜色淡雅可爱。其中猴子居画面正中部位,呈倚坐状,双臂前伸,回首。底部青花楷体横书“雍正年制”四字款。配锡底嵌珊瑚盖,下连骨匙。
吉祥的憧憬—猴与民间风俗
《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其中侯为五等爵位之第二等,因“猴”与“侯”谐音,故猴成了封官进爵的象征。人们以猴寄托对仕途的期望,例如大猴背上驮个小猴,象征“辈辈封侯”;“马上封侯”表现的则是在马背上坐着猴子;“封侯挂印”是表现一猴在枫树上摘取枝上所挂的一印,意为大权在握。
白猿献寿又使猴成为祝福长寿的象征。我国古代曾有视白毛动物为祥瑞之说,《太平御览》引《抱朴子·玉策篇》:“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所以古称白鹿为瑞兽,白猿亦是。桃本为一种水果,然在传说仙境中生长的桃树,三千年一结实便成了仙桃。人们将“白猿”与“仙桃”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猿猴手捧仙桃即为白猿献寿,寓意长寿。
始建于唐朝的白云观为我国著名道观之一。清代,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前来参加庙会的人们都热衷于到观寺的大门前寻找雕刻在汉白玉上的两只小石猴,无论大人小孩都竞相触摸,希冀的是新的一年吉祥、祛病、长寿。在这里,猴又成了能使人们逢凶化吉、祛病延年的祥瑞动物。
茄皮紫釉马上封侯砚滴 清康熙 景德镇制造 宽5cm,高4.5cm
砚滴的整体造型为一猴蹲骑在一匹卧着的马背上,马背有一凹槽,为砚滴的盛水部位。马四肢曲卧,回首侧顾,施茄皮紫釉;小猴施白釉,双眼圆睁,表情十分可爱。此砚滴造型取“马上封侯”之意。
《蜂猴图》轴 清 沈铨 绢本,设色,纵184cm,横96.6cm
沈铨的绘画主要继承黄筌画派精工富丽的画法,并融合多种绘画技法而形成自己的风貌。他的花鸟走兽画对后世影响显著,尤其对日本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图绘一猴在树上捅蜂窝,两猴在树下观望,情节紧张而有趣。蜂、猴的谐音为“封侯”,这种具有吉祥寓意的景物是沈铨特别喜爱的题材。
自识中提到此画仿效宋代画猿猴大师易元吉的笔法。背景山石描绘随意,点苔先用墨点再用石绿,树叶多用夹叶法,再涂以白色或浅绛色。整幅画工笔与写意结合,色彩与水墨搭配,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此幅作于乾隆七年(1742年),沈铨61岁时,是其画风成熟时期的杰作。
锡猿猴献寿倒流壶 清 高14cm,最宽6.4cm
猴作蹲式,双手抱桃伸过头顶,桃顶端的针孔般小口为出酒口,近尾部有直径1cm的圆孔用于注酒,故谓之倒流壶。清代民间曾出现数名制作锡器的名家,他们尤善制作锡壶,而这种构思巧妙的倒流壶更是其中的绝技。该器以活泼的猿猴为造型,不仅生动可爱,且独一无二。
画珐琅白猿献寿桃式九子盒 清中期 高12.3cm,口径38.5cm
盒作桃形,三垂云形足,内附子盘9个,为攒盒。通体宝蓝色,上饰花纹。盖面绘奇石耸立,堆叠成山,一旁桃树果实累累,松树青茂,灵芝散布。山下一猿,面带微笑,跪地抱桃。盒上下壁饰云蝠、佛手、桃实,寓意长寿、吉祥。此盒为广州制造,应为祝寿的贡品。
金星玻璃猴 清乾隆 高11cm,最宽6cm
小猴单腿跪地,双臂举向头后,双手捧桃(已失),身着衣裤,腰束宽带,活灵活现。金星玻璃是乾隆时期烧制成功的玻璃名品,制造方法与其它玻璃不同,乃先在坩埚内烧制成块料,然后用琢玉的方法雕琢而成。此器取白猿献寿之意,华丽美观,宫廷色彩浓厚,堪称玻璃器的代表之作。
乾隆款釉里三色白猿花卉双耳撇口瓶 清乾隆 景德镇制造 口径9.3cm,高25cm
瓶撇口,圆唇,长颈内束,颈中部对附双耳,弧肩,鼓圆腹,圈足外撇。内外壁施豆青釉,外腹以青花、釉里红、白三种色彩绘白猿、山石、花草、松、灵芝,取传统的白猿献寿之意。圈足施黑褐色釉。底部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转花亭式卷帘白猿献寿钟 清乾隆 广州制造 钟面宽64cm,厚29cm,高104cm
钟分三层。底层为三针钟,钟盘周围饰红色料石,下方布景箱上挂丝织卷帘,帘上绘山水风景。帘内是一组活动景观,内有3只跪地白猿,中间大猿手捧珊瑚盘,左右小猿各捧仙桃。大猿身后的卷帘内树木葱郁,林间有可活动的小鸟。中层正面是3朵可旋转的料石花。顶部是六角亭,亭中心有可旋转的烧蓝瓶,献宝人物环瓶一周,其中既有手捧物品的金发西洋人,又有驮着宝瓶的白马等。
启动弦钮后,乐曲声响起,卷帘徐徐升起,白猿举起手中所捧果盘作奉献状。林间小鸟边鸣叫边摆动身体。中层的转花及上层的瓶子、转盘、献宝人等也在乐曲声中转动。三猿完成进献动作后,帘子徐徐下降,转花等与音乐停止。
铜镀金水法转花带白猿献寿时乐钟 清乾隆 广州制造 钟面宽40cm,厚41cm,高100cm
钟整体铜镀金,由上、中、下三层组成。上层麒麟背负三针时钟,钟盘周圈饰以红色料石镶嵌而成的火焰纹,上方撑有伞盖并悬挂红料石缀子。中层正面似一舞台,台口上方及左右两侧挂有幕布。台上有挂卷帘的拱门,门两侧各跪一捧桃赤面猿猴,门内站立一猿手捧仙桃。中层四角为龙喷水柱。底层内放置乐箱及机械控制装置,正面中央有嵌红料石的圆形开光,内饰一朵既可旋转又能前后移动的大料石花,开光四角均布置蝙蝠。开光左右有錾刻溪水、小桥、树木等的镂空铜板,背后安有水法柱。图景取福、寿、吉祥之意。
此钟由弦孔上弦后,在乐声伴奏下,伞盖转动,麒麟左右摇头。中层卷帘上升,仙猿走出拱门,向前探身下跪,双手前伸掰开仙桃,同时小猿也上下挪动胳膊作献桃状。四角由龙口而出的水法柱转动,好似龙喷水。底层正面转花自后向前移动。完成动作后,白猿慢慢直起身子退回拱门,卷帘放下,转花退回原位,伞盖停转,乐止。
斗彩猴鹿花果纹碗 清康熙 高7.5cm,口径15.2cm,足径6.6cm
斗彩猴鹿花果纹碗 清雍正 高7.3cm,口径15cm,足径6.6cm
斗彩猴鹿花果纹碗 清道光 高7.5cm,口径15.2cm,足径6.6cm
以上三件碗均敞口,弧腹,足底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仿款,其分别为康熙、雍正、道光三朝的仿制器。碗心绘一灵芝。外壁斗彩饰猴鹿花果纹。一猴骑于桃枝上,手捧鲜红的桃实,山坡上一只小鹿作欲奔状,另有二只蜜蜂舞于空中。花之枝杆、叶脉及猴鹿之五官均以青花勾勒轮廓线,内再填以红、绿、黄、赭等色彩。雍正时碗青花发色较淡,而道光时碗却青花浓重,红彩艳丽。画面以猴、鹿、蜜蜂构图,寓意“封侯得禄”。
青花松猴鹤小盅 清雍正 高4cm,口径6.6cm,足径3.2cm
盅敞口,腹较深,足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款。盅外壁绘一古松枝上攀有三猴,空中一鹤飞翔,与树枝上的猴回首相对,空中祥云缭绕。盅小巧精致,胎釉洁白,青花略泛灰,纹饰取材猴、鹤、松,寓意长寿吉祥。
玛瑙“马上封侯”鼻烟壶 清 通高8cm,腹径5.3cm
鼻烟壶以淡黄色玛瑙制成,质感温润,呈半透明状。腹部雕刻一马、一猴、一蜂,寓意“马上封侯”。盖为碧玺质,粉色,下连象牙匙。
玛瑙上所呈黑色斑块,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了不同的薄厚处理,雕刻技法巧妙,显现出立体效果。
青玉“马上封猴” 清 高4.2cm,长9cm,宽2.8cm
此件作品采用来源于新疆的“籽玉”--质地极佳的青白玉雕刻而成。马呈卧姿,背负一猴,寓意“马上封侯”。原藏养心殿,是乾隆皇帝的御用品,可用作陈设,也可作为镇纸使用。
玛瑙松猴坠 清 高4.2cm,宽2.8cm
此件挂坠采用黄白玛瑙制作,并对玛瑙外皮进行了俏色处理,分别雕刻出松枝和松针。玛瑙内部的白色用镂雕技法加工,表现出小猴蜗居其内的形象。挂坠上方的系绳上饰有珊瑚一粒、米珠两组。此挂坠寓意长寿。
红白玛瑙雕猿桃佩 清 高3.6cm,宽3cm
此件佩饰充分利用红白双色玛瑙不同位置色彩深浅的不同巧妙地进行构图和制作,猿是白色,猿的眼、鼻和桃的枝叶处理为红色,红白分明,颜色鲜艳,构图设计和雕刻技法令人称叹。
水晶松猿笔筒 清 高10cm,口径4.8cm
笔筒以白水晶制成。器形中空,仿松树干雕造。器表雕松枝一周,两只嬉戏的猿猴穿梭其间,生意盎然。清代宫廷常选用各色水晶为材质制成不同的文房用具,兼具小摆件的功用。
红黄碧玺猿佩 清 长2.6cm
此佩用红黄双色碧玺制成,呈不规则圆片状。中心部位雕一只黄色团身猿猴,外围用红色碧玺表示桃枝。碧玺是深受清宫嫔妃们喜爱的材质。
白玉双猿献寿山子 清 高11.1cm,底径7-1.6cm
山子窄高形,青白玉质,上用俏色法表现双猿献寿的主题图案。山子顶端一角处留有一小块玉皮塑造出一只悄然滑行的蝙蝠,下面是虬枝缠绕的茂密枝叶和孔洞密布的山石,枝叶间一猴采摘果实,树下另一猴蹲身接果,在尺许之间简洁地营造出了一种幽深宁静而又充满了自然情趣的意境。
琥珀猴桃佩 清 长5cm,宽3cm
猴桃佩饰以琥珀中之血珀制成,材质轻巧,色红如血。佩作镂空雕刻,表现3只姿态各异的猴环抱一巨形寿桃,猴小桃大,颇为夸张。猴面部皱纹和身上的细毛清晰可见,雕工十分精细,具自然写实之风。此佩取寿桃和乖巧机灵的猴为饰,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
牙雕双鹿逢猴笔筒 明 通高16.5cm,口径8cm
笔筒圆柱形,下承红木座,牙质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画面为双鹿逢猴图,鹿者禄也,猴乃侯也,有加禄进爵之意,又饰以松树、喜鹊、灵芝等,亦表达了长寿、喜庆、吉祥的愿望。笔筒为浅浮雕,雕刻技法简单,与宫廷精雕细琢的风格截然不同,应为民间工匠所作。
牙雕带链猴桃式盒 清 高4.7cm,长4.3cm,宽3.1cm
盒为圆雕折枝桃实形,共有大小桃实3枚,玩猴4只。一猴伏于大桃上,有欲独吞大桃之势;一猴居于盒盖的桃实之上,被巧妙地设计成盖纽;另外两只小猴则为争夺一枚小桃而忙得不亦乐乎。轻启盒盖先见一串牙雕活环,接着一只小猴被链牵引而出,头顶圆盘,盘内刻团寿字,寓意仙猴献寿,再下则是活环连着的一只满盛仙桃的花篮,花篮底做成镂空球状,内有一小球可自由转动,花篮下仍有活环连接至底。整件作品无一处粘接痕迹,乃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构思巧妙,做工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黄杨木雕桃式盒 清 高78cm,长102cm
收藏
分享
莎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莎木
当前离线
UID
3119
帖子
549
精华
16
积分
199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3
最后登录
2009-6-23
贵宾
帖子
549
积分
1990
注册时间
2006-6-23
2
#
发表于 2006-10-7 22:38
|
只看该作者
盒呈对剖两瓣桃实状,子母口。桃实丰腴,枝叶挺健,一猴伏于桃上,另有一黄蜂躲于枝叶间,寓动于静,形象生动。
御花园花石子地面“猿猴献寿”图案
故宫御花园钦安殿院外西侧、延辉阁前东侧的花石子甬道上面铺有“白猿献寿”吉祥图案。画面左侧桃树一棵,右侧山石一块,中间一猴站在山石上伸手向前采摘树上的桃子,姿态活泼顽皮。这条甬道从北向南铺设“十二生肖”花石子地图案。石子甬道为瓦石铺砌,先以灰瓦铺出图案轮廓,再将各色石子填入其中,构成完整的图案。此段甬道图案为砖雕填石,先在砖上剔出猴子、桃树、山石等图案,再用各色石子镶嵌于空白处或图案所需要的地方而成,时代为清晚期。
太和殿行什
故宫太和殿檐角上排列着10个小动物,昂首蹲踞,称为“走兽”。位于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其中位于走兽最后的“行(音航)什”造型象只猴子,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又因行什的形状颇似传说中的雷公,将其置于屋顶是希望它能够起到防雷的作用,使建筑物免遭雷电的袭击。
太和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其走兽的数量达到10个,这种“行什”也只能在太和殿的建筑中见到,是走兽中的孤例。
生活的点缀—猴与装饰工艺
装饰工艺是人们美化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法。作为装饰的素材,一般都是人们所乐于接受且深为喜爱的。古今用作装饰的内容,除一些具有说教意义的故事性题材外,最常见的不外乎动物与植物两大类,猿猴生性可爱,活动敏捷,又通人性,这一聪明顽皮的形象一直是装饰素材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以猴为造型和图案的工艺品质地多种多样,有金属、竹木、珐琅、玉石、玻璃等,适用范围广泛,如绘画、彩饰、文房、配饰、玩具等。这些以猴为主题的装饰与赏玩类文物刻画得生动自然,惟妙惟肖,使人爱不释手。
《猿猴摘果图》册页 宋 佚名 绢本,设色,纵25cm,横25.6cm
此画描绘深秋季节3只猿猴攀援于树枝上嬉戏摘果的情景。猿猴和景物都集中在画的右半边,为典型的南宋画构图方式。猿猴神情毕肖,尤其是茸毛的绘制极为细致严谨。树叶用勾勒填色法,色彩并未完全填满,显得自然随意。黑白色对比使画面更具动感,红色的小果实在整幅画面中十分醒目。
三彩猴形香插 清康熙 景德镇制造 宽3.5cm,高5.7cm
香插为一对,分为猴像和座两部分。座为筒形,其边有一猴盘脚,叉手傍筒。两个香插造型基本相同,但釉色各异,一为白筒褐猴,另一为黄筒白猴。座筒外壁均刻划波浪纹样。
掐丝珐琅三猴足炉 清乾隆 高10.3cm,口径10.8cm
炉为圆筒式,三足做成铜镀金半蹲式猴状,将炉稳稳托起。炉身由三道凸起的铜镀金弦纹平分为上下两段,环饰夔龙纹二周。炉底饰索璧纹。该炉纹饰工整,掐丝均匀,镀金厚重。
兔猴带钩 汉 长20.1cm ,宽2.1cm
此带钩呈弓形,一端为蛇首形钩,另一端雕一立猴,中间拱起部位饰一小兔,其背有一圆钉。蛇、兔、猴三种动物姿态各异,神情有别:眼镜蛇怒目圆睁,伸颈正欲向猎物发起攻击;兔子似乎觉察到危机正向自己逼近,于是奋力奔跑;而远处的猴子却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左脚立地,踏在岩石上,右脚向后抬起,双手捧着一月牙形物正神情专注地用力撕咬着,与蛇兔之间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带钩的动物造型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充满了自然情趣。
鎏金铜猴 汉 高2.9cm ,宽1.4cm
铜猴呈蹲坐姿,小巧玲珑,灵巧可人。小猴抬首远望,双目炯炯有神,两前爪轻轻搭在膝上,背部微微耸起,尾残,臀部有一小孔,系作插榫之用。惜鎏金大部分脱落,惟双目及胸腹部尚残留些许,背部有少许绿锈。此猴应为插件,为陈设玩赏器。
小木猴 清 高22cm
小木猴通体深棕色,用四根适度的长木条、长方形与方形木头各一,经砍、削、凿、磨等几道简单的工序制成。猴四肢的上端挖糟,身体两端设穿线孔,用编成人字纹的细绳将四肢与身体系紧。木猴面目表情逼真,红唇,脚登尖皮鞋,是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木偶。如摆动连接的线绳,便可使小猴作出花样翻新的动作,妙不可言。此为清宫传统类玩具。
核桃雕猴手串 清 周长36cm
手串由直径约2cm的18颗小核桃壳串结而成,每一核桃壳均雕一团身曲抱状的尖脸猴,别具装饰趣味。手串为清宫后妃佩戴的饰品,因由18颗圆球形珠组成,又称十八子手串。
青釉猴 唐 高8.3cm
这是一件直接用手捏制而成的瓷塑子母猴。母猴蹲踞,一手搂住蹲在膝盖上的两只小猴,另一只手托住扒在其后背上的另一只小猴。手法虽然简练,但猴之造型生动传神。胎质较粗,通体施青黄釉。从胎釉特征看,当是唐代寿州窑烧造的产品。
粉彩百猴瓶 清乾隆 高27cm,口径8cm,足径10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瓶体以粉彩绘苍山翠柏中成百只猴子在林间嬉戏。百猴神态各异,有的攀援于树上,有的倒挂摘果,还有的奔跑跳跃于小溪边……瓶体图案采用工笔画法,绘工精细,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表现物象,将山林间百猴嬉戏的场景绘制得惟妙惟肖。瓶口沿及足边以金彩涂绘,使器物愈显华贵。
桃核小猴坠 清 长30cm
挂坠由6枚桃核组成,以丝线连接,自上而下依次雕为猴、果篮、小船、两只花篮和小兔,下接蓝绿丝穗各一。猴为圆雕,呈蹲踞式,瘦骨嶙峋,双膝蜷曲,双手置于膝上,低头细嚼手中的食物。其它核雕或镂空,或实雕,此为难得的微雕佳品。
TOP
返回列表
心情驿站
音乐天地
美容美体
外语学习
每日综合
DIY交流区
供求信息
大型应用
软件故障专区
医学保健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