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全国城市地图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宝石蓝
fervor
jeans
uchome
fashion
greenwall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IT家园
»
家园茶馆
» 南极长城站建站25周年
返回列表
发帖
NWWOLFGANG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NWWOLFGANG
当前离线
UID
42281
帖子
4728
精华
1
积分
7436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7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5
最后登录
2011-8-31
资源发布组
帖子
4728
积分
7436
注册时间
2007-10-25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9-2-26 22:27
|
只看该作者
南极长城站建站25周年
南极长城站建站25周年
今年是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建站25周年,同时也是我国组织实施南极科学考察25周年。南极科考25年,我国取得了骄人成就,并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以及今年刚刚建成的昆仑站。
李维森代表国家测绘局向长城站赠送了绘有牡丹图案的中国红瓷瓶,并祝愿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日前,国家测绘局李维森副局长率慰问团一行抵达南极,与留守在南极的科考队员共同庆祝了长城站建站25周年。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联席CTO熊明华也随团参加了此次慰问活动,并带去了腾讯近3.6亿活跃用户的热忱祝福
中国南极长城站GPS常年卫星跟踪站正式启用
据长城科考站发回最新消息,中国南极长城站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也于北京时间2月25日晚8时正式投入运行,这是我国在西南极建立的第一个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也是距离中国最远的GPS卫星跟踪站。该站可以更好地为南极科考提供更加连续稳定的基础数据,同时,作为南半球GPS常年跟踪站,它还可以极大改善我国即将启用的2000地心坐标系的参考框架。
南极科考25年来,我国极地测绘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站至今,国家测绘局先后派出103人次参加了25次南极和6次北极科学考察工作,为历次极地科考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并在极地测绘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为维护和争取我国在和平利用南北极中的权益和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从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开始,国家测绘局3次派出队员挺进南极内陆冰盖,安全顺利完成考察路线导航任务,出色地寻找和测定了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首次人工精确测绘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最高冰盖区地形图,为中国南极昆仑站建站提供了有力保障。
极地测绘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南极奥秘,揭示地球科学规律,引领南极重大测绘科学问题研究潮流,为我国极地测绘考察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2008年2月1日,国家测绘局牵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签署了《国家测绘局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极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公益项目框架备忘录》以及具体的项目合作协议,就南极科学考察、测绘和环境建设及测绘保障保护等公益项目展开一系列的项目合作,其中包括南极大陆冰盖的最高点DOME A测绘以及南极冰盖运动观测等相关科考工作。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部分成就: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介绍,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的风极、寒极和冰极,同时也是至今为止没有明确主权归属和未被人类开发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科学资源,使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上具有令世界瞩目的重要意义。因此,近百年来,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迎着南极的狂风暴雪,坚持不懈地对南极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探险与科学考察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揭开这一冰雪世界的种种奥秘,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本国在这一区域的权益。
南极慰问团到达长城站
1984年10月,我国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搭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救助打捞船奔赴南极,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大陆上空高高升起,格外鲜艳夺目。
自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连续开展了20多年南大洋磷虾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识别磷虾的年龄和磷虾负生长等重大科学难题,为估算南极磷虾数量,预测南极磷虾种群是否正常繁衍,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9-1990年,我国派出科学家横穿南极洲,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沿途进行观测和记录冰面地貌、气候与环境,采集了大量雪冰样品,胜利完成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科学探险。
1991年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查明南极普里兹湾沿岸“泛非”期热事件的构造含义,证实“泛非”期造山作用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格罗夫山是普里兹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
我国科研人员还发现,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气候等因素导致南极大陆的企鹅数量发生过惊人变化。3000年来企鹅数量曾经发生过4次大的波动,企鹅数量的高峰与气候变暖相联系。企鹅的演变成为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特别是一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论文发表在英国权威杂志《自然》上,成为我国第一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极地论文。
在对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研究中,我国科学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出现在南大洋,全球变暖已经减缓了南大洋的基本过程,垂向反转环流、水团特性、海盆间水交换、与低纬度海洋的水交换和海冰等均发生明显变化,且发现这些变化与全球大洋热盐环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具有紧密的关系。
在高空物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在极光观测研究中,第一次用地面数据证实了最近卫星观测发现的极光“15MLT热点”, 发现了正午存在一个新的极光发生率峰。
腾讯代表熊明华(左)向南极长城站站长赠送水晶QQ
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在格罗夫山地区首次找到4块陨石,之后我国又组织了三次对东南极大陆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分别收集到陨石28块、4448块和5282块,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1万块,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1月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DOME A,对该地区进行冰盖学和基础测绘学调查,自动气象观测,为建立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奠定了基础,并首次人工精确测绘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最高冰盖区地形图。
2008年,考察队再次登顶冰穹DOME A,架设了天文观测设备,探查了冰下地形,为开展南极天文学和深冰芯钻探做好了准备工作。
在国家测绘局的科学组织下,我国测绘工作者在西南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格罗夫山以及中山站至冰穹DOME A等地区埋设了几十处具有高精度坐标点位的永久性测量标志,完成了我国南极考察地区卫星大地控制网布设;
我国测绘工作者还测绘了覆盖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地图、世界上第一幅人工施测的格罗夫山核心区冰盖高原地形图,以及卫星影像地图,测绘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填补了我国南极地图的空白,并命名了300多条得到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承认并公布的南极地名;
2009年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
收藏
分享
返回列表
每日综合
唯美贴图
其他系统
精品软件下载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