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549
- 积分
- 1990
- 注册时间
- 2006-6-23

|
半途夭折的中国武器(申请精华)
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武器型号,它们代表着人民解放军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最后没有完成研制,或者虽然研制成功却没有正式装备部队,但却为后来的型号积累了宝贵的研发经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陆军武器
中国第三代122中型坦克
三代主战坦克在这里孕育--我国为探索三代主战坦克而预研的122中型坦克
在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装有大口径火炮的国产最新型主战坦克首次出镜,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坦克研发的强大实力。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亮相后,马上引起了军事发烧友的极大兴趣,对其战技性能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同时,它的研发过程也为大家所关注。不少读者认为,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69式中型坦克。其实,科技含量极高的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名不见经传的“122中型坦克”。

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
一、全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专业情报网的情报分析专家,就不断向军委装甲兵和国防工业的有关领导上报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相继推出和装备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情报。当时,前苏联已研制出T-64坦克,德国推出了“豹”1坦克,美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M60坦克,法国的AXM-30坦克也已新鲜“出炉”。情报专家分析,这些坦克装有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及较先进的计算机火控系统,整体性能已明显优于我国自产的59式中型坦克,同时也领先于我国于1963年开始筹划研制的69式中型坦克(装100毫米滑膛炮、激光测距、以人工操纵为主的简易火控系统以及主动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这些情报引起了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果断决定开始研制战技指标明显高于69式中型坦克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全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坦克研发差距。
装甲兵的决心很快得到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认可。1967年4月,根据军委装甲兵的指示精神,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牵头、某研究所和装甲兵科研院参加,联合组成新型坦克论证组,对发展我国二代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充分论证。同年12月,国防科工委批准了军委装甲兵提出的论证指标,并正式下达了研制代号为“122中型坦克”的任务,承担研制任务的工厂和有关科研院所遂全力投入研制新型坦克的会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却打乱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节奏。

装有双联装12.7高射机枪在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
1969年年底,我国与前苏联在两国接壤的黑龙江珍宝岛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在这场规模不大的边境交战中,苏军仗着其有先进坦克和装甲车,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犯我边境。战争就是无声的命令。没有先进坦克的痛,使装甲兵的高级将领意识到加快我国新型坦克研制步伐的必要性。此时正值研制工作刚刚起步,于是,军委装甲兵果断放弃了原来比较保守的研制方案,决定进一步提高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为加快研制进程,军委装甲兵亲自挂帅,组成了新一代中型坦克会战组。1969年12月,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又进行了补充论证。1970年初,军委装甲兵召开新型坦克研制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战术技术指标。同年3月18日,由军委装甲兵、沈阳军区装甲兵、北京军区装甲兵、五机部等领导机关和科研院所及工厂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新型坦克会战组。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担纲坦克大会战的总师单位,122中型坦克研制正式开始。
根据求新求高的要求,第一轮样车的设计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液力传动装置、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简称“三液”样车。当时设想,该车装515千瓦发动机(700马力,后来改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型部件,并重点提高新型坦克的火力威力和机动能力,使之具备与强敌T-64坦克及可能的后续式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大会战中,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热情高涨,日夜奋战,于1970年9月25日顺利完成了一辆“三液”坦克样车的总装任务,但由于“三液”技术不过关,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面对这一困难,军委装甲兵意识到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不切实际,于是果断叫停“三液”样车的研制,转为研制技术比较成熟的机械传动、扭杆弹簧悬挂、机械操纵的“三机”样车。为此,试制出来的“三液”样车,只进行了短期的表演即中止了研制。

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
1970年11月27日,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122中型坦克应当立足于“三机”的方案进行研制。根据这一精神,经过工厂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战,两辆122中型坦克“三机”坦克样车(代号1221)于1971年1月17日完成组装。“三机”样车于1971年至1973年在包头、南京等地试车近3000千米,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关键技术和部件仍需继续攻关和试验,因此,122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再次被搁置,有关工厂和科研机构转入部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
二、大胆的探索和超越,力求使我国坦克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外形上看,122中型坦克仍采用了传统苏式坦克那种炮塔低矮、车体呈流线型的外观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别无二致,不同的是它的火炮抽气装置较之59坦克明显靠后,位于火炮中部。具体的布置是这样的:坦克的前部为操纵部分,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坦克的中部为战斗室,装有1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及高射机枪等,坦克的后部为动力传动室,发动机横置,布置较为紧凑。该坦克的乘员也是4名:驾驶员、装填手、炮长和车长。炮塔由装甲钢铸造而成。炮塔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在火炮右侧,车长在火炮左侧,炮长位于火炮左侧及车长的前下方。炮塔外两侧各装有两个导弹发射架和4枚反坦克导弹。炮弹与弹药架位于战斗室火炮右侧及右前侧。说到这,对苏制坦克的外观耳熟能详的读者对不怎么“另类”的122中型坦克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别急!别看它外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车里面还真有不少“内秀”的东西哩。
一是它装有当时口径最大的坦克炮。122中型坦克的最大亮点,是装了一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我国研制的120炮的性能难详,但北约标准的这种120坦克炮的威力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仅举一例:海湾战争中,一辆美军的M1A1坦克用120炮打击一辆掩体内的苏制T-72坦克。穿甲弹呼啸而出,穿过T-72坦克掩体前的土墙,从其首上装甲打进去,从车后钻出来,又打进后墙1米多深。这种大威力、大口径的坦克炮,我国的科技人员已经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把它搬上了坦克,而当时前苏联的主流坦克T-64和T-72坦克,装的是115毫米滑膛坦克炮,美、德、法等国研发的新一代坦克,装的是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仅从所选用的火炮口径这一点看,我国坦克无疑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尽管120炮没有成为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标准火炮,但天生我才必有用,该炮后来还是用在了性能先进的自行反坦克炮上了。
二是坦克炮加反坦克导弹,是一个新创意。在122坦克炮塔的两侧,分别挂有两个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红外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它所装的反坦克导弹,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坦克炮射导弹(当时美国的“谢里登”坦克可以发射“橡树棍”炮射导弹;后来前苏联的T-64坦克也可发射AT-8“鸣禽”炮射导弹),而是把普通的反坦克导弹搬上了车。在坦克上装普通反坦克导弹这一创意,在世界坦克研发史上还真是鲜见,足以可见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世人对反坦克导弹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采用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安装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包括昼间瞄准/微光夜瞄/激光测距三合一瞄准镜、弹道计算机和双向稳定器等。这套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发现目标时,炮长首先用瞄准镜的中央瞄准指标对准目标,用激光测距机测定目标的距离,经弹道计算机解算,所输出的瞄准信号通过瞄准镜分划板驱动装置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经过双向稳定器赋予火炮射角完成二次瞄准,炮长修正击发。从它的原理分析,这是一套典型的扰动式自动调炮火控系统。笔者认为,如果这套火控系统当时能取得突破,其技术水平可能略优于前苏联的T-64坦克(装模拟弹道计算机、与我69坦克相同的主动红外夜瞄装置等),与西方的坦克不相上下。由于微光夜瞄装置技术含量很高,当时国内还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因此,后来的“三机”样车改为主动红外夜瞄装置。
四是坦克装上了20毫米机关炮。针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方由于缺乏可靠防空掩护,坦克损失惨重的教训,为提高防空作战能力,“三液”样车的辅助武器选用了20毫米机关炮,并在装填手窗口上安装了一个小的方向机,以便射手进行操纵。后来的“三机”样车取消了机关炮,又改为装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笔者认为,坦克上装20毫米机关炮,其对地和对防空作战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20毫米机关炮射击震动较大,靠二炮手人工操作进行射击,可能射击精度反而不如小口径的高射机枪,况且传统观点认为,坦克不是防空兵器,对空作战不是其主要职能。综合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选用高射机枪可能更合理。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坦克辅助武器的遥控技术早已取得突破,所以,针对城市作战等特殊需要,主战坦克装高射角的机关炮或榴弹发射器等,倒不失为一种选择。
五是传动、操纵装置挺先进,开起车来挺省力。“三液”样车选用了液压传动、全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尽管未能达到技术要求,但却瞄准了世界最先进水平。“三液”样车装有二自由度液力行星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其操纵装置为全液压式,驾驶员像开汽车那样十分轻松。“三机”样车装有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装置是液压助力的机械式操纵装置,尽管如此,开起来也比59坦克轻松多了。笔者认为,“三液”样车的传动、操纵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即使到现在也不落后。尽管这套装置还很不完善,但在当时能大胆采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在国产装甲车辆中率先而为,无疑是一个亮点。
六是液气悬挂系统能耐可不小,可让车体整体升降、前后俯仰、左右倾斜,有点像瑞典的S坦克。“三液”样车装有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双叶片液压式可调自动张紧履带调整器、5对铝合金焊接负重轮、单销金属履带。“三液”样车的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使车辆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车体升降、俯仰、倾斜并自动调节履带松紧。战车在使用中,驾驶员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使车体在±160毫米范围内整体升降,战斗中战车可通过降低车高隐蔽。另外,该车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俯仰调整,提高过垂直墙的高度和增大火炮的射角;还能进行左右倾斜,使车辆在侧倾坡上顺利地行驶和射击。尽管这套系统装车后的某些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敢上这样的技术,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其中,最令笔者欣赏的就是液气悬挂系统的履带自 动张紧功能,可把坦克兵彻底从又苦又累的调履带工作中解放出来了。当坦克兵最苦最累的活有两个,一个是擦炮,一个就是调履带。擦炮的活虽累,但全连官兵一年也摊不上一二回,最要命的是调履带。国产大多数坦克的履带都需要人工调整――每次出车回来履带松了要调紧,换负重轮要断开履带也要调整,换履带板就更不用说了,要先松履带,然后用大锤把履带销敲出来(59式坦克是单销履带,履带销是硬穿入履带孔中的),又费时又费力,令乘员叫苦不迭。有了液气悬挂系统,就免除了这个“痛苦”了。可惜的是,由于“三液”不过关,后来的“三机”样车行走系统改为5对钢质负重轮和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行走系统相似。
除了上述特点外,122坦克还首次在国产坦克中试装了集体超压“三防”系统(本刊在介绍79式中型坦克时已作介绍);安装了自动灭火系统,采用了我国刚研制出不久的CWT-176型单边带坦克电台等。其新部件之多、新技术运用之广,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三、瞄准“豹”2水平的122改进型中型坦克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的坦克研发水平大大提高,坦克新部件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个基础上,承担122中型坦克研制任务的某坦克厂再接再厉,在以往研制的“三液”样车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始研制122改进型中型坦克的试验样车。
1978年4月,国防科工委和五机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讨论第二代(以后改称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问题,重新提出了新型二代主战坦克的研制目标,并对战术技术指标进行了论证。会议决定:“新二代坦克以德国‘豹’2坦克为起点,目标是对付T-72坦克。”随后,五机部成立了会战总指挥部,任命了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再一次掀起了新坦克会战的高潮。某工厂与某研究所经过协作攻关,相继推出1223型、1224型、1226型、1226F2型等试验样车,不仅圆了广大科技人员十几年来的“三液”样车之梦,更有意义的是为以后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和老坦克改造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预先研究。其中,最先推出的1223中型坦克试验车,是122中型坦克的上装部分与69式坦克的底盘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了80式主战坦克(后相继发展为85式和88式主战坦克)的“蓝本”。随后推出的1224型等试验车,实际上成了后来我国三代主战坦克的预研样车,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就是在这些试验性样车中孕育出来的。这几款样车采用了当时的许多新技术,在我国坦克走独立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224坦克底盘试验车安装了120毫米火炮、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摩擦减振器及引进的大功率发动机,总装成功后立即投入试车,主要用于考核从德国引进的大功率柴油机及其辅助系统,特别是冷却系统的可靠性等项指标。后来该车被分解并用于其他试验。
1226和1226F2样车外形相同,车体长度和战斗全重较前几种样车有较大增加,战斗全重超过45吨,炮向前全车长达9.9米。两车主要区别是分别装了国内两种不同品牌的1000马力发动机。两种样车的动力传动装置都是纵向安放的并可整体吊装,使用保养起来十分方便。另外,两种样车均安装了由北方某坦克厂研制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和液气缸筒复合悬挂;行走系统采用了6对小负重轮和挂胶履带,使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减振性能大大提高。1226和1226F2样车均安装了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并装有计算机火控系统和昼/夜/激光测距三合一潜望式瞄准镜。至此,122改进型试验样车的研制圆满结束,最后“压轴”出场的两种样车已初具了三代主战坦克雏形,为随后我国发展三代主战坦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2中型坦克“三机”样车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质量
37.5吨
乘员
4人
车长(炮向前)
9.525米
车宽
3.28米
车高(至炮塔顶)
2.25米
单位功率
12.7千瓦/吨
单位压力
72千帕
最大速度
55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
500千米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
120毫米/滑膛坦克炮
反坦克导弹/红外制导
辅助武器口径/类型
12.7毫米高射机枪
7.62毫米并列机枪
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
120毫米炮弹 40发
7.62毫米机枪弹 3000发
12.7毫米机枪弹 500发
反坦克导弹 4枚
装甲类型:车体/炮塔
钢装甲板/钢铸造装甲
中美联合研制的“美洲虎”坦克
在我军装备史上, 有一款鲜为人知的重型武器,那就是中美联合研制的“美洲虎”坦克。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凯迪拉克·盖奇·达信公司提出联合研制“美洲虎”坦克计划,双方各提供40%的部件,其余20%的部件由国际承包商负责。80年代末,由于受国际政治气候影响,美国单方面终止协议,“美洲虎Ⅰ”式和“美洲虎Ⅱ”式坦克各生产出一辆样车就夭折了。

中国59D坦克
“美洲虎”保留了59式坦克的底盘和扭杆悬挂装置,由五对负重轮、一对后置的主动轮和一对前置的诱导轮组成,比59式坦克多了两对托带轮。该坦克乘员4人,战斗全重40吨,车长9.6米,车宽2.7米,车高2.63米,涉水深1.1米。动力装置改用了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的8V-92TA型8缸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为560千瓦,公路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
“美洲虎”虽以59式坦克为底盘,但外观模样却颇似西方主战坦克

该坦克主要武器是一门英国皇家兵工厂生产的105毫米坦克炮,炮塔可360度旋转,作负4度至正17度俯仰,配弹34发,可以发射所有北约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弹,包括最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药补给十分方便,属于L7系列,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另外,“美洲虎”还配有一挺7.62毫米机枪和一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分别带弹3500发和600发。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美洲虎”除了先进的瞄准设备外,还特备了抽烟装置,因为发射炮弹时所产生的火药烟雾可能挡住炮手的视线。由于“美洲虎”继承了苏式坦克的血脉,外形低矮,看上去却是小巧玲珑,正面投影比西方同类坦克小得多,因此在战场上被发现的概率比同类装备低。另外,它装备了一套发烟装置,在遇到攻击时,用烟雾笼罩自身,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中英合作研制的NVH-1步兵战车

中英合作的NVH-1步兵战车

中国85式装甲输送车
该车是1984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与英国维克斯公司合作开发的步兵战车,1986年在英国武器展览会上展示了试制样车。采用85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车体是防弹钢板焊接而成,由北方工业公司制造。
发动机是按许可证生产的西德Deutz320hp柴油机,采用前驱动方式,可水陆两用。车体两侧各有5个负重轮,载员室在车体后部,车体两侧各有3个射击孔。炮塔由维克斯公司生产,可承载车长和炮手,有1门25毫米机关炮,1挺7.62毫米机枪,并有4*2个烟幕发射器,激光测距仪和被动式夜视装置。
该车战斗全重16吨,
单位功率20hp/t
车长6.12米
车高2.77米
车宽3.06米
最大车速60km/h
储备行程500公里
装备柴油发动机
功率320hp
采用扭杆悬挂装置
5*2个负重轮
中美合作研制的NFV-1步兵战车

NFV-1步兵战车

86式步兵战车
该车是在1986年6月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与美国食品机械化学(FMC)公司协商以共同研制NFV-1步兵战车。主要是在86式步兵战车底盘上安装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的单人炮塔,火炮换为1门M242型25毫米大毒蛇机关炮。样车于1986年在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正式展出,随后在北京试验场进行了行驶和实弹射击表演。1987年9月应埃及邀请,参加了1987年11月埃及举办的国际防务展览,会后进行了全面的整车性能和射击试验。该车采用的25毫米链式机关炮,布置在炮塔右侧,双向单路供弹,可单发、短点射、长连射,配用的弹种有榴弹和脱壳穿甲弹。在炮塔左方装有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方向旋转和火炮高低俯仰为电驱动,也可手动,炮塔可旋转360度,火炮俯仰范围为-7度至+47度,炮手瞄准镜为M36昼夜合一瞄准镜,可安装双向稳定器;战斗全重增至13.6吨。
海军武器
中国海军中道夭折的051S工程
作为海陆空三军装备现代化改装的一部分,代号为051S的工程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对海军装备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我们首次与西方海军强国—英国进行的大型海军装备合作,所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而因为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英美也愿意部分武装中国对抗前苏联,英国政府也是比较积极。

中国051驱逐舰
1980年3月,当时的英国国防大臣皮姆访华,两国军队领导人将中英合作改装051S工程列为双方军事技术合作的重点。中国海军最初设想只是为现役的8艘051型驱逐舰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装,主要覆盖了舰载武器、火控雷达、指挥/电子对抗设备和作战指挥中心,重点在于提高舰队和单舰的防空作战能力,继053k防空型护卫舰之后,是我们发展防空型战舰的又一次尝试。然而进入谈判以后,英方根据中方提供的051型驱逐舰设计资料以后,发现051舰的设计观念还停留在二战的理念上,在现有基础上,必须对舰体进行较大的改建设计,包括增加设置现代化作战指挥中心专用舱室等,这样中英双方对051进行必要的重新设计达成了共识,这样051历史上第一个中外合作的改型——051S应运而生。
1981年6月,中英双方确定了051S型防空驱逐舰改进设计方案:采用高干舷甲板船型,正常排水量达到了四千吨,装备重型“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使051S型舰具有一定的海上编队区域和较强的单舰防空作战能力。1982年11月,毕竟我们这是第一次与西方强国打交道,过程自然不是很顺利,经过长期艰苦谈判,中英合作改装051S型舰工程合同在北京初步草签。按照这个合同,在英方的协助下,中国海军将先行改装2艘051S型舰,随后自行改装剩下的6艘后续舰,当时还有一些设想,就是同时换装我们还在发展的新型舰载武器装备,包括“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鱼”-7型鱼雷和反潜直升机等,将这一个改型的综合战力推向一个台阶。在此改装的基础上,后续新建的051舰也将按这个新型号进行建造。

英国海标枪防空导弹
有趣的事,同时中英双方还就中方引进42型导弹驱逐舰进行了全面接触。这个一改一买,可以说是我们当时对海军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
半路夭折
不幸的是,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了历时74天的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战争中,虽然英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军死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人。损失飞机37架,其中“鹞”式8架。被击沉驱逐舰2艘,护卫舰2艘,登陆舰1艘,滚装货船1艘,被击伤驱逐舰4艘,护卫舰11艘,登陆舰2艘,扫雷舰1艘。
在这场现代化作战的进程中,中国海军人员也是抱有另一种心情来看待这场战争,特别是我们即将装备的部分武器装备的表现。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最心仪的英国42型驱逐舰的表现欠佳,特别是“海标枪”(SEADART)舰载防空导弹系统。这是一种中远程、中高舰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提供舰队区域防空保护伞,主要用于拦截高性能飞机和反舰导弹,也能攻击水面目标,1973年装备部队。在马岛冲突中,英军用该导弹先后击落阿根廷5架飞机和1架直升机。海湾战争中,英舰还用该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反舰导弹,创造了首次反导战例。该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和破片杀伤型战斗部。采用冲压发动机(燃料为普通煤油)结合固体火箭助推器,在全射程内不减速,末端机动能力强。最大射程为70千米,射高18公里,作战高度10至22000千米,最大速度为3.5音速,全弹长4.36米,弹径0.42米,全弹质量550千克。当然,这种专门对付高空高速目标的武器系统,对付低空掠海攻击的飞鱼导弹的袭击确实是捉襟见肘了,在中国海军的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了。
借着马岛海战结束的东风,1983年1月,在对引进合同进行最后审查的联合评审会议上,中国船舶总公司和航天工业部例举马岛战争中英国42型驱逐舰的表现欠佳,据理力争,信誓旦旦表示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相同时间完成国内自行研制,达到相当技术指标,而经费只需引进合同一半。自力更生曾经是我们的标准口号,这里却成为了绊脚石。
更为不利的事,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当时的国策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靠边站,这个转变是整个051S夭折的关键。而且还有一个香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也不想被英方捏住把柄。英国首相也由豪变成了撒切尔,国际形势变化之下中英的蜜月之旅也结束了。经过这样综合考虑,1983年2月,中国政府还是决定将资金用于自行设计新型驱逐舰的发展,该合同最终未获批准自动撤消。同时引进航母和42型驱逐舰的方案也一揽子取消,中国海军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科技强军的梦想变成了泡影。当然当时受到打击的是海陆空三军,被砍掉的项目也是多如牛毛,这个国防建设的停顿一下子就是10年,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国防建设的十年浩劫。
几点教训
1、或多或少我们当年没有经验,谈判拖的时间过长,把引进的最佳时机耽误了,从80年到83年,我们犹豫不决了整整三年,特别是马岛海战后,英国舰队得胜而归,对中英解决香港问题态度有了一些强硬,这个时候卖家自然有了本钱,也有了自己的小算盘;
2、从技术层面上看,这个改装没有什么不妥,海标枪导弹的整体水平其实并不低于美国海军的标准SM-2系列,直到现在还在改进发展,假如当时能够及时引进,在051型舰上加装“海标枪”不失是一条提高区域防空能力的捷径,可以使中国海军至少提前20年获得初步的舰队区域防空能力,而不是现在。
3、过高估计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技术引进,乐观以为通过部分技术引进和我们自身研制能力的结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直到现在,如果不是前苏联解体,大量军事技术涌入中国,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还不知道到猴年马月呢。
4、国家政策变来变去,发展经济居然以牺牲国防建设为代价,还好两次海湾战争惊醒了沉睡中中国领导人,迅速结束了军事建设的10年浩劫,国防建设终于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了,希望我们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不能老是这样没有记性,没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发展,只能是落后挨打和被人欺负。
空军武器
东风107和东风113型歼击机
1958年3月,航空工业局编制航空工业15年发展纲要,强调中国航空工业生产、科研还十分落后,必须急起直追,力争15年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本平;
1958年3月 25日,航空工业召开飞机工厂领导干部会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会上发表了空军全力支持航空工业搞科研设计的重要讲话;
1958年5月7日,航空工业局向中共中央报告:当前航空工业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产品设计与科研远远落后于生产;
1958年7月26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首次试飞成功;
1958年8月6至15日,航空工业技术会议在沈阳召开。这是继歼教1试飞成功后,计划向更高更广的航空技术领担开展自行设计的一次思想动员和总体部署;
1958年8月,沈阳飞机设计室开始正式设计超音速歼击机“东风107”;
1958年10月13日中央正式批准研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提出的超音速歼击机“东风113”。至此,我国大跃进时期航空工业的极品,“东风113“正式展开。
项目计划拨款6000万元,从开始设想到首飞,仅用10个月的时间!
“东风113”是国土防空和前线作战两用歼击机,关于该机的设想最早始于1958年春。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过程中,空军工程系师生提出“联系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共同完成一种新式歼击机”,这一想法得到院长陈庚支持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赞同。
“东风113”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最大平飞速度达到2马赫,升限20000米以上,后来根据科委的意见,改为2.5马赫和升限25,000米——即“双25”指标。其作战对象为美国的 F-104、 F-105战斗机及B-58超音速轰炸机。要求在与上述两种战斗机作战时,占有性能优势,进而截击轰炸机目标。
同年,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哈军工观察,并表示支持“东风113”的设想,航空局也对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于是,一个大胆的“超水平”项目开始正式启动。自1958年3月开始酝酿,计划9月完成总体设计,10月向中央递交“关于试制新型歼击机的报告”,争取1959年1月试飞。项目计划拨款6000万元,从开始设想到首飞,仅用10个月的时间!
无论从那种角度看,“东风113”的性能标准在当时都是超一流的。
“东风113”整机设计上采用两侧进气的非东方传统布局,这是为了装载雷达,以承担远程截击任务的自然选择。(当时的雷达技术还不成熟,苏联飞机一般不在飞机上安装大功率雷达,故习惯于采用进气效率最大的机头进气方式。但当时中国航空界已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不要搞唯米格论”—一在歼教一1的研制上,大胆地采用了两例进气方式,事实证明该机研制非常成功)

东风113想象图
“东风113”采用硬壳式细长机身,机身分3段,为了方便维护,其中中、后两段可方便拆卸,机身与发动机之间通过引进气流隔热。
为了实现该机的高速性能,机翼采用了后掠角50O的大后掠翼,翼型选择超音速飞行阻力小的“尖头尖尾薄翼型”,相对厚度5%。机翼上设3个翼刀,后缘内侧有后退式开裂襟翼。垂尾面积很大,以保证飞机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其后掠角575”。水平尾翼为全动式,后掠角 55”。
为实现先进的“双2.5”指标,该机动力系统非常独特,不但在机体内装有一台带加力的“814”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 11,000公斤),还装备了加速助推用的“636”液体火箭发动机(在18,000米高度,推力1,200公斤,使用寿命超过10次),以便在需要瞬时加速或跃升时提供额外动力支持,适合空战中的“抢位占高度”。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都采用TC-l航空煤油作燃料,避免了设计和后勤的复杂化。
鉴于高空高速的作战环境的实际要求,该机采用了密封增压式单人座舱,同时座舱有阻挡280毫微米波长以下紫外线的能力(避免高空太阳辐射),风挡玻璃采用喷酒精的方式防冰。舱内设有弹射救生座椅和超音速弹射防护装置,保护飞行员在高度70米以上,时速400公里以上飞行时跳伞的安全。该机同时装备自动驾驶仪与人工操纵系统,两套操纵系统交联,随时可以进行切换。
“东风113”机载航电设备除普通仪表外,还配备较先进的高度/速度中心仪、自动导引系统和无线电导航系统。机载空中截击雷达的使用高度范围是1,900~25,000米,对大型轰炸机的探测距离为23万公里,跟踪距离为17.3公里;对歼击机探测距离为11公里,跟踪距离为8.6公里。
“东风113”的武器系统由空空导弹,机炮,活动炮架,和初级火控电子计算机组成。两枚空空导弹射程10公里,弹重150公斤,弹长2.5米;1门30毫米口径6管机炮,全重160公斤,射速8000发/分,最大射程3,000米,弹重0.84公斤/发。
总之,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上看,“东风113”的性能标准在当时都是超一流的。
一个工厂两项重大项目研制,显然增加其间人员和调度管理上的矛盾
该机设计时采用“边设计,边试制,边生产”的方针,哈军工的设计人员陆陆续续到达工厂,与厂内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研制工作,为此,工厂成立了专门负责“东风113”项目的第二设计室。但是由于工厂原先已承担了“东风107”的试制任务,现在又加入了“东风113”,同厂进行两项重大项目研制,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一直扯不清楚,矛盾非常尖锐,试制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为此,试制领导小组于 11月 14日召开会议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东风113”优先发展的方针。
在此对“东风107”的情况作以下介绍。

东风107模型
“东风107”项目最早始于“东风104”。1958年3月,我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提出自行开发一种轻型前线歼击机,其最大速度为1.4马赫左右,这就是“东风104”项目。到同年5、6月间,设计组开始探讨提高“东风104”的设计速度。8月,航空工业管理局召开技术会议,会上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规划,决定将“东风104’的设计指标提高到l.8马赫,升限20,000米——这个新的型号就是“东风 107”。
“东风107’计划采用2台新研制的“红旗二号”喷气发动机,总体布局上参考美国钱斯·沃特公司的F-8战斗机,而且也采用了F-8为了适应舰上起落的攻角可变上单翼。
在召开“东风113”歼击机方案审查会时,工厂方面的代表提出与其分散精力,不如将“东风113”和“东风107”合并,研制一种l.8马赫的歼击机。这在会上引起了激烈讨论,最后作出两个项目都上的结论。会后,陈庚反对此事,认为“两个都搞,一个也搞不成。只能搞一个先进的,不能搞落后的”这个意见被彭德怀采纳,取消了原会议结论。所以在前述1958年10月上报中央的报告中只提到了“东风113”。
不过,“东风107”计划早已开始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果由于“东风113”而暂停,未免可惜。于是再次召开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主持的审查会,会上虽有争论,但结论是同意“东风107”的继续试制,并以国家航空试制小组的名义予以批准。
这个决议使当时“东风107”的设计组欢欣鼓舞,由于其准备工作开展较早,所以一俟上级批准,试制工作就全面铺开,很快图纸全面发出并开始试制工作。
根据中苏有关合作协议,1959年2月27日中方带着“东风107”图纸资料前往苏联咨询,同时将模型也送往苏联吹风。苏方在此期间发现设计方案存在重大问题,主要是攻角可变机翼不安定,阻力估算过小,强度达不到要求。至同年8月,经批准,“东风107”的试制工作停止。在其研制期间,还曾提出过改装 RD-9B发动机(米格一19所用发动机)的“东风 107s”、战术侦察型的“东风107Z”和教练型的“东风107J”等等改型。
计划一再推迟,最根本的原因是设计指标同我国航空工业现有技术和工艺生产水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东风107”下马的过程中,“东风113”的试制工作还在进行,虽然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和材料问题,但工厂的两个设计室已经合并,协调情况开始好转。“814” 涡轮喷气发动机结构图经重新设计后于1960年2月完成;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测距仪,超短波电台于也制成样机进行了试飞(在其它机种上); 20多种电气附件在常温下达到了设计要求;机载电子计算机可在室温条件下连续工作3小时;机载6管炮研制也取得了进展……
1960年 4月 5日,试制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对前几个月较快的工作进展和部分专用材料即将研制成功表示满意,认为试制工作基本结束,正在转入试验阶段。此时,最困难的材料问题出现了——因为飞机最大速度已超过热障,必须研制耐热新材料。如果以现有材料替代,飞机性能就会下降到1.8马赫和 11,000米升限,但等待新材料研制成功,需要62个月的时间——设计工作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
直到此时,航空局领导联名向三机部报告指出:“东风113’计划一再推迟,最根本的原因是设计指标同我国航空工业现有技术和工艺生产水平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必然遇到~系列矛盾,这些矛盾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与此同时,仿制米格一19出现了严重问题,出厂飞机质量缺陷很大,技术人员只得集中解决这些问题,“东风113”的试制工作实际上停顿下来。虽然后来林彪对该机的设计曾直接插手多次,施压让其继续进行,但计划走走停停,依然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