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法国、日本实行的是农奴制,中国实行的是雇农制,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农奴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领主与农奴。土地国有,层层分封;农奴是领主的财产;庄园封闭政权。
雇农制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地主与雇农。土地私有,自由买卖;雇农可以自由迁徙;郡县统一政府。
中国早在秦始皇时,就全面地实行了郡县制、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人口自由迁徙,从农奴制彻底进步为雇农制。
而英国、法国,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废除领主特权、实行土地私有制,通过《人权宣言》才把农奴解放为农民。
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才废藩置县、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请看我孙悟彻的《“初税亩”全析》、《中国社会革命史简析》、《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么长?》。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孙悟彻
电话:0533—7554731
邮编:255400

“初税亩”全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四种基本土地制度:领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户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
是“初税亩”促成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领主转变为地主,农奴转变为雇农。
一、“初税亩”之前的社会经济制度
1、西周的社会性质
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2、领主土地所有制
西周,名义上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即周王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实质上实行的是(诸侯国)领主土地所有制,层层分封,不允许买卖。卿大夫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3、井田制剥削关系
各诸侯国将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中一区为公田,由八夫(八家)助耕,收获全部缴“公”;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作为份地。男子成年授田,老、死还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公田上的收获,原是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但是,正如马克思《资本论》所说:“在时间的进行中,这种公地被军事上宗教上的高官侵夺了。自由农民在公地上从事的劳动,也被他们侵夺了。自由农民在他们的公地上作的劳动,变成他们被公田盗占者作的徭役劳动了。农奴关系就是这样发展的。”
4、严格户籍制度
各封建主(领主)受册封的,不仅土地,而且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因此必须严格户口管理。“受民受疆土”。
西周初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
春秋时,齐国“制国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
齐桓公“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
《管子》:“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5、农奴不允许自由迁徙
农奴有自己的份地、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允许自由迁徙。《管子》:“是故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
6、自然经济
各庄园自给自足,商业活动很少。《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二、“初税亩”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也”。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
齐桓公开始实行“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
2、余亩的产生
领主给予农奴的份地,为一夫百亩。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的进步,各级领主不断开垦土地,并且有瞒报情况。终于,土地不够按丁分配,因此,每户除一个正丁外,“余夫二十五亩”(不缴地租)。
3、地租的抵押与转让
在西周,没有土地买卖的事情,只有个别领主之间以田换马、以人偿田、以田换田的事情。
但是,盐、铁为生活必须品;领主还要享用其他地方的特产。所以,商业活动还是必要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繁盛,部分自由商人发了财。
随着高利贷的发展,无力还债的债务人,将领地的地租抵押以至转让给债权人,甚至农奴也可以抵押份地借债。债权人就是新兴地主的萌芽。
4、领主财政紧张
随着领主生活的腐化,为了扩大财源,春秋时期开始了兼并战争。即“春秋无义战”。这样反而扩大了领主的财政支出,不得不增征军费。“十六井赋戎马一匹,牛一头”。
在战争中,卿大夫们屡屡立功,被国君赏赐更多的食邑,而国君直属的井田及其地租数量却少了,财政更加紧张。
三、“初税亩”的实施
于是,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后来,又对井田之外的“余亩”征税。“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四、“初税亩”的伟大意义
列国纷纷仿效鲁国的“初税亩”,到了秦国商鞅变法时,干脆废除国君对贵族分封、赏赐食邑的制度,而承认通过买卖所获得的土地所有权,直接促成了农奴制向雇农制的进步。
1、废除土地国有制(领主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地主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
2、全面开始了国家收税、地主收租。
3、打破庄园(食邑)封锁,建立县乡统一行政。
4、领主变为地主,农奴变为雇农。譬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于领主阶级的伟大革命,使中国从农奴制进步到雇农制。
楚汉战争,则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汉承秦制”。
五、雇农制的先进性
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时才废藩置县、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英国、法国,也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才废除领主特权、实行土地私有制,通过《人权宣言》才把农奴解放为农民。
即,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法国、日本实行的是农奴制,中国实行的则是雇农制,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
因此,就连马克思,也难以确认中国秦汉开始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只好笼统地划归“亚细亚生产方式”。
这些差异,都是“初税亩”引起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审计局      孙  瑛
邮编:255400      电话:0533—7554731     手机:13869306637

TOP

中国社会革命史简析

    革命,是战争的最高品位,是社会的巨大变化。成汤革命、武王革命、辛亥革命,用的是暴力手段;技术革命、工艺革命、产业革命,用的是发明创造。

    一、20世纪中国的社会革命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就是孙中山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的意思是两个,并且是紧密相联的:一是穷人翻身闹革命建立公有制,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即,先无产阶级革命后重工业革命。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一场“新的革命”--首先要解决十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自行车、手表、家电已经进入普通家庭,短缺经济时代彻底过去,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表明轻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属阶级革命类,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属产业革命类。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社会革命。
    同理,20世纪之前,中国的社会革命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力的革命和生产关系的革命。

    二、20世纪之前中国的社会革命
    1、黄帝、炎帝等史前“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知母不知父”。尧、舜、禹初生时“从母所居为姓”,婚后表现突出被妻部落选为首领接班人。如,舜,其母握登“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婚后则随妻姓“虞”。由于男子出嫁,父子便不同姓,故尧为“陶唐氏”,丹朱为“有扈氏”;舜为“虞氏”,均为“商氏”;鲧为“崇氏”,禹为“涂山氏”。这显然是母系氏族制。
    2、禹子启废除“禅让制”,自行继承父亲的权位,赖在娘家不走,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才开始了“同姓相传”,男子娶妻。这是父系氏族制的正式确立。“夏”是个部落联盟,不是个国家。
    3、成汤革命前,由《汤誓》确立了领袖强权;革命后,由《汤诰》确立了社会秩序,《伊训》还严禁“三风十衍”。这才是国家政权的开始。政权的主要事务是获“孚”。这是奴隶制革命。
    4、武王革命,是落后但却仁义的周部落,在奴隶倒戈的响应下,一举摧毁了先进但却残酷的商王朝。奴隶恨透了奴隶制,并且有大功于周,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奴隶了。周原是氏族公有制,接收商的私有制后,采取了分封制--功臣封地建国,即封建制;奴隶解放为农奴,即农奴制。封建制原本农奴制。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在农村的庶人称野人,在城邑、矿山的庶人称工、商;野人在井田里劳作,井田分为公田(劳役地租)与私田(农奴份地);野人有自己的家室、工具,独立经营,祖孙世业,但不许自由迁移,如百里奚。这与西欧的采邑制、俄国的农奴制完全相同,只有青铜器与铁器这一点差别。领主土地所有制,井田剥削关系,家庭生产方式,庄园行政管理,这显然是农奴制,它是封建社会的初级形式,有如当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把青铜器与奴隶制、铁器与封建制绝对地联系起来,正如老牛拉破车并不能否定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
    5、使用铁制农具后,领主发现,农奴在公田里劳作比在私田里“有所匿其力”,与其榨取公田里的劳役地租,不如把公田也充作私田,统一收取实物地租。鲁国初税亩、秦国商秧变法,开始了雇农制(佣耕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就是地主阶级对领主阶级的革命: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奴解放为雇农,庄园封闭管理变为县乡统一行政。楚汉战争,就是对这场革命的挽救--西汉“一承秦制”。

    三、中国未来的社会革命
    分析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以便顺水行舟,利国利民。
    亚当.斯密 指出:“国民产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正确配置,应当首先把资本注入到最有利的部门,然后再注入次有利的部门,如此次第配置下去。”所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次序是:轻工业革命、重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
    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因为已经有了先进国家的现成的技术设备可以引进,更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拥有了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能够以国家发展为重,而不以眼前利润为重,所以,她们的产业革命的次序,必然是:重工业革命、轻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列宁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在中国,毛主席领导了重工业革命,邓小平领导了轻工业革命,下一个就是农业革命了,再其后才是第三产业革命也就是真正的高消费。
因为,只有完成了农业革命,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才有足够的收入和闲暇去消费、娱乐、游玩、学习,才能为第三产业提供最广大的市场。第三产业革命必须排在农业革命之后。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孙悟彻
可惜,我有一张表格没法上传,否则,道理将会更简洁。

TOP

中共“十五大”报告
第一部分  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江总书记宣读)

TOP

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她是胜利者的历史。

TOP

原帖由 lchenglin 于 2007-4-4 17:09 发表
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她是胜利者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
http://bbs.jjxj.org/?fromuid=33040
http://www.pinggu.org/bbs/X_AdvCom_Get.asp?UserID=102005

TOP

楼上2位的都很经典

TOP

难道外国人的历史就是失败者的历史??
别傻了,日本人不会承认南京大屠杀,台独分子不会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TOP

学者   研究社会科学的~

TOP

顶一下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