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971年中国大事记

1971年中国大事记


“四五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197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四五”计划。“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定和执行的。1970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拟订了《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四五”计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规定的基本任务是:狠抓备战,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当时,规定的计划指标过高,要求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2.8%;到1975年,生产粮食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煤40000~43000万吨;五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200~1300亿元,财政收入共3800~4000亿元,等等。这个计划,虽然经过几次修改,但没有形成正式文件。原来定于9月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讨论。 但全会未能讨论,仅作为参考文件印发。

这个计划,由于指标脱离实际,1971年出现了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粮食销售计划被突破的现象。执行结果,到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46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8%,低于历次五年计划,其中1972年的农业总产值下降,1974年的工业总产值没有增长;生产粮食5690.3亿斤,棉花4761.6万担,钢2390万吨,煤48200万吨,前三者都未达到原定指标,只是由于原油产量五年内翻了一番,才促进了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急剧膨胀,积累率长期保持在32~35%的过高水平上;群众生活没有得到应有改善,按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停留于“一五”水平,文教、卫生、城市设施和住宅建设等的欠帐越来越多;经济效益也继续下降,不少指标处于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由林彪、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林立果等组成。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相互勾结,进行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妄图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们企图抢班夺权的阴谋被揭露后,又制订了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阴谋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谋害毛泽东主席,夺取全国政权。

1971年8月间,毛泽东去南方各地巡视,沿途作了多次讲话,指名批评了林彪。9月5日,林彪、叶群、林立果获悉毛泽东的讲话内容,预感其阴谋即将败露,便铤而走险,决定谋杀在旅途中的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与此同时,林彪、叶群还为南逃广州另立中央和叛国外逃作了准备。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的阴谋有所觉察。9月11日下午,毛泽东专列提前离开上海,直驶北京,从而打乱了林彪一伙的部署。林彪慌忙作出13日南逃广州的决定,准备带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另立中央。他们于12日晚将256号三叉戟飞机密调往山海关,以供在北戴河的林彪使用。当晚,周恩来追查飞机的去向。林彪、叶群、林立果等见阴谋业已败露,遂于13日凌晨乘飞机出逃,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林彪集团的余党,或自杀毙命,或束手就擒。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周恩来妥善作了处理,保持了全国政治局势的稳定。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灭亡,从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TOP

1970年中国大事记

1970年中国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毛泽东“520”声明(支持柬埔寨)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发生政变,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政府被推翻。这次政变是柬右派集团乘西哈努克出国访问之机在美国策动和支持下发动的。美国策动这场政变,目的当然是为了控制柬埔寨,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在柬埔寨建立亲美政权,摧毁柬越边境地区的“越共庇护所”,实现其从西部包抄越南南方人民武装,以改变其在越南南方的败局。但事与愿违,美国这一着非但没有摧毁“庇护所”,反而将坚持民族独立、主张和平、中立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推向了反对美国侵略的前沿。西哈努克以北京为基地,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和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号召一切爱国力量团结起来在柬埔寨开展武装斗争。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救国战争很快在柬埔寨全面展开。

  1970年4月24日和25日,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越南南方临时革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举行了印度支那三国四方会议。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三国人民在反对美国侵略、保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中要互相团结、互相支持、互相合作。4月3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向柬埔寨出兵,从而把侵略越南的战争扩大到了整个印度支那。

  当时,恰逢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黎笋于5月中旬对中国进行秘密访问。毛主席与黎笋就当时形势下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毛主席对越南和印度支那形势及国际形势的看法成竹在胸,在听取了黎笋的谈话后庄重地讲了一段话,概括起来,主要是表明一个态度、提出两个论断。一个态度是:坚决反对美国扩大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战争,热烈支持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斗争精神。两个论断:一是关于国际形势的总体看法,毛主席认为,通过世界人民的斗争,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被制止。另一个论断就是著名的“谁怕谁”的理论。毛主席说: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越南人民、老挝人民、柬埔寨人民、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怕美帝国主义,而是美帝国主义怕世界各国人民,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

  在周恩来总理的积极协助下,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的这次谈话以《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为题公开发表,简称“520”声明。这是毛主席晚年发表的一篇著名声明,是一篇具有伟大震撼力的重要历史文献。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1970年,中共九大后全国的动乱局势稍趋平稳。抓革命,促生产被提上日程。一场新的以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为特征的新冒进开始了。1970年1月1日“两报一刊”元旦社论说:“随着斗、批、改的深入发展,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出现。”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召开的计划会议和各部门的专业会议纷纷提出各自生产短期内“翻番”、大幅“跃进”的口号。正是在这种“左”的大背景下,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为改变南粮北调的局面,1970年8月25日至10月5日,在以周恩来为组长的国务院业务组领导下,在山西昔阳县召开了北方地区农业会议,讨论北方十省、市、区的农业生产问题,促进粮食生产上“纲要”,以彻底改变南粮北调局面。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259人。其中,北方1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940人,其余为其他省、市、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各部委代表。

  在会议的第一、二阶段的参观和“路线分析”、“大批判”中,代表们的发言照例大多是当时一些批判“三自一包”等“资本主义倾向”的套话。但在会议进入第三阶段,开始讨论实现《纲要》的措施和农村各项政策问题时,各种套话、空话、假话顿时少了许多,要求坚持《农业六十条》、落实政策的意见成为主流。会议讨论的结果实际上坚持了《农业六十条》的原则,明显地不同于当时大红大紫的大寨经验,而这又都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下进行的。

  会后发出的《关于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北方缺粮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尽快扭转南粮北调的状况。这次会议实际上对包括改变南粮北调局面在内的整个粮食生产乃至农业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

TOP

1969年中国大事记

1969年中国大事记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由于当时各地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无法正常进行代表的选举,多数代表由革命委员会同各造反组织的头头协商决定或上级指定,以致很多品质恶劣的帮派骨干、打砸抢分子,林彪、江青一伙的爪牙,成了九大代表。有的人是在确定为九大代表之后,才赶办入党手续,或在赴京列车上突击入党的。相当多的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处在被审查或监禁中,未能作为代表出席九大。大会选举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70人,候补中央委员109人,其中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只有53人。在大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过程中,林彪、江青一伙暗中操纵选举,使其集团的主要成员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而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却被排除在外。

  中共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它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中共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TOP

1968年中国大事记

1968年中国大事记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刘少奇报告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来的各项工作进展,对派工作组一事承担了责任,会上印发了毛泽东写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复信,支持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并通过《十六条》,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林彪、陈伯达、康生在党内地位提高,刘少奇等相继受到批判,毛泽东“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为中共九大作准备召开的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举行。在党内生活极不正常的状况下,会议批准了在江青、康生、谢富治把持下炮制的关于刘少奇问题的“审查报告”,给刘少奇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一年后,刘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1980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撤销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他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和把他“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因刘少奇同志问题株连所造成的冤假错案,由有关部门平反。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建成通车。至此,长江上的第三座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的浦口之间,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重庆白沙砣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这座大桥全部由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上层的公路桥全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全长6772米。正桥两端各有一对97.6米高的桥头堡,矗立着4座巨大的工农兵塑像。公路引桥和地面衔接的地方有22孔富有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大桥下面共有9个巨型桥墩,桥墩基础深达70至80米;每个桥墩之间的跨度为16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建筑艺术上也获得了成功。它的建成,是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创举,也是中国60年代交通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

TOP

1967年中国大事记

1967年中国大事记

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从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开始,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相继被“造反派”夺权。这一行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3月31日,《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论革命的“三结合”》社论,开头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经过近20个月的社会大动乱和错综复杂的夺权斗争,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革委会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实行党政合一、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

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革命委员会人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在这种机构中,干部由于熟悉业务,一般负责日常业务;工农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针,群众组织代表维护本单位下层人员的利益。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工农兵代表逐渐撤出革命委员会。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议案,将革命委员会改组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而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撤消。

TOP

1966年中国大事记

1966年中国大事记

“文革”爆发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为全面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前,毛泽东对会议的议题、文件作了具体指示和安排。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外地,刘少奇主持会议,康生负责向毛泽东请示汇报。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人76人,其中包括“文件起草小组”(即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江青、张春桥等8人。会议有两大主要议题。主要议题之一是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所谓“反党错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二,是通过由毛泽东主持起草并亲自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6日,会议通过这一通知(这一文件简称《五•一六通知》)。《通知》为“文化大革命”确定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主持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是继“五•一六通知”后,从全局指导“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正式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其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直接原因。

毛泽东的“五七”指示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

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在指示中还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它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办学的方针,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的破坏范围很大,一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使这一地区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万余间,这次地震袭击了1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共540米。

地震造成了山石崩塌。3月22日7.2级地震时,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4个地区,发生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毁山林3000亩。

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

在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迅速泛滥,仅谣言就涉及河北、河南、北京等3个省市、8个地区、40个县市,影响面积达数百万人,致使灾区及其邻区广大群众惊慌不安,一度无心劳动,工业产量下降,农业出勤率降低,其间接损失是巨大的。

[ 本帖最后由 NWWOLFGANG 于 2009-9-26 12:06 编辑 ]

TOP

1965年中国大事记

1965年中国大事记


三线地区,是1964年至1978年,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威胁中国北部安全。中国南部,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规模,矛头直指中国。同时,蒋介石台湾政权叫嚣反攻大陆,威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国际环境的长期紧张,使得毛泽东对没有战略后方国家经济布局产生了担忧。

1964年8月17日和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明后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于是,中国“三五”计划指导思想发生变化,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确立。

同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这个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从此,中央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三线建设上来了。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办“托拉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并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对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于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医治战争创伤,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管理多头多级、政出多门,用行政办法管理工业等等,严重束缚着经济的发展。1958年的放权改革因受“大跃进”的影响,引发了全国工业的散乱局面。1960年后,下放的权力又被收回中央。

为了跳出工业收放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散”的问题,中央于1960年前后讨论了试办托拉斯问题,准备做一次经济体制改革尝试。1963年,国家经济开始好转,改革旧体制,试办托拉斯的尝试逐渐展开。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原则同意并批转了国家经委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报告》确定了1964年中央各部试办的第一批托拉斯名单,共有12个,分属烟草、盐业、医药、橡胶、铝业、汽车、纺织机械、地质机械仪器等十二个行业。

托拉斯组建完毕开始运转后,立即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各个托拉斯企业捷报频传。在中央办托拉斯的同时,一些省、市也试办了一些地方管理的托拉斯,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世纪 60年代我国试办托拉斯也是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当时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是托拉斯内部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矛盾,三是试办托拉斯与当时经济管理体制的矛盾。其中,尤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最为突出。1965年5月10日至6月1日,国家经委党组召开了托拉斯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区分中央办、地方办托拉斯的行业,照顾地方利益,维持好原协作关系等措施。

在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试图借用西方托拉斯组织的管理经验,对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左”的思想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这一有益的尝试被迫终止。

毛泽东“626指示”(关于医疗下乡)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表了如下谈话:“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而且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的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遵照毛泽东“6.26指示”,此后大批医疗专业人员下放至农村,与此同时,依循政策导向所培训的赤脚医生也积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除了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更降低了传染病的流行, 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使原本医疗资源“重城市轻乡镇”的情形也因政策导向出现了转变。中国农村广泛地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 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以“赤脚医生”为标志的村卫生员在使农民便捷地获得村级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TOP

1964年中国大事记

1964年中国大事记
工业学大庆

1963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中国工人阶级成功开发了大庆油田,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参加石油大会战的石油工人不但开发了油田,而且还培养出一支技术素质较高、有组织有纪律、能打硬仗的队伍,涌现出了“铁人”王进喜这样的先进典型。石油工业部部及时总结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经验。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发出号召:“要鼓起劲来,所以,要学解放军、学大庆。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典型。” 此后全国工业交通战线兴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从此大庆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工业学大庆”的口号从此在全国传播。

1964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

农业学大寨

大寨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合作化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农业学大寨的主要内容,是在冬季农闲时,组织农民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在当时,国家刚刚度过困难时期。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分夺秒、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当时的时代所需要的。当时缺乏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各地利用农民劳动力兴建了许多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部分解决了深山区农民的用水问题。但在运动中,也有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形式,浪费许多农村劳动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听取了周恩来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在小组会议上和全体会议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议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协商,广泛地发扬了民主,选举了和决定了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会议全体一致地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六五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一九六五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的决议》。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核试验是15时(北京时间)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的。同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名致电参与首次核试验的全体人员和一切从事国防建设的同志们,热烈祝贺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的巨大胜利。贺电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22日,《人民日报》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表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

中国政府就中国成功地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发表声明。声明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声明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面临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声明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声明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作为第一步,各国首脑会议应当达成协议,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很快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承担义务,保证不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区使用核武器,彼此也不使用核武器。17日,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转达中国政府关于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建议。

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TOP

1963年: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我国石油产品基本自给   
·1963年:各地纷纷组织上山下乡运动   
·1963年:中苏论战进入白热化   
·1963年:全国精减工作完成   
·1963年:中央发布农业工作《前10条》、《后10条》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农村开展“四清运动”   
·1963年: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3年:中国开创断肢再植临床手术成功先例

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TOP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   
·1962年:彭德怀上“万言书”要求平反   
·1962年:“好猫论”出台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发生××事件   
·1962年:“反右倾”中被错误批判人士得到平反   
·1962年:中央批准《文艺8条》   
·1962年:国务院检讨大跃进以来错误   
·1962年:周恩来肯定知识分子地位   
·1962年:中央决定精简机构  
·1962年:七千人大会在京召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