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安福城北旧事

安福城北旧事



--------------------------------------------------------------------------------

中国安福网 [ 字体:大 中 小 ] 点击:  2006-5-10 17:18:01  
  姚义兴    
    著名作家杜宣在《故乡漫忆》中深情地写道:“我三岁时随父来到安福县。我们家住在北门外的大街上,这条街的尽头,有一座石桥,叫凤林桥。桥下是一条石子河,河水清澈。这条河流到吉安和赣江汇合。当时无公路,县里人去吉安或者省城,分水旱两路。水路则是这条河了。每天早上开船,傍晚可到吉安。每天到桥上看人钓鱼,到河边看‘人载船’,看着那陌生的过客。月亮好的时候,父亲带着我看看月色。大约九岁的时候,父亲奉调去永丰县。安福县凤林桥上的明月,常常是我梦魂萦绕的地方。”
    民国初年,杜宣的父亲任安福县邮局局长,童年的杜宣在城北的三皇宫求学,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给杜宣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安福城北,除了凤林桥外,还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桥。相传唐代吕洞宾曾月夜吹箫,招引铁拐李、何仙姑等仙人至桥上饮酒歌舞,因名之曰:集仙桥。美丽的神话故事感动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写入所著《中国桥梁史话》中。说到集仙桥,不能不说洞渊阁,这是旧时安福城北最雄伟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供奉的主要神祗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洞渊阁附近,曾是安福县最繁华的地方,古称江边市。居民有排工、船工,泥、木、铁、篾匠,亦有木架客商、青楼槽坊、世家大族。例如江南欧阳氏始祖欧阳万,唐末任安福县令,卸职后,定居于洞渊阁左,过了5代后,得了6位玄孙,称为“五宗六世”,自此,安福欧阳氏大发天下,分徙江南诸省,庐陵各地,至宋出了个一代文章宗师欧阳修。
    洞渊阁香火旺盛,阁前有“清净源”古井一口,水质清洌,常饮者可以长寿。居住于阁之北的“台北吴氏”,就出了不少的老寿星,事迹载于吴氏谱中。传说,当年吕洞宾曾作法,井中运木,重建洞渊阁。今人看来,此说荒诞,但洞渊阁香火之盛,似乎与泸水河上的木竹有关。《凤林桥志》载,乾隆时,客居于城北的“江南安徽婺源木客”,捐助重修凤林桥的就有黄顺信号、江利济号等16家。民国时,“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的父亲因做木竹生意发了财,便从农村搬迁定居于城北。泸水河流淌翠竹红杉,亦流淌着金条银锭。洞渊阁的香火焉得不盛?
    木架巷,是一条通往码头的小巷。木架即木行。两边住户多是竹木商行和撑排的工人。狭狭的巷,用青石铺就,永远是湿漉漉的,这是汲水的人们荡出或上岸排工草鞋挤出的水所致。这发亮和深深下凹的青石路,多少木竹从这儿进城,撑起了一座古老的县城。
    “唱歌师傅大如天,皇帝老子是我同年,假如三年不唱歌,皇帝派人邀请我,皇帝敬我三杯酒,我回皇帝三支歌……”
    泸水河上游传来粗犷的排工山歌,武功山里的大排下来了。码头上洗菜淘米的媳妇大嫂们,放下了手中的活儿,眼睛直勾勾地辨认排上掌篙的当家人,米流走了,衣服漂走了,女人还浑然不知。她们知道,男人们在这200里泸水行排,冒了多少险,吃了多少苦啊。木排抵达码头,木架老板照例要摆酒招待排工,叫做“开河”、“到岸”。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些排毁人亡、苦累狼狈的故事,尽付浊酒中。
    “宫殿绕风烟,江山壮城郭”。
    安福城北,因水而城,因山而名。北华山,又名百花山,逶迤连绵,是安福城北的风水屏障。山下旧有黄庭坚咏诵的先春阁。泸水、清溪右抱左绕,南向五峰相次,挹蒙冈之秀,据牛岭之雄,江山映带眉宇间。无怪乎,晋代地理学家郭璞赞叹:“龙山凤冈,状元文章。”山上有一座松云庵,庵旁有一座五级六面的古塔。塔下是古代安福通往宜春的驿道。宋代大诗人、佛学家黄庭坚,应安福县令李康成之邀,在山上谈禅论道:“人如旋磨观群蚁,田似围棋据一枰。”“定知与民乐,吏瘦吾民肥。”到了明代,松云庵又成了邹守益、刘阳、王时槐等一代理学大师的讲学之地。邹守益把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他所提倡的“慎独”学说,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得到刘少奇同志的肯定与赞扬。

[ 本帖最后由 石屋山人 于 2006-12-11 20:47 编辑 ]

真的很能不错的地方

TOP

热烈欢迎,我当导游

TOP

热烈欢迎,我当导游

TOP

很好的地方呢
我狠喜欢呢
哪天和楼主一起去玩玩

TOP

在赣西,今属江西省吉安市管辖,境内有江西省内最高峰武功山,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县份,至今有2200年历史

TOP

安福在哪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