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简单的问题,而那时我的答案还是:界面是对软件应用解决方案的显性,使用图形化符号,向使用者解释它的功能与任务。
但最近一些认知却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回答:界面就是软件应用它本身。它不是一份对软件应用功能的图形化说明书,不是对软件应用功能与任务的图形化翻译,它就是软件应用本身,并且与之浑然天成。
一个简单的问题,仅仅从展开的iPad文件夹时界面的呈现,你觉得,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收缩起这个文件夹?
方法其实有三种:点击(Tap)文件夹图标或者点击其他区域;向上拖动(Flick)界面;双指在两侧向内滑动(pin close)。
第一种也许你早就知道,但后面两种,你也许会将信将疑地去尝试,相信我的说法。
所以,从我的角度上而言,这也许是人家常说iOS操作简单易懂的原因。在你点击文件夹后,文件夹展开的的这个动画,以及最终他的视觉样式,已经告诉你了,他应该怎么去关闭,你会不由自主的,就学会这些操作。
而这就是隐喻。《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里面是这样解释隐喻对体验的影响的:当你应用中的可视化对象和操作按照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与操作仿造,用户就能快速领会如何使用它。(When virtual objects and actions in an application are metaphors for objects and actions in the real world, users quickly grasp how to use the app.)
对我而言,iOS的文件夹更多的像一个抽屉的隐喻,并且,它的顶部还是玻璃材质的。从拉开的动画当中,他建立了一个类似抽屉的空间,你一看就明白了。
界面与界面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我们不得不否认的一点是,界面与界面之间其实是应该纯在联系的,我指的这种联系是说,空间感。存在相互之间的层级和逻辑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越符合现实的,越好。越容易让别人理解,越来越不用让别人学习。
这就是我们需要做隐喻,我们需要通过它,去表现界面之间的关系。
隐喻给人以可预测性,用户能够轻易的理解你设计的软件应用。这是一种掌握的感觉,是一种控制的感觉。当用户操作时,他们知道下一步即将出现什么、怎么回去——即使是在第一次操作。
为什么需要在移动界面中注意隐喻设计?
1.导航缺失
一个触摸屏手机的物理尺寸在3.7寸左右,与一张信用卡相当。在这么狭窄的空间内,我们则不能秉着PC客户端“在一个主界面内完成大部分的任务”的思想,去设计移动客户端。我们必须把界面分拆。
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分拆后的界面是有逻辑的,但我们并不能照搬PC客户端中的方法:使用任务栏,层叠的模态对话框去表现这种逻辑。
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空间,所以我们得另辟蹊径。
所以,我们把界面拆分得更多独立化,让界面变成卡片式,一个界面只完成一项任务,保证界面之间联系的单一化,避免界面之间逻辑,或者跳转的混乱。
2.缺乏物理力学反馈
传统的手机上,用户使用键盘,去操作屏幕上的视觉对象,键盘在这个阶段中,扮演的其实是用户操作行为的翻译器。而iPhone的出现砍掉了这种操作行为的翻译,变成直接触摸,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