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全国城市地图
帮助
导航
默认风格
宝石蓝
fervor
jeans
uchome
fashion
greenwall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IT家园
»
唯美贴图
» 中国唐代雕塑[107P]
返回列表
发帖
莎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莎木
当前离线
UID
3119
帖子
549
精华
16
积分
199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3
最后登录
2009-6-23
贵宾
帖子
549
积分
1990
注册时间
2006-6-23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06-8-4 00:5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唐代雕塑[107P]
前言
唐代的雕塑艺术,与前代的形式几乎相同,主要体现于宗教造像、陵墓随葬。但这一时期,随着工艺技术之发展,在材料运用上更加丰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还大量使用夹苎、铸铜等工艺材料。
唐王朝的统治长达三个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继开国元勋高祖李渊之后,明君太宗李世民采取各种兴国措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时达到盛唐的顶峰,其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广泛流播于海外,并吸收融纳了一些优秀的外来影响;“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以至公元907年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五代十国的产生,终止了唐王朝的统治。
由于唐代延续时间较长,其艺术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及衰的漫长过程,所以后人在研究唐代文化时,往往将其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初唐前期的雕塑风格,基本上还残留着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迹。初唐后期就开始出现兴盛的征兆,但对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时那么活泼动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变化,盛唐时的整体社会面貌比较乐观豁达,佛教艺术也出现世俗化倾向,绘画、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卖弄。现存的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东云门山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等。
其中规模最大、艺术特点最明显者,首推敦煌。唐代时期所开凿的窟龛,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数。所塑造的菩萨造像,从形象上和装扮上,基本上依据当时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现了一腿盘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丽已打破了宗教禁锢的气氛,更为强调艺术效果,似与参拜者对话。我们可以把同时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周昉等人的作品与之相比,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体态比例上、仪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于前代宗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继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鲜活的一面;继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细腻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关系时,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与弟子迦叶、暗阿难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种形象变化,两个人物一老已少,一个汉族人形象,一个是印度人形象,尽管都表露出虔诚的神态,但仍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护法力士像,其职司决定了他们强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发达,更加衬托出菩萨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关系动静结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则。
龙门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数。它的优点在于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经后代艺人整修过的。这一时期的雕像普遍宏伟庞大,体型饱满。以盛唐时完成的奉先寺为代表,中央大佛(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与之并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确年代题记(672年),据传说大佛的面部是参照了武氏则天的形象雕凿的,这种传说并非完全不可能,在佛像台座上的题记中记录着:“……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有许多石窟的中、晚唐作品明显不如其前代,有许多减色,尺度、体量、气魄都出现退化的迹象。
陕西境内的唐代石窟,有太原附近的天灵山石窟,可惜的是在旧社会是已被盗劫,几近掠空,现都被收藏在欧美各大博物馆。从现在仅存在14窟当中的一件跌坐菩萨残体来看,中国古代雕塑家以精确的掌握了人体比例以及结构,衣褶、饰物的写实雕凿能力也十分高超。
山东一带在当时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所以其石窟开凿规律有限。以济南附近的一些小型窟龛群为主,如千佛山、佛回山等处。千佛崖有贞观18年(644年)题记,但整体上损毁比较严重,从仅存一些雕像残体上,依然可以看出当时的富丽、细致、优美的风格。
四川的广元、巴中、通江以及川南的邛崃、乐山、夹江等地散落着许多摩崖石刻。四川自秦汉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佛教在此地特别兴盛,全省有大小摩崖石刻群二十余处。据考证,广元千佛崖的最早开凿年代在唐开元年间,其尺寸虽然不大,但都雕刻与陡峭山崖之上,形式复杂,人物众多,有大大小小造像近两万躯。从雕塑风格上看,这些作品是研究唐代雕塑艺术脉络变化的很好资料。最为世人瞩目的要数乐山大佛摩崖雕像,它比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高53米,现已被毁)还高出18米。于公元713年始雕,到803年完工,用了九十年的时间。乐山大佛是借用整个山体开凿的,脚下就是奔腾的三江汇合激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如此巨大的雕像,比例合度,逞坐势,身着袈裟,面部表情安详、沉稳。大足石刻不仅以南宋雕像群驰名于世,其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的石刻也比较有代表性。大足石刻的部分雕像由晚唐、五代、宋代交错于一处,比较难以分辨。其中有明确题记的唐末乾宁三年(896年)的龛像最为精美,除三、四百个佛经故事人物、亭台楼阁、山树花丛、伎乐飞天以外,还有几十个世俗的供养人。
唐代末年,政权分裂。907年,黄巢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被其叛军将领朱温所窃,在河南开封建立起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接着而来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这还不算完,近乎同时,天下大乱相继出现了武(扬州)、吴越(杭州)、楚(长沙)、闽(福州)、前蜀、后蜀(成都)、南唐(南京)、南汉(广州)、北汉(太原)、南平(湖北)等十个割据势力,成为“十国”,这期间的混乱堪比南北朝以前五胡十六国,但只有五十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期雕塑艺术风格,基本上承袭了晚唐的形式。从理论上讲,曾建都于四川的前蜀、后蜀,应该留有石窟造像,但由于这一段历史较短,不易明确辨识他们的单独存在形态。最容易得到的直接资料还要有求于敦煌莫高窟,明确标明为五代时开凿的洞窟多达28个。由于地处偏远,当内地乱成一团的时候,此处却没有受什么影响。但这一时期的彩塑明显带出僵化、繁琐、程式的痕迹,远不如盛唐时期那么华丽宏伟了。
习惯上,人们把与皇帝有关的坟墓成为“陵”,唐代皇帝的陵墓大都分布在西安附近,有十八处之多。唐代帝陵有较为固定的格局,在双城墙体之间设立石雕像群。唐帝都以山为陵墓主体,陵前雕像有动物或人物。如昭陵前置14个人物雕像,是太宗所治伏的外番俘虏,象征别处小国的归顺;献陵前有石虎、石犀,体积巨大,造型简洁有力。这期间最为著名的雕塑艺术当推“昭陵六骏”,这是为纪念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立下功劳的六匹战马所制作的六块浮雕。当年太宗命大画家阎立本绘画图形,由雕刻师凿于石上,据说还有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写了太宗为之歌功颂德的词句,可见其价值之高。这六匹神奇的战马都有自己的名字: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令人痛惜的是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块浮雕,在1914年被军阀盗卖境外,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六匹西域名驹的浮雕作品,显示出唐代动物雕塑的成熟,使浮雕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境地。唐代先后出现了许多动物画高手,如曹霸、韩幹都是画马高手,而“昭陵六骏”的创作年代还要早于他们。
乾陵为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和葬地。陵墓石雕众多,有狮、人物、仗马、朱雀、华表等等,上百个之多,都是坚硬的石雕,反映出当时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雕塑家的无尽才能。在石像群中,文武伺卫的雕刻也十分突出,体态稳健、端正庄重,但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在乾陵的门上,有多达六十与个番使雕像群,令人心痛的是,那写形象生动写实、表情面貌各异的脑袋全部被外国盗墓者砍去,实实令人痛心疾首!
此外,武则天母后顺陵、唐睿宗桥陵以及恭陵、定陵等皇室陵墓都有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石雕艺术作品。从总体上看,唐初的风格比较简略,昭陵六骏偏于写实,大体走向精熟。
唐代的雕塑艺术从随葬的明器上也能看出一斑,当时的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置了陵墓石刻以及明器制作的管理部门,名曰“甄官署”。这一时期的明器雕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题材极为广泛,以人物、动物为最多。女人俑的造型特点与当时的大众审美趣味相吻合,正如当时仕女画上所表现的形象,以肥胖、丰满为美,仪态端庄、衣饰华丽。女子骑马出游也是唐代的时尚,这在当时的绘画、雕塑以及工艺装饰中频频出现。由于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比较发达,许多外国客商来中国经营或生活,这在明器雕塑中多有表现,如“胡人舞蹈”、“西域奴仆”、“骑马商人”等形象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非洲黑人的形象。镇木力士像是唐墓中所常用的,多为三彩陶器制成,其形象威猛,类似佛寺里的金刚力士,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省唐时期,天下一片歌舞升平,俳优歌舞广泛流行于皇室和民间,所以在唐代墓穴中也大量出现手舞足蹈的俳优俑,动作夸张、表情丰富,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平。这些明器雕塑对我国古代的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的研究,也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对当时的服装、服饰之研究,更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唐代以河南洛阳为东京,周边地区盛产陶瓷。明器雕塑以陶质三彩为主。三彩是陶器的一个特殊品种,烧成温度较低,土质可塑性尚好,釉料中的主要成分是铅,以铁、铜、锰等氧化金属为着色剂。这种色彩变化比较丰富的低温釉非常适合制作艺术品,易于流动的釉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效果。自唐以后,陶瓷明器基本上占据了主要的使用材料,很少再见到石雕、木雕或铸铜了。
唐代的随葬品中,动物雕塑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种类。其中,马和骆驼是最为常见的,这是当主要的交通、运输、征战以及出游等的工具。由于当时的农、牧、畜业也比较发达,牧猪人上缠饲养过的动物也都被制成微型雕塑,如鸡、狗、猪、牛、羊等等,如同墓主人生前的环境。
装饰性的建筑构件雕塑,也是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艺术分支。尽管唐代的皇宫也是倾力而造,如著名的大明宫等,但这一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上的纹饰浮雕,却比秦、汉时期要逊色得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筑上开始大量使用彩绘装饰而造成的。唐代的华丽宫殿,早已荡然无存了,而其他类型的建筑,如桥、塔等,也是极为旱见,上面的装饰性浮雕看来没什么可取之处,多是一些夔龙、缠枝花一类的图案纹饰。
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能得以传名,实在是一件万兴的事,同样,这是由于他的绘画才能也比较高超。他曾与吴道子为画友,后自认为画不过吴道子,改攻雕塑,至炉火纯青只地步。
相传,千手千眼佛像是由他首创的,一直流传至宋代的《塑诀》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雕塑理论著作,也是出之于杨惠之,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无法见到他的作品原件。在他之前,见之于《历代名画记》的雕塑家还有一位韩伯通,他是唐初时的“相匠”,为宫廷塑像工作服务。有的雕塑史论家把隋朝的李春也列为雕塑家,似有牵强之处。李春是著名的“赵州桥”的设计家和修造的主持者,桥上的建筑装饰未必出于李春之手,所以把他列桥梁设计家更妥些。
唐代走向衰亡以后,从十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经历了宋、辽、金的历史阶段。雕塑艺术出现了不同于前代的风格现象,也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材料使用也更加广泛,制作工艺也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不如汉唐时期,在整个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敦煌七九窟唐代菩萨造像(图)
初唐时期尚有北朝晚期及隋代的一些审美观点,但后来就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显示出唐代的盛兴气象。气魄宏大,富有活力;体态丰满,人物健壮。
敦煌菩萨新建文章(图)
这是194窟九尊像中的两个侍立菩萨之一,从肌肉的丰腴和服装的特点上判断,应为中唐时期的作品。这种替性丰满、曲眉丰衣的造像是典型唐代美人的形象。
敦煌迦叶弟子(图)
菩萨左右分别是立着弟子迦叶和阿难。两人一长一幼,一个印度人形象,一个汉族人形象。印度迦叶的形象多为虔诚的苦行僧。
敦煌供养菩萨像(图)
此像为晚唐时期作品,造型更趋生活化。尽管被后人整修过,但仍不失唐代的丰满风格。这种生活化的活泼少女形象,在佛像造像中极为少见。
唐代龙门敬善寺力士(图)
天王、力士是为了护卫佛法,也就是保护佛的安全。所以他们的神态被描绘、刻画成狰狞可怖的样子,使敌视佛法的外道邪魔望而却步,不敢接近。
天龙山唐代残佛躯(图)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附近,惨遭盗窃,大部分已流失国外。这尊佛像虽已残缺,但仍可以看出造型准确的躯体以及半裸的肌体美,一点都不亚于希腊雕像中的杰出作品维纳斯。其衣文流利,姿态夫于含蓄的变化,组成一个美的和谐整体。这种具有典型性的每的样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它与某些封建礼教相抵触,反映出那个时代杰出雕塑家们的伟大创造,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
陕西麟游慈善寺佛像(图)
唐代的佛教造像以饱满和庄严为特点,雕刻刀法熟练。陕西境内现存石窟雕像多处,风格上趋于一致。
四川荣县千佛崖观音像(图)
四川有多处石崖雕刻群,以山雕成,大部分未中、晚唐时期作品。在造型比例上有所失调,造像制度也不严格。这种沿石壁开凿的龛群,类似于敦煌莫高窟的结构形式。
西安安国寺石雕菩萨头部(图)
唐代造像的规模巨大,工艺精美。佛像的形象具有生活化的倾向。佛像的制作不仅有官方出面投资,更有大量民间自发组织的雕造活动。而有些民间的雕刻匠师则以商业目的而从事制作,一直唐太宗认为这种买卖有损宗教之尊严,开始下令制止。
西安安国寺石雕菩萨(图)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不论是雕刻还是塑造,在技术上都很成熟。而雕塑作品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也能显示出时代风格,就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混合,形成劲健有力与柔细流畅相结合的特点。
陕西西安大明宫菩萨(图)
我们仿佛能从这尊菩萨雕像残躯上看到超凡脱俗的圣光,其形体的婀娜多姿又不失其生活化的人间气息。雕塑家们不再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将理想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
河南荥阳大海寺菩萨头部(图)
为八—九世纪作品,具有盛唐时代的风格,面部形象曲眉丰颐,为唐代佛像的典型形象。
唐乾陵翼马(图)
唐代政府部门设有专管陵墓建造的机构,是唐时陵墓雕塑极一时之盛,为后来的宋、元、明、请各代奠定了陵墓雕塑的模式。乾陵为唐高宗坟墓。翼马(天马)与鸵鸟相匹配,体现出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
桥陵蹲狮(唐)(图)
蹲狮和瑞兽在唐代陵墓都是常见的雕刻形象,体积感强,外形较为写实,局部也有细致的刻画。从中可以看出盛唐雕刻走向华丽、多变的风格。
建陵侍臣(唐)(图)
建陵石雕群遭人为破坏较重,这尊侍臣立像结构洗练,形象个性突出,形体厚朴,以文刻画概括但不简单化,疏密有致,形成线与面的完美结合。从人物造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唐的自信、强大的气魄。
唐三彩立俑(图)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特殊陶瓷釉色,以透明釉深入氧化金属着色剂而形成绿、黄、蓝、黑等颜色。唐时女俑一半体态肥胖,体现了当时的特殊风格。
唐陶俑(图)
此俑造型朴实无华,头不微侧,动态活泼,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尤其是上层社会的生活较为富足,所以反映在雕塑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表情富有生气。
唐陶女立俑(图)
从其发式、服饰、体态上可以看出,此俑所表现的是一个饱食终日、雍容华贵的夫人形象。此俑为红素陶,虽不饰釉料,但明快的衣纹、丰满的造型、高贵的面部表情,仍给人们以华贵的感觉,是墓主人及家人的形象写照。
唐抱婴俑(图)
此俑生动的再现了现实生活场景,一个慈祥的母亲怀抱婴孩,似与之低语。雕塑技法娴熟,在塑造衣纹时,有意无意间留下明快的刀痕,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唐跪俑(图)
整体感很强,不拘泥于细节,但并不显粗糙。
唐拱手男俑(图)
面部表情丰富,头、颈、身躯的转动变化非常写实,神态自若。此俑表现一个无须男性青年,双手拱起,似某官僚的秘书一类的身份。
唐牵马俑(图)
这是较为典型的胡人俑,为宫廷或贵族所雇用的西亚一带奴仆,这些仆役多留有髯须,个性特点比较鲜明。
唐牵马俑(图)
动作生动,形象富于个性,牵马姿态写实。唐代的明器所反映的生活极为广泛,雕塑技法精细,是中国明器雕塑的全盛时期,达到了很高水平,表现出当时雕塑艺术家们的想象力造型能力。
球童俑(图)
唐代以河南洛阳为东京,在皇室贵族的带领下,人们崇尚游乐。此俑表现一个腋下夹球的孩童,生动活泼,也表现出雕塑者的情感倾向。在人物形象地刻画上,唐俑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塑造众多的富有个性变化的人物形象。
唐胡俑头部(图)
大量的胡人俑是当时各民族间频繁交流的真实写照。此俑头深目、高鼻、大胡须,为典型阿拉伯人形象。其双目圆睁,似紧盯着某个有趣的事或物,神态极为生动。
唐乐舞俑(图)
这种表现乐舞的人俑。是放置于坟墓当中,以供墓主人继续过着欢乐的生活。唐代所流行的“参军戏”在随葬塑像中多又出现,这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戏剧、歌舞、音乐等艺术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
唐骑马兵士俑 (图)
唐代明器所表现的动物形象,以马和骆驼最为突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上层贵族的提倡,每当他们出游、围猎时,都有庞大的骑兵侍卫跟从,而且许多贵族妇女也善骑马。
唐三彩奔马(图)
马的造型极为写实,结构准确,可以看出雕塑着对马的姿态观察十分仔细。
唐陶马(图)
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动物造型,在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表现各种动作的马,不仅是在解剖上符合骨骼结构,而且通过雕塑者的再创造,赋予创作的雕塑作品以更高的精神气质。
唐三彩骆驼(图)
骆驼是唐代主要的运载工具,尤其在长途跋涉的对外交流中,它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雕塑者对骆驼的性情特点非常熟识,所以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唐三彩驴(图)
驴的形象在唐墓明器中极为罕见,所以它的存在就愈加珍奇。这头毛驴的姿态,像是被人用绳子拽着前行,很生动的表现了毛驴的性情。这件雕塑充分证明了唐代雕塑的写实能力,而且形神兼备、寓动于静,这也是雕塑艺术的最高境界。
唐大智禅师碑侧面浮雕(图)
用碑铭纪事的风气起于汉代,盛于唐代。石碑的装饰雕刻,一般分布在碑头、碑身侧面、碑座等处。此碑装饰浮雕为铲地阳刻,图案构图饱满,整体结构富丽。
唐慧坚禅师碑侧面线刻(图)
西安碑林创建于北宋时代,其中大多数碑刻为唐代作品,此碑装饰为阴刻、阳刻相结合的手法,以阴刻为主。
唐西安大雁塔浮雕(图)
这种高浮雕的形式在唐代雕刻中并不多见,。尽管它的表面损毁较严重,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其动态的优美和线型的流畅。
唐永泰公主墓椁线刻(图)
唐代盛行在石棺、石椁上雕刻纪念性图案。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得罪祖母武则天,在17岁时被处死。装饰性线刻的风格让人联想到当时的侍女人物画。
唐韦顼夫妇墓椁线刻(图)
石椁的结构形式,近乎是用石板搭建一个小型房屋,椁壁上往往凿刻图案。
唐代铜镜(图)
铜镜是用来梳妆美容的工具,所以它的背面一般都有好看的装饰。此镜图案利用铸造工艺的特点,表现两只鸾凤成双,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唐·凤纹镜(图)
盛唐时期,铜镜的外形产生了很丰富的变化,此镜纹饰为一个适合纹样,凤头与凤尾相呼应,形成一个圆形整体,纳入铜镜的八角宝相花外形当中,即活泼又不失其庄重而典雅。
唐·鸾凤镜(图)
以铜钮为中心,向外扩展四层装饰图案。浮雕的起伏所形成的线形疏密有致、松紧得当,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也。
唐·马纹银壶(图)
银壶造型为明显外来文化的影响,壶身装饰的卧马,大有“昭陵六骏”的风采,虽体积微小,但其形体气魄却不亚于体态巨大的大型雕塑。
唐顺陵神道石狮(图)
此雕像体积庞大(高达305厘米),气质劲健,造型饱满。唐代帝陵神道雕塑群有较固定的制度,对宋、明、清各代有很大影响。
石雕胁侍菩萨(唐)(图)
胁侍菩萨为菩萨的随从。这是四川卧龙山石窟雕刻群象之一,线条柔顺,面容慈祥;雕刻技术高超,身上披挂的缨络无一不可化精美。
唐代泥塑菩萨像(图)
身材丰满,体态变化一波三折,重心落于一脚,庄重而有几分俏丽,是一件雕塑珍品。唐代莫高窟的雕塑都比较大,此雕塑高185厘米。
唐·菩萨立像(图)
体态自然、生动,形象端庄,衣饰华丽,富于质感。这一时期的菩萨形象,基本上来自于上层贵族妇女形象,我们可以对比周昉的人物画,更加全面地了解唐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唐·木雕武士骑马俑(图)
雕刻刀法洗脸,注重大的体块关系。整体造型以多块分体部件组合而成,易于成批生产。鞍具等细部以墨线勾画而成,写实而有简约。
唐献陵石虎(图)
献陵地处陕西三原县,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其四门外各有一对高达2.5米的石虎,这是其中之一。重点突出了虎的神态,肌肉饱满,好似在缓缓行进当中寻找袭击的目标。
唐昭陵六骏之一(图)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明诏令上六块纪念性浮雕的总称,这匹马的名字叫“飒露紫”。此物于二十世纪初被盗,现藏美国。
唐昭陵六骏之二(图)
六骏各有自己的名字,在开国战争中立了功劳,被人们广泛流传。这匹战马的名叫“特勒骠”。当年的盗运者将其中的四块打碎,准备出境时被截获,其整体形象被损毁,实为可惜。
唐乾陵石马(图)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泰陵侍臣像(图)
唐玄宗泰陵前的侍臣雕像,是盛唐时期代表性作品。侍臣雕像有文有武,一律端正直立、恭谨待命,所不同的是文官拱手持笏、武官双手按剑。
唐墓侍从俑(图)
这一石俑出土于西安近郊,其雕刻技术高超,人物神态自然、写实,可谓形神兼备。木用多以陶塑为主,木雕、金属铸造、石雕都比较少见。
唐桥陵侍臣头部(图)
造型饱满,雕刻精细,表情严肃,面部结构准确,尽管有所残损,仍不失其大气的时代风格。
唐菩萨头像(图)
其造型特点代表了盛唐造型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以丰腴为美的社会时尚。作品用汉白玉雕成,颜色洁白,表面光滑。
佛像头部(图)
此佛像高达24米,为唐初作品,在陕西省彬县大佛寺。虽经宋、明、清各代修饰,但基本上没有失去原作的风貌。
胁侍菩萨立像(图)
唐代信奉佛教之风特别盛行,大量开凿石窟,倾国造寺。大量出现的宗教雕塑几乎成了为我国雕塑艺术的主流
洛阳唐大明宫方砖(图)
唐代花砖表面以模印阳文造出浮雕效果,精细耐看。当时的京都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都有大量遗物流传下来,此砖为莲花图案,规矩、对称。
洛阳唐大明宫方砖(图)
以缠枝葡萄纹和异兽为装饰题材,显然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画面复杂而华丽,点、线、面都结合,空白处理得当,增加了层次感。
洛阳唐上阳宫方砖(图)
莲花图案是唐代花砖的主要装饰题材之一,以花芯为中心,对称式构图,外围设计成卷草纹,四周饰以当时极为流行的联珠纹,这是从西域传来的装饰图案。
收藏
分享
莎木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莎木
当前离线
UID
3119
帖子
549
精华
16
积分
199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3
最后登录
2009-6-23
贵宾
帖子
549
积分
1990
注册时间
2006-6-23
2
#
发表于 2006-8-4 00:55
|
只看该作者
唐卷草纹方砖(图)
线条舒展而华丽,主要脉络清晰,细节处理得当,在丰富的变化当中寻求规律性,是唐代花砖中的精品。
金质观音立像(图)
这是唐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地方政权南诏国的遗物,从造型上看,有明显的古印度风格。
铜质鎏金观音立像(图)
尽管身躯及衣饰有印度风格,但面部造型特征却无印度人的影子,观音都做男相,面带笑容。
铜质鎏金观音立像(图)
古代南诏国所信奉的一派佛教,是公元7世纪末由印度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后人有“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之称谓
唐三彩女侍俑(图)
高40厘米,是盛唐时期作品。身穿袒胸长衣,肩搭白披,身材俏丽,面部表情柔和,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
唐三彩女坐俑(图)
面部表情生动,表露出内心的喜悦,似与别人愉快的交谈。姿态优雅而自然,身穿绿色连衣长裙,衣纹处理简约。
唐三彩少女俑(图)
唐代的墓俑之多,与随葬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对于朝廷所制定的等级制度,执行起来并不严格,在明器的数量和体积大小山,多数官员是超越了限定的。
唐三彩文吏俑(图)
高42厘米。唐的墓俑的男俑也比较常见,其装扮有武士、仪仗、文吏以及驭马卒等等。
唐三彩梁冠文吏俑(图)
不同的职务身份,有不同的衣饰区别。但从总体上看,唐三彩墓俑中极少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多数是姿势统一的文武官吏。
唐三彩乌冠吏立俑(图)
通高107厘米,头戴高冠,面部表情冷峻,肌肉及骨骼结构准确。
胡商俑(图)
生动而又形象的表现了一个奔波于丝绸之路上的外来商人,有些小的细节也没被放弃,从古代的工艺雕刻发展延续来看,唐代的陶塑最为发达。
唐三彩胡伶俑(图)
唐代宫廷为了显示其强大,从西域以及西亚的其它国家雇用了一些杂役,其中还包括岩戏的伶人。
唐三彩牵马俑(图)
高60厘米。这种牵马姿态的陶俑比较多见,为盛产名马的西域当地人,从陶俑的面部形象和着装上很容易看出。
唐三彩骑马吹箫俑(图)
这种乐舞俑是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享乐的,相对来说,女性较多。其中表现乐舞场面的雕塑往往都是一组数个,所操持的乐器各不相同,对研究古代的音乐也提供了实物参考。
唐三彩骑马男侍俑(图)
唐代的贵族官僚都有大量的奴仆侍从,政府部门还有专门的条例规定其人数和阵容。这种骑马侍俑真实生动的反映了侍卫们的形象,也表现出当时的高超雕塑艺术成就。
唐三彩女骑俑(图)
身穿低领长裙,体态优雅健美,端坐于骏马之上,美丽大方,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俑塑制作面貌和水平。
唐三彩天王立俑(图)
这种造像受佛教中护法神的影响而来,以石窟中的天王力士极为相像。一般都是怒目恶眉,身穿铠甲,脚踏鬼卒怪兽。这种造像的作用是驱邪避恶,保护死者安全的。
盛唐三彩天王俑(图)
从总体上看,天王俑的动态都比较夸张,面目狰狞。但局部细节,如铠甲、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等等都刻画得比较细腻。
唐三彩镇墓兽(图)
这种半人半兽的恶怪形象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到唐代又有所发展,具有驱除邪恶的法力,起镇墓作用。
唐三彩镇墓兽(图)
镇墓怪兽一般都是蹲坐状态,具备多种猛禽野兽的特征,充分夸张表现其威慑力,以达到避邪的目的。
唐三彩马(图)
马与人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唐人养马、爱马更成为历史的佳话。绘画艺术家以曹霸、韩幹为代表,有一大批画马名家;而雕塑工匠虽未得以留名,但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仍可以看出那时的艺术成就。
盛唐三彩马(图)
唐代以前,交通运输主要以牛为主。到唐代,马受到特别重视。此作品极为写实,结构完美。外表红釉淋漓潇洒,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唐代三彩马(图)
高32厘米。鞍具细节刻画细致,姿态优美。通身是由篮绿花斑釉彩,具有浪漫的艺术特色。
盛唐三彩鞍马(图)
秦汉时期的鞍马雕塑,以站立静止姿势为主,而唐代的鞍马造型则静中有动。此马昂首嘶鸣,侧头远视,身体健劲有力
唐三彩骆驼(图)
唐墓中的陪葬动物雕塑品种最为丰富,牛、猪、羊、狗、鸡,无所不有,常见的大型动物除马以外,还有骆驼。
唐三彩骆驼(图)
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比较发达,丝绸之路的商业运输主要靠骆驼,它能负重又能远行,还可以供人骑乘。
骆驼及牵驼俑(图)
唐代的雕塑工匠对动物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极为高超。此作品不仅比例得当,结构准确,在驼峰、颈部、腿根等处的长毛处理上,使用了一些浮雕的手法,效果更为逼真。
唐代三彩鸭(图)
为数众多的家畜、家禽用以陪葬,是墓主人生前富足的象征。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体现出古代匠师们的造型能力。
唐代黑、黄釉猪(图)
高12厘米。这种小型手捏塑生动有趣,形神兼备。
十一面观音像(图)
此像是石质高浮雕,现已流失日本。头顶分三层饰有十面观音像,人物肌体丰满富有弹性,为盛唐初期的典型风格。
文殊菩萨(图)
这是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左胁侍,神态庄严,高13.3米的石雕比例准确,衣纹、缨络安排妥贴,为盛唐之珍品。
唐龙门石窟力士像(图)
唐代写实雕塑的经典力作,袒露的上身肌肉发达,骨骼结构准确,符合人体解剖。
佛像头部(图)
唐代佛像雕塑并不千人一面,不同的雕塑家有不同的理解。这尊佛像双目低垂,身体前倾,似作冥思苦想。
天王像(局部)(图)
此像列于山西五台南禅寺,是唐建中三年(872)所见的木构建筑,至今保持完好,造像的彩绘也为当时的原貌,鲜艳如新。
晚唐菩萨像(局部)(图)
位于四川安岳千佛洞,头饰宝冠雕镂精美,面容丰满
阿难造像(图)
完全写实的青年僧人形象,面容英俊;敞开的袈裟露出衬在里面的衣服,绘有色彩协调的纹饰。这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珍贵遗产。
生肖俑(图)
高18—20厘米,头不为生肖动物,身体拟人化处理,拱手而立,动物们表情严肃,却产生出意外的滑稽之感。
唐兴宁陵瑞兽(图)
兴宁陵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的葬地,陵前有几组雕像群,从总体风格上看,具有初唐的质朴和大气。
唐顺陵瑞兽(图)
瑞兽非常庞大,高4.55米,外形比较独特,头上长角,被称为“天禄”。
唐桥陵瑞兽(图)
类似传说中的麒麟形象,造型敦实,整体感很强,腹下腿之间没有凿空,饰以祥云,起到支撑作用。
唐泰陵瑞兽(图)
泰陵是唐代开元盛世时期李隆基的陵墓,规模浩大,墓前石雕由当时的一些最著名最优秀的雕刻高手完成。
唐乾陵鸵鸟(图)
鸵鸟的形象出现在陵墓前,被认为有两种用意:一是代表南方的吉祥鸟—朱雀;而是把外国进贡来的鸵鸟置于墓前,以显示帝国之强大。
唐桥陵鸵鸟(图)
生动、写实,动态变化自然,羽毛刻画细致,反映了当时优秀雕工们的高超技艺。
唐顺陵走狮(图)
顺陵是武则天母亲的陵墓,为了显示其权威,她命能工巧匠们雕刻了一些尺度超大的狮子列于墓前,也显示了当时强大的国力。
唐桥陵蹲狮(图)
在对狮子的写实造型基础上进行美化,并注重细节的变化,表现出盛唐前期瑰丽的艺术风格。
唐定陵鞍马(图)
定陵是唐中宗的陵墓,其陵前雕塑群的艺术风格是典型的初唐风格,朴实无华、坚实敦厚。
唐建陵前侍臣(图)
总体造型具有装饰性,体型健壮,比例适度,是唐代人物雕像的精品。
唐伎乐俑(图)
石雕墓俑非常罕见,唐代以陶俑为最多。这一雕像已流失国外,以玉石雕成,怀抱琵琶,边谈边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立佛(图)
此佛像位于慈善寺,雍容庄重,衣纹翻转变化层次分明。由于佛像没有受到后代整修,所以完整的保留了盛唐的面貌。
TOP
返回列表
心情驿站
其他系统
饮食健康
企业网管
体坛风云
自然风光
软件使用交流
供求信息
E书专区
家园茶馆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